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选登

贵州遵义播州区:“五带十帮”助推党建扶贫见实效

2017年03月08日09: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与动因

扶贫攻坚越到后期,贫困村及贫困人员均是难啃的“硬骨头”,多数贫困户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老、少、边、山”地区民生欠账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要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扶贫攻坚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区委决定以党建引领,实施“五带十帮”工作法,明确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带着真情实感、政策措施、点子办法,走进贫困村、深入贫困户家中向贫困宣战,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扶贫、党建推动发展的好路子。

二、做法与经过

区委制发《“五带十帮”工作方案》,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按照“五带十帮”工作法的要求,切实帮助贫困户结亲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决不让任何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

(一)“五带”贫困户,凸显“群体”拉动作用。通过扶贫攻坚的主力群体,密切干群关系、破解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动力、规避返贫风险,构建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互助的扶贫工作体系。一是党员干部结亲带贫困户搭建“连心桥”。按照“责任到人、精准到户、逐户脱贫”的工作要求,在原“双亲”结对的基础上,每名区级领导再走访2个以上贫困村、帮扶6户以上贫困户,科级干部再帮扶2户贫困户,机关干部再帮扶1户贫困户。通过干部与贫困户“结亲”,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分别制定脱贫帮扶目标、建立帮扶台帐、签订帮扶协议。二是驻村工作组带贫困户破解“发展难”。整合帮扶力量,及时调整驻村单位,抽调了300多名干部组建驻村工作组实施蹲点帮扶。工作组按照“一宣五帮”和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要求,第一书记要至少帮扶2户贫困户,驻村干部要帮扶1户贫困户,帮助谋划致富门路,确保帮扶实效。三是龙头企业带贫困户化解“增收难”。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销售、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和带动作用,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建基地、兴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发挥龙头企业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引领作用。引进山东省寿光九丰集团公司,投资2.6亿元打造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常年解决200人就近就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蔬菜种植5万余亩,实现蔬菜种植户年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园区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旅游产业。广大贫困农户在企业的扶持引导下,在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四是专业合作社带贫困户抵御“大风险”。充分利用合作社连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纽带”作用,加大吸纳贫困户社员力度,解决群众抗风险能力弱、维权意识差、规范化生产经营理念欠缺、信息来源和技术提升渠道有限等问题,给予贫困户切实可行的帮助,解决农户整体脱贫合力不强等问题。根据合作社运作模式将分散的生产经营户与企业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从而推动农民从“小生产”向“大市场”转变。五是致富能人带贫困户实现“产业兴”。充分发挥致富能人信息灵、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优势,带动贫困户优化产业结构,跟着学、共同富,破解贫困户增收难题。目前,已培育能人大户637户,带动7万户农民发展产业,预计促进农民增收12亿元。农业“321”工程在全区贫困户全面推广,种植蔬菜、辣椒、核桃、刺梨、烤烟、高粱10万亩,养殖牲畜3.5万头(只)、禽类10万羽、鱼类3万尾。

(二)“十帮”贫困户,凸显“个体”推动作用。通过结对认亲,一对一帮扶、零距离沟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书,从找门路、强技术、争项目、协销售、改环境、助学业、提素质、促法治、帮医疗、扶老弱等方面选择3条以上内容开展具体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一是帮助找准脱贫门路。围绕“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六个一”要求,结合贫困户实际,帮助其转变传统思想及种植、养殖习惯,克服等、靠、要思想,找准脱贫门路、发展脱贫产业,收集就业信息、安置就近就业,实现精准脱贫。2016年全区减少贫困人口10305人,2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6.25%,低于全省4.35个百分点。二是帮助搞好技能培训。围绕贫困户发展的产业,以市场需求和贫困户实际情况为导向,结合设施农业、乡村主导产业发展,邀请农业、林业、畜牧等科技专家,利用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载体,采取书上学、参观学、现场学、培训学、远教学等方式,对60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挖掘机、驾驶和中式烹调就业培训,实现就业284人,转移就业322人。三是帮助解决项目资金。运用“三资转换”,帮助贫困群众协调贷款、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帮助落实种植、养殖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生产项目,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资金瓶颈问题。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41.7万元、市级挂帮资金800万元和区级扶贫专项资金4000万元安排到村到户。金融部门主动作为,落实政策性小额贷款,加大对贫困户贷款支持力度,扩大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投放,积极兑现信用农户、信用村组和信用乡镇优惠政策,降低了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融资门槛。目前“特惠贷”共为全区5463户贫困户贷款2.1亿元,2017年将继续发挥“特惠贷”在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新增贷款1亿元。四是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村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为贫困户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和“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销售模式,积极拓展销售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加强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电商平台终端操作技能培训,利用电商平台帮助农民销售土特产品,引领农民发展互联网经济。引进区级电商运营中心2个,自建电商平台10家,第三方电商平台19家,全区20个镇(乡)共建设农村淘宝公共服务站点82个,已投入运营48个。五是帮助改善人居环境。依靠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等项目,积极推进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结亲干部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改厨、改厕、改环境和院落硬化,使其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指导帮助其经常清扫、绿化、美化环境,改变群众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放、柴草乱堆、电线乱接、衣物乱搭等不良习惯,农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整合各类资金5.1亿元,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旅文一体化升级和普通版27个,在全市率先开展脱贫攻坚示范创建,打造市级示范点3个,精准扶贫+示范点4个,区级示范点16个。六是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大力加强边远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建设,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助学贷款工作,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辍学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建立以镇乡和学校为单位的教育扶贫台账,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5238.951万元。对1533名因学致贫的高中及以上(不含研究生)贫困学生实施精准帮扶,共发放贫困生补助992.97万元,完成教育脱贫培训3767人,全区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4275人,其中精准扶贫对象学生1001人,贷款金额2901.2626万元。七是帮助关怀孤残老弱。帮助贫困户家中的高龄老人、残疾智障或者村里的孤寡老人、孤儿等重点优抚对象参合参保,帮助解决生活、住房等方面的困难。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将无力可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范围,将“五保”供养金标准提高20%;共发放五保金261.92万元,对1363人实施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748.03万元;救助困难精神病患者2640人次,发放救助金153.29万元;实施临时救助85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54.77万元;向全区2904户缺粮户发放救助粮28.55万斤。八是帮助实施医疗救助。宣传动员贫困户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贫困户及其家庭成员就医遇到困难时,结亲干部协调卫生、民政等部门给予帮助,使其病有所医。将11类特殊人群纳入医疗救助保障对象范畴,全区45171名扶贫对象的信息全部导入新农合结算系统;2016年对1812人医疗扶贫对象进行了补偿,补偿金额445.4万元,补偿率达84%。九是帮助提升文明素质。帮助结亲对象以树立良好“家风”为突破口,发扬遵纪守法、艰苦朴素、勤劳持家、邻里和睦、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动员贫困群众参与邻里互助、群众文化活动等公益活动。帮助村级党组织评选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协调群众矛盾纠纷,推动依法治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实现户有家风家训、村有公序良俗、民风善良淳朴。十是帮助增强法治观念。围绕“平安村寨”创建和“六五”普法活动的开展,积极搭建普法宣传平台,发挥结亲帮扶干部的宣传带动作用,大力开展案例宣讲,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增强学法、知法、用法、信法的意识,共走访群众31144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820起,让群众正确理解法律,学会依法逐级表达,合理反映诉求。

