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赶考精神与执政党建设”主题征文>>来稿选登

“赶考精神与执政党建设”主题征文

“赶考”的路径选择

河北省社科院邓研所副所长 李鉴修

2017年03月09日14: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赶考”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因。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以洞察历史和未来的眼光为共产党人提出了“赶考”的命题,拉开了新中国建设的序幕。几代共产党人以“赶考”精神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新发展,奋斗不息,谱写了“中国故事”,成就了“中国奇迹”。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摆在全党面前的新的考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向全党发出了继续“赶考”的动员令,号召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深刻领会“赶考”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弘扬“赶考”精神,拓宽“赶考”路径,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又要实事求是、自我革新、锐意进取,还要科学统筹、有序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发展。

一、“赶考”标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

毛泽东以家喻户晓的“赶考”来比喻我们党接续奋斗的历程和前程,意味深长地教育、警示和激励了全党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把党应该做的事情做好。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的时候,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这些话语言简意赅,诙谐风趣却又慎终追远,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邃内涵,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佳话,沉淀、提炼成了永不褪色的“赶考”精神,既彰显了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也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一)赶考思想是深刻的忧患意识

赶考思想是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其情怀由来已久,是毛泽东总结中国朝代兴亡更替经验教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目的是告诫全党在成功和胜利时要居安思危,在自满和骄傲时要警钟长鸣。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和5月20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分析了党的历史上因骄而败的教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2] 1945年,毛泽东针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这些思想是毛泽东以史为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执政的思考和憧憬。在重大转折关头,毛泽东面临身份转变,应对执政任务和考验时,抒发“赶考”情怀,其蕴涵的忧患意识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的接力中,几代领导人对“赶考”思想的继承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

(二)赶考思想是强烈的进取精神

“赶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因子,体现的是执着的信念和进取精神。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理想而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显著特征和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从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经过长征到延安领导抗日战争,转战西柏坡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再到进京执政建设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交出的是鞠躬尽瘁完成的答卷,留下的是艰苦卓绝考出的成绩。用“赶考”来比喻党的未竟事业,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党面对未来充满信心,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党迎接挑战,不畏艰险的决心。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4]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赶考”仍在继续。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交相呼应,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赶考进取的胸襟和气魄。

(三)赶考思想是积极的执政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部中共党史,就是党“铁肩担道义”,领导人民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超越自我的“赶考”史。从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学习,到对黄炎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回答,再到提出“两个务必”思想,直至提出“赶考”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轨迹是一脉相承,不断清晰而坚定的,体现出了主人翁姿态和从我做起的责任担当。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党的苦难辉煌,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5]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是值得庆祝的,但“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6]“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历史思维,强调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8]这些思想和表述贴切而淋漓尽致地诠释和体现了我们党以执政党身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不懈追求,彰显了面对成功有自信,面对困难有担当的使命意识。

二、“赶考”明确了共产党人的执政路向和实践要求

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赶考”思想塑造和影响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执政品格和发展方向,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赶考”命题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些思想是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实践的政治定位,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赶考精神,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意志和信念,也使“赶考”精神在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中饱含着新的时代要求。

(一)“赶考”要求具有崇高理想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树立了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并为之接续奋斗。当前,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继续“赶考”新征程,我们需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追求,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只有有了执着的信念信仰,在新的“赶考”路上,才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突破固步自封的顽疾,开拓创新;才会把发展的压力变为攻克难关的动力,把各种各样的挑战变为乘势而上的机遇;才能把忧患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之中,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自警之心,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二)“赶考”要求在治国理政中不断提高务实能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历史证明,空谈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只会使党的事业遭受损失。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但同时,也很容易滋生浮躁,滋生空谈。以“赶考”的精神治国理政,就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时刻怀着如履薄冰的心态,将务实的作风熔铸到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中,成为其自身具备的政治品格,虚心接受各种考验,把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善于从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做起,克服为求“显绩”而搞既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避免蜻蜓点水、华而不实。

