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赶考精神与执政党建设”主题征文

发扬“赶考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 马列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 高建海 内蒙古人民检察院阿拉善盟分院 办公室科员 王银霞

2017年04月06日09:4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历经革命、建设各个阶段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内核之一。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坚定信念的政党,政党的“精、气、神”是理想信念在精神气质上的外在表现,也是我党厚积薄发的主观因素。正是由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赶考精神”等独特而且醒目的特质的感召、引领和激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体现出昂扬的斗志和一往无前的劲头。

新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头”,就更加需要全党上下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需要从文化意义上建立更为根本的自信心,需要进一步调动全党同志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深化改革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深化改革的重要精神支撑

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赶考精神”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全党同志发扬“赶考精神”发出的强烈号召。“赶考精神”所体现的中共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感、顽强的进取心、党的人民性以及我党谦虚谨慎的作风和态度,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的信仰和精神保障。

(一)“赶考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感

尽管“赶考”一词是1949年中央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但是,“赶考精神”却应该是我党成立之初就意识到并确立的历史使命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领导者,当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面临“现代化”这张考卷时,中华民族的“赶考之路”就开始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感受到了历史的感召,必然成为“赶考之路”上的领路人。

自1840年以降,中华民族就逐渐被深度裹挟进入世界纷争,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大转型拉开了序幕。古老的中华帝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史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善良,农业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临民族解放、现代化等巨大命题,惯熟于“考试”、“策论”,很早就建立考试制度的封建阶层却束手无策,巨大的试卷已经展开,古老的毛笔却无从下笔,甚至连工具本身也受到了质疑,从“器”到“制”再到文化,中华民族为寻求富强向西方学习;从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起义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百日维新”“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流血斗争,举国上下为民族复兴上下求索。然而从效果来看,却是卷面惨淡,成绩单薄。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的关键时刻成立,一经成立,就要继往开来地面对这张前所未有的艰难试卷——抵抗外侮、实现祖国统一、改善民生、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个个高难度的考题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勇气。

面对这样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奋起承担。经过“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年代,成立了新中国;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探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49年3月份,毛泽东主席说进入北京是“进京赶考”,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一次更为明确的表达,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认同和清醒明确的历史自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说:“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使命的再一次体认和宣示,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感的深刻表达,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所胸怀的“大历史”格局的展示。

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是面对这一挑战的历史先锋。今天,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是继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课题的新的历史任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地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使命感。要完成这艰巨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发扬“赶考精神”,以历史使命感带来的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将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化。

(二)“赶考精神”显示中国共产党人顽强的进取心

回望来路,革命和建设也曾“筚路蓝缕”,也曾遭受挫折。前进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意志柔弱者早已掉队,“赶考之路”需要顽强的进取心作为主观要素,“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进取心的鲜明体现。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提出“赶考”一词,大有深意。解放战争即将胜利,面对即将成立的崭新的国家,我们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经验面临着新的考验。治理一个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管理大城市与工商业经济、面对纷繁多变的外交形势,面对这种种难题,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很多能力都需要重新学习,而多年的战争已经给国家增添了诸多的疲惫与穷困。这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赶考”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要是没有“赶考精神”体现出的顽强的进取心,中国共产党人就无法在解放后迅速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为新中国的建设打开良好的局面,甚至会由于缺乏战胜“糖衣炮弹”的精神武器而陷入“李闯王进京后”那一类的历史悲剧。

中国共产党又何止经历过“进京”这一次考验。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延安生存的节衣缩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无一不是艰巨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凭着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一路走来,由弱小变得强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赶考精神”所体现的顽强进取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深化改革,不容懈怠。我们的改革事业是在高速运转的时代进行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迅速,战略机遇不可多得,积极进取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应有的精神风貌,也是发扬“赶考精神”的内在要求。改革要“涉险滩”,追求安逸者不够资格登船;改革要触及利益,畏首畏尾者难称其职;改革要有破有立,精神与思维退化者非俊杰良材。要牢记“赶考”路上的荆棘与坎坷,更要以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

(三)“赶考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

凡考试,则需要评判者,需要评判标准。共产主义者最鲜明的党性就是其人民性,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尤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最根本的属性。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赶考”成绩的评判者只能是中国人民,正是人民,通过在历史长河中、在世界变化中形成的标准,给中国共产党的“赶考”成绩打分。