三、成效与反映

“五带十帮”工作启动以来,经历了从点上探索到面上推广,从组织号召到自觉行动。进一步巩固了“双亲”工作成果,同时把省委“党建扶贫行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凝聚了的强大合力,实现了经济社会与党建工作的同步发展。“五带十帮”活动开展以来,全区7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纷纷奔赴贫困村、贫困户,全面精准完成贫困对象的识别确认和建档立卡工作,共与29409名贫困户结对认亲,制定帮扶措施10万余条、帮助落实实体项目495个、帮扶资金6500多万元,解决实际问题12486个。群众获得了幸福,干部收获了信任,助推了经济发展,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贵州日报等知名媒体纷纷报道。

(一)转变了干部作风。通过“五带十帮”,让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深入群众问民情,认识农村、了解农民、搞懂农业,让干部增强了宗旨意识,强化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服务于民。如区农牧局干部主动带着项目到帮扶群众家中,帮助想致富路子,引致富项目,按照农户自筹30%、农牧局补助70%的标准,给每户购买2头商品仔猪(580元/头)和100只肉用雏鸡,帮助他们发展致富。洪关乡从为群众办小事、办急事、办难事着手,制发代办“连心卡”,开展“全程代办”工作,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广受群众欢迎。

(二)化解了社会矛盾。通过“五带十帮”,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各级干部走进信访群众、走进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解开思想“疙瘩”、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0.28%,提高了2.1个百分点,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区公安局在“五带十帮”工作中,探索创新了以侦破小案件、调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平息小信访、解决小难题为主要内容的“五小工程”,从源头上治理社会治安问题,已侦破小案件1729起,调解小纠纷2506起,平息小信访565件,消除小隐患1935起,解决小难题1001件。

(三)拉近了群众距离。通过“五带十帮”,各级干部把群众当家人,真心真意帮助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群众也自觉的把干部当亲人,营造了党群干群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西坪镇厂上村群众刘万群,用粉笔在自家的墙上一一记下了干部的关心和帮助。老人把这面墙叫做“感恩墙”,并经常用此教育2个孙子要好好读书,感恩“亲人”,回报社会。

(四)推动了经济发展。通过“五带十帮”,各级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发展主题,通过理清思路、传授技能、解决就业等措施,引导群众主动学习实用技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掌握营销信息和手段,切实提高了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有效破解了边远山区、困难群众发展致富的瓶颈问题,促进了边远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区残联 11名干部职工帮扶马蹄镇洋河村1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为13户家庭购买猪仔、母羊、种兔等,扶助发展养殖业,使每户家庭平均增加收入近2500元。

四、探索与评论

(一)“五带十帮”工作法是党建工作在扶贫攻坚中“民为本、利天下”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五带十帮”工作法把各级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以及全区党员领导干部的才能优势、思维优势转化为帮助贫困户经营、发展、带动和服务的优势,将加强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使抽象的发展战略惠及具体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扶贫攻坚的发展成果,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五带十帮”工作法是党建工作在扶贫攻坚中“接地气、聚民气”的体现。通过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把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党建扶贫项目为途径,以一对一挂钩联系、进村入户驻点帮扶为载体,促进机关部门和干部深入基层,带领镇、村、组干部和贫困户订规划、找信息、筹资金、建项目、抓培训、办实事,加强干部与群众的沟通联系,促进干部作风转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加强了贫困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党建工作创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活动载体。

(三)“五带十帮”工作法是党建工作在扶贫攻坚中“谋民利、帮民富”的实践。“五带十帮”工作法使党的建设工作在扶贫开发领域找到了党建和扶贫的结合点,从党委政府的高度来科学系统谋划扶贫工作,更有力地整合了资源、夯实了阵地、激活了载体、建强了队伍,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与工程项目,改变了以往由扶贫系统或职能部门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形成全民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参与的扶贫工作大格局,为单一的扶贫模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很好地助推了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

(责编:秦华、乔业琼)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