(三)“赶考”要求努力增进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见证了我们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新形势下,“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和腐败堕落问题,严重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在充满“考验”和“危险”的“赶考”中,只有弘扬我们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使党立于不败之地。

(四)“赶考”要求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防止官员腐败,使官员无法沦为祸国殃民的蠹虫,“赶考”精神不可或缺。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走好“赶考”新路,要求党员干部以宽广的胸怀,理性对待历史和现实,科学规划将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使“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成为新常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不断考出人民满意的好成绩。

三、赶考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成了党治国理政的阵地和考场,展现了“赶考”之路的背景和前景,新时期新阶段,探索“赶考”新路,就在于以“赶考”精神为动力,强化使命意识,高瞻远瞩,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基层实践,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中谱写新篇章,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增强“赶考”意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要团结和振兴,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一个政党要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用科学理论来武装,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素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是党发展壮大、取得事业胜利的前提和保证。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坚定理想信念,以思想的营养“补钙壮骨”,构建共产党人精神家园。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着眼于理论的实际运用。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科学的理论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和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既以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三是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必须立场坚定,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列宁曾经指出“……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9]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情况下,要增强阵地意识和问题意识,深刻剖析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公民社会、宪政”的本质及其局限性,自觉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开展思想斗争,主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亮剑“焦点”问题,在攻坚克难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扫清障碍

面对改革攻坚,深层次问题是如何破解利益固化问题。随着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盘根错节的利益藩篱极大地影响着党治国理政的成效。如果党不及时从利益固化的樊篱中挣脱出来,就可能丧失依靠自身力量突破它的机会,党的生命就会被窒息。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是求真务实,勇求突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方略,以市场思维、法治思维、科技思维、系统思维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好办法,出台化解矛盾的新举措,以学习克服“本领恐慌”,提高素质和能力,摒弃空谈,实干兴邦。二是直面问题,析事明理。要着眼全局,聚焦热点和难点,找准反映事物本质的“真”问题,“研”到点子上,“究”在关键处。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利益格局,面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关险隘,敢于负责,锐意进取,勇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难题。三是以“赶考”精神引领新常态。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改革举措有效对接,相互配套,循序渐进,形成有利于引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格局、新机制。

(三)践行执政宗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汇聚磅礴力量

十八大报告强调,“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治党管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一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群众的利益问题,既要考虑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又要解决好群众的个体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二是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定计划、做决策、办事情,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三是引导群众积极有序参与。要充分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请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做到广开言路找差距,汇聚民智谋发展,依据民意看效果。要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从严治党始终,推进党务公开,打造阳光党务,欢迎群众监督,回应群众诉求。

(四)坚持信法为真,以遵法守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任务。信法为真,增强法规执行力,是推进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进行的关键环节,为提高赶考能力,保持自身硬、自身净提供保障。一是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章等党内法规。“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章是规范党员行为的根本大法,全体党员遵守党章不能打折扣,搞变通,必须以自身硬才敢硬碰硬。自身不硬,好的法规制度不严格执行,甚至带头“打擦边球”,就不能树立形象,更不可能形成清风正气。二是党员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我国的宪法法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集中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我们必须始终尊崇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依靠法治手段,追求宪法法律实施的效果,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三是党员干部必须懂规矩、守纪律。要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战斗性,使党的团结建立在讲原则、讲正气之上,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为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提供不竭动力。

(五)坚持反腐倡廉,以优化政治生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从严治党必须反腐倡廉。腐败与党的宗旨水火不容,腐败不除,风气难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一是惩治腐败零容忍。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查案治腐和制度防腐一起用,重点打击圈子腐败、人情腐败、数字腐败等隐性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构筑起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高压线与防火墙。二是加大巡视工作力度,注重专项巡视,扩大巡视范围,发挥好巡视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利剑”作用,形成震慑,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三是强化两个责任。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划分责任区域和责任范围,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级纪委要切实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及班子成员的监督,对未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做到“真兑现”、“硬挂钩”。

注 释:

[1]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7-948页。

[3]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46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7]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8]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407页。

[9]《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6-327页。 

(责编:秦华、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