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选登

贵州遵义南部新区龙江村:实施“组级支部建设”的试点探索

2017年03月07日10:4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又是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只有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才能进而创新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的新要求,遵义市南部新区深溪镇龙江村以创新组织设置为突破口,通过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农村基层党建组织结构,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党在村级治理中的整合功能,提高了党组织化解矛盾的能力,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实践动因

村党组织的设置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在中国广大农村,多年来一直按照区域原则,以行政区划为依托,“支部建在村上”(一村建一支部),形成“镇党委——建制村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建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党员在地区、产业间流动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党员流动,再加上一村多组、村组之间距离较远、党员分散,造成党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党组织在村民小组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体制、优化党组织设置,已成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龙江村是深溪镇农业大村,现有农户1670户,农业人口6911人,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30.87亩。在2010年组级区划调整以前,全村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93人;村民组22个,组干部44人。由于龙江村村域面积大、村民数量多、党员分布广,2个党支部与22个村民组交错设置、93名村党员与44名组干部交叉分布,组织相脱离、工作不同步,导致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村民组一级的有效覆盖尤其薄弱,体现为“四难”:一是党员干部作用发挥难,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差,不愿承担组级工作,在组级干部的配备上甚至采取“轮流当”和“抓阄选”的方式。二是村组生产要素集中难,原有22个村民组普遍面积小、人口少,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人力、资金、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难于集中和扩大。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难,没有集体经济积累,党员群众忙于个人生计,对村支两委班子和村组干部有怨气,矛盾过多、人心不齐,集体公益事业无人抓、无心管。四是基层组织效应体现难,原有2个党支部管理幅度大,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对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出现“空档”;组织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活动形式单一,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针对龙江村面临的“四难”困境,普遍存在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四难”问题越突出,农村越是贫穷落后,党员群众越是不满意。2010年以前,龙江村集体经济积累仅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60元,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排名长期位列深溪镇倒数第一名,计划生育工作常年被列为“三重”管理村,群众满意度极差。以龙江村为例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具有普遍意义。

1、村党组织执政地位的动摇。一是村两委班子不健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内耗”严重,影响了领导作用发挥;村党组织不正常开展活动,长期不召开党员大会,不发展新党员,党组织缺乏活力;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路数不清、能力不强、办法不多、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等等。二是集体经济薄弱,物质基础不牢,党组织缺乏团结群众、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办公益事业,只能向群众伸手要,久而久之,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和抵触。三是客观环境的制约。有的群众认为,村委会是群众选举出来的,是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因此,一些群众更拥护和信任村委会的领导,因而也影响和削弱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考验。一是理想信念不牢。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深刻,对实现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缺乏自觉性和坚定性,认为共产主义是理想中的事,可想而不可及。二是发展思路不清。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无所适从。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发家致富是群众自己的事,各想各的,没有责任和义务带领群众致富。三是精神状态不佳。在困难面前,精神不振、畏首畏尾、不知所措,片面强调客观困难,没有带领群众开拓进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没有奋发有为、坚忍不拔的斗志。四是工作方法不妥。有的党员干部作风浮躁、方法简单,不善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五是为政不廉。有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以权压人、与民争利。凡此种种,都使农村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经受着新的严峻考验。

3、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难题。一是随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党员群众民主意识普遍增强,要求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二是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农村党员干部担心扩大民主会削弱“两委”班子的领导权威,往往只在形式上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党员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党员干部民主意识和能力弱的矛盾,随着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明显和突出。特别是在党员群众中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强烈要求实践自己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受自身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又难以正确履行民主权利。

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出现,呼唤着在农村处于组织核心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以一个全新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村级组织平台系统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二、基本做法

2011年7月,龙江村全面推进组级支部建设;2012年6月,龙江村挂牌成立党委;2012年10月,龙江村党委在全村组织实施“三支队伍、四级联动”服务模式。龙江村以实施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为契机,创新实践“组级支部建设”模式,在组织设置、管理机制、组织定位、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创新组织设置。一是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河流走向、人口居住状况、产业特色、资源分布等情况,坚持依法依规、科学适度和“两并两不并”[ “两并两不并”:“两并”即组级行政区划合并,组级领导班子合并;“两不并”即村民承包的田土山水和集体经济收益不并,原组辖区不拆散合并。]原则,依照村民组村民户数的适度规模,将原22个村民组合并成为11个,并分别明确蔬菜种植、花卉种养和服务园区建设等发展重点。二是在组级区划调整后,撤销原有党支部设置建制,在11个村民组建立8个党支部(对于区域相邻、产业相近,而党员较少的村民组联合组建党支部),将村民组内全体党员组织关系编入组级党支部,保证每个支部党员数有10名以上,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了作用发挥;同时,以组级支委班子为领导核心,搭建以组级支部书记、村民组长、育龄妇女组长为主体的组级事务管理班子,并推荐治保主任、调解主任分别由组长和育龄妇女组长兼任,把原有44名组级干部精简至33名,提升了工作效能。三是依托蛋鸡养殖这一优势产业,成立了龙江村蛋鸡养殖协会,并跟进组建协会党支部,以“支部+协会”模式,把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机制建设、提供服务、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带富能力。四是立足加强党的领导,先后经镇党委、区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将龙江村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进一步明晰了村党委、村委会、组级党支部和村民组工作职能,全面推行“两级两委、交错互动”[ “两级两委、交错互动”:即村党委领导组级党支部、村委会领导村民组、组级党支部领导村民组的管理模式。]工作机制,激发了村组活力,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扩大民主实践。一是注重选举民主,严格按照“两推一选”方式选举产生了第十届村党委班子成员7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以分村民组召开支部大会和村民会议的方式,先选支委班子,再选村民组级班子,且每名班子成员满意度测评均在95分以上,充分尊重了民意。二是认真执行党务、村务公开有关要求,细化了村、组两级公开的形式、内容和程序等,分设村、组两级公开公示栏,定期将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工作事项进行公布,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全面落实组级干部向党员群众代表述职述廉和公开承诺制度,明确村组两级党组织书记在七一建党节、村委会干部及村民组长在年终分别向全体党员、群众代表作述职述廉报告和公开承诺,提升了村组干部公信力。三是重大事项民主商议。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实行村、组党员群众议事会议制度,集体讨论、协商和决议涉及村、组危房改造、最低生活保障和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保障了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2011年,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为全村年满60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采取村企合作模式与遵义赛德水泥厂成立了遵义建安商砼公司;2015年,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以村集体控股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遵义市龙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和遵义龙江驾驶人培训有限公司。