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性,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才能够从容面对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之问,自信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出“历史周期律”,因为我们代表人民,党和人民是融于一体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党的人民性,“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是针对党的人民性进行的理论创新和重要实践。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突出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更为坚定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深刻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性的根本价值属性,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难免要触及利益,因此会出现一些针对改革的噪音,但是,改革的成绩是有由人民来判定的,人民的标准才是我们的标准,这既是我们“赶考”的方向,也是我们排除噪音干扰、砥砺前行的重要武器。

(四)“赶考精神”沉淀着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的作风和态度

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说:“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一经典表述被概括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的精髓之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既保持着革命的豪情,也涵养着谦虚谨慎的作风和态度。

在“进京赶考”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极为重要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主席对胜利即将到来时我们仍将面对的困难做了充分的估计,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警醒党内的同志们切不可被骄傲情绪主导,并且以高度的历史感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正是由于对局面的深刻把握和对使命的清醒认识,在随后进京的路上,毛泽东主席才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赶考精神”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的作风和态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发扬这种作风、必须坚持这一态度。十八大以来,党深刻判断国情、世情、党情,不避讳谈问题,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指出,我们党仍然面对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仍然存在,这是对新的历史环境和中国共产党自身问题的清醒判断,之后的方针政策都是建立在这一理性判断之上的,这正是对“赶考精神”的发扬和继承。

二、以“赶考精神”为指引,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而且复杂的事业,“赶考精神”对这项事业起到重要的启示和支撑作用。当我们认真分析现实,把握主要矛盾,落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赶考精神”可以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指引:

(一)坚定信念,自信“赶考”

在进京路上提出“赶考”概念时,关于革命、关于党的建设,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为“赶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扎实的经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革命的艰苦锻炼,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渐成熟,成为一支有坚定信仰和高度组织纪律性的团结统一的政党组织;经过长期的流血牺牲,革命胜利指日可待,一个新的国家即将诞生,政权在我;经过苏区政府、边区政府等时期的执政训练,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在各条战线,我们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干部和专业人才,革命胜利的前景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惟其如此,在“赶考”路上,我们在谦虚谨慎的同时,才可以豪情万丈,才可以说:“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上、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上,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尽管我们的道路也经历过曲折,但是我们找到了来之不易的前进道路。回望历史或者环顾左右,这条道路都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相较于其他的制度,我们的制度有优越性,这是一条康庄大道,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动摇的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各方面的进步,都在不断增强我们“应考”的自信心。

这种自信,集中体现在“四个自信”上面。“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四个自信”是深化改革的精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如果没有信心,这一场“赶考”不会考出好的成绩。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深化改革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由此,全社会对改革的信心也极大增强了,面对深化改革的事业我们的自信心前所未有,正是由于在改革的路上我们阅历了风霜、积累了经验、发展了理论、创新了制度,我们才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做足了功课,我们才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的心理基础。

(二)实干兴邦,突出“赶考”的实践性

习近平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共产党的“赶考”之路,不是封建士大夫追求显达的“策论”,不是花拳绣腿,更不是纸上谈兵。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是放眼世界改变中国的伟大实践,更是增强人民福祉、关注民生幸福的点滴行动汇聚而成的历史高峰;是“庙算”在先、运筹帷幄的顶层设计,更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工作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是对蓝图设计者决策的检验,也是对实践者胆大心细的品质的考量。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殚精竭虑、奋发有为;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领导人民、激励人民,广泛地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中来;需要全党同志以顽强的进取心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答案。唯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对现实的复杂有深刻的体认,谦虚谨慎的作风和态度也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当前的深化改革,关键是要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三严三实”中的“三实”就是对当代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实”贯穿于为官用权的各个方面,能否以实而治,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期“赶考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以未来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赶考”是一场接力赛,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步一个脚印沿着当前的道路走下去。毛泽东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象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时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革命或者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是共产党人历史使命感之下应有的政绩观,正是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我们才能够产生历史自觉,才能够不追求“自身的显赫”,才能够扑下身子“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功成不必在我”,但中国共产党人的进取心不可丧失,须知党的领导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伟大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才会有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复杂现实的客观判断,才能够更好地发扬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

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长河中的未竟事业,“赶考”之路漫长,深化改革需要步步为营,改革的成果尚需要历史来检验,未来会给与我们公正的评价。“赶考”之路,是沉淀之路,也是学习之路。后来者是在前行者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历史性的实践。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断积累经验,将经验“制度化”,做好制度建设工作,为后继者留下可遵循的章程,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应该多做的事情。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共产党人“赶考”试卷上的“大题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当前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具体化。做好这道“题目”,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赶考”之中得到高分,也能够为更宏伟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戴。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赶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

(责编:秦华、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