(三)健全服务网络。一是搭建村级服务平台。为更好地服务全村党员群众,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在交通便利之处新建了48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和150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阵地,在开设“一站式”的党务和村务服务大厅的基础上,配套建设远程教育室、群众说事室、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图书阅览室,夯实了服务基础。二是配套落实组级活动阵地,将服务群众的工作前置,先后投入260余万元,为所属8个组级党支部和协会党支部新建了活动阵地,配备必备办公用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了服务实效。三是设立便民服务网点。依托村、组办公阵地资源,配套设立了农家书屋、爱心屋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等13个便民服务点,修建篮球场4个、健身场6个,丰富了服务功能。每年,龙江村投入200余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优化管理机制。一是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在严格抓好“三会一课”的基础上,制订了村组两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学习、邀请师资举办讲座和组织到红色基地参观考察等方式,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服务水平和发展能力,突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按照党员干部“五带头”标准管理要求,制定《龙江村共产党员履职卡》,将党员参加学习教育、承担支部工作和开展志愿服务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以此作为党员“评星定级”主要依据。三是丰富党员活动载体。全面实行“三支队伍、四级联动、责任到人、服务到户”[ “三支队伍、四级联动、责任到人、服务到户”即依托村党委班子、党支部支委委员和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实行村党委服务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委会服务村民组、党支部服务村民组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服务群众的“四级联动”模式,做到责任到人、服务到户。]的服务模式,以村组党员干部为主体,动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和致富能手共同参与,分类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9支128名,将全村1670户家庭全部划分给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联系服务,并分类组建并实行量化考核,下沉了服务重心。

三、主要成效

龙江村创新组织设置,将党的基层组织覆盖下沉到村民组,把党的工作直接做到村民家中,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让群众直接享受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果,看到党的工作实效,感受到党员干部实在的作风。龙江村在村民组上建支部,并配套工作机制,有力地加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提供了范例。其主要成效是:

(一)党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龙江村把党支部建在村民组,使村民组党支部成为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对传统的以村为最基层单位党建模式的突破,是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模式的创新。村民组党支部、协会组织党支部的建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加“细分化”,党委、党支部的结构组成更“扁平化”。龙江村在村民组中建立党支部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做到“三先”原则,即组内事务党员先知、组内事务党员先议、各项行动党员先带头。从而使党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二)进一步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龙江村各组级党支部、协会组织党支部建立后,村党委注意发挥各类党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活动都由支部书记牵头,党员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村党委负责定期检查和指导,党支部负责具体实施。同时,通过每月党支部书记例会等形式,畅通了民主渠道,并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分类设置党支部后,一方面将党建、计生、综治和卫生等日常事务性职能下放到村民组,另一方面村组干部队伍精简后,提高了基本待遇,激发了队伍活力,使村党委有更多的精力狠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更大的力度统揽全村基层党建工作。随着各党支部内各项规章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龙江村的党建工作更加规范、组织活动更加丰富、党员队伍更加壮大,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党支部对党员实行“小团队式”的教育和管理,更具针对性,便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开展“三支队伍、四级联动”服务模式,一方面能根据党员自身特点设岗定责,开展志愿服务,使党员找到适合发挥作用的途径。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在本村民组内运作,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非常熟悉,便于监督党员,也有利于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有利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建立村党委、村民组党支部,实行“两级两委、交错互动”工作机制,呈现了“体内循环、线片结合、交叉负责、精细服务”的工作特点,基本实现了“民情联系无遗漏、村务管理无盲点、为民服务无缝隙”的“三无”工作目标。与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相比较,村民组党支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群众思想动态通过村民组党支部能更快地传递到村党委和村委会,有力地保障了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平稳推进,也有利于社会稳定。龙江村村民组区划调整和组级党支部建立后,又分别组建组级治保委员会和调解委员会,提高了党组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2016年,龙江村实现农业产值5876.4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992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达3875万元。目前,龙江村已拥有遵义市龙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遵义建安商砼,龙江酒店,龙江驾校等村办企业,获得了国家、省、市、区、镇各级相关部门的表彰。

四、经验启示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目的是适应农村新形势和新任务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以此带动农村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只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步,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组织建设、活动内容、方式、途径及载体配套进行创新,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全面提高和发展,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龙江村实施“组级支部建设”是创新村组工作模式、组织架构、服务功能的积极探索,更是“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的生动实践。 

(责编:秦华、乔业琼)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