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6日10: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从思想教育、帮扶引领、稳步持续、精准长效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组织保障,让贫困户“想脱贫”“能脱贫”“稳脱贫”“不返贫”。
二、做法及成效
安徽省滁州市积极探索“X+贫困户”全链条精准保障体系,采取“远教+贫困户”“骨干+贫困户”“集体+贫困户”“产业+贫困户”4种模式,强化组织保障,着力激发贫困户“想脱贫”的内生动力,汇聚“能脱贫”的带动引力,保持“稳脱贫”的持续活力,形成“不返贫”的发展定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全方位组织保障。2016年滁州市实现了56个贫困村出列、4.5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0956元,较2015年的10070元增加886元,增速为8.8%,位居安徽省第三位。
“远教+贫困户”,激发“想脱贫”的内生动力。开展党员远程教育“三抓三促”活动(即,抓规范、促提升,抓教育、促脱贫,抓服务、促发展),大力实施远程教育扶贫行动,每年针对全市13.2万名贫困户,开展以强志提能为主的全覆盖培训,为脱贫攻坚增添新动力。一是聚焦贫困群众建站点。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投入15万元,大力加强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管理,更新升级1413个远教站点,确保贫困村全覆盖。对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的贫困村,在村民聚居点确定了120个中心学习户,实现贫困群众全面覆盖。二是聚焦强志提能抓教育。采取“站点+党校”“站点+基地”“站点+大户”等模式,组织党员干部、党校老师、技能专家、致富能手等深入站点讲学授课近10万人次,专题讲解扶贫政策、解读脱贫案例、传授致富方法等,教育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提振信心,助力“思想脱贫”。三是聚焦便民服务拓功能。根据脱贫需要,联合农村信用社、气象局、人社、农技等涉农部门,采取联建、委托代理等多种合作形式,为贫困群众提供发展项目咨询、市场信息、农副产品销售、生产资金贷款以及通信、保险等综合性服务,拓展站点助力脱贫功能。
“骨干+贫困户”,汇聚“能脱贫”的带动引力。实施“示范引领”工程,高擎扶贫先锋旗帜,发挥帮扶单位、带头人队伍、乡土人才等引领作用。一是锻造帮扶“后盾牌”。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采取“1+1”“1+X”“X+1”等方式,123个贫困村与城市基层党组织全部建立联合党组织,推进结对单位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切实将结对单位的资源优势用到精准帮扶上,确保帮扶有质有效。二是选优育强“领头雁”。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312”工程,力争3年内培育30名省级、100名市级和200名县级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培训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组织47名贫困村干部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选派23名贫困村党组织书记赴名村强村挂职锻炼。按照“三有三带”标准,对所有贫困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集中“体检”,配齐村党组织书记1人,调整党组织3人,确保贫困村“带头人”全面过硬。三是精准选派“主攻手”。择优选派177名机关干部全覆盖帮扶贫困村,实行“召回”制度,1名不胜任的选派书记被“召回”。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兴皖富民行动”,安排1600多万元支持大学生村创业,建立创业示范基地54个,带动近300名贫困户致富。
“集体+贫困户”,保持“稳脱贫”的持续活力。围绕“把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贫困户”扶贫新模式。一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123”工程,确保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减少100个以上、200个以上、300个以上“空壳村”。3年消灭“空壳村”,5年力争5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益达到10万元。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获得集体收入。创新BOT发展模式,由村集体授予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企业带资建设和经营公共事业项目,特许权期满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村集体,增加集体资产。二是量化收益股权。试点采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光伏扶贫型、经营性资产租赁收益型、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型、生产经营收益型、非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型等折股量化模式,通过集体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让贫困户拥有持续收益。试点创设“农权贷”融资产品,允许贫困户用集体资产股权作抵押,最高可获得股权价值8倍的贷款,最长贷款期限为5年。目前,试点所辖天长市已发放32笔抵押贷款,共计216.5万元。三是动态调整扶贫对象。实行股权分配动态调整,贫困户脱贫后,适时收回股权。对因不确定因素返贫的贫困户,进行股权再分配,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贫困户”,形成“不返贫”的发展定力。围绕产业强化组织保障,坚持以产业扶贫“拔穷根”、以增长技能促创业就业,让脱贫攻坚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确保脱贫不返贫。一是建立“一核多元”组织体系。坚持在产业基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328个,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链党组织为骨干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为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提供坚强保障。推广贫困村与驻地农业龙头企业联建党组织,实现村企党建联动深度融合,持续带动近1000多名贫困户脱贫。二是实施“一村一品”产业行动。成立产业指导“智囊团”,指导编制“四项清单”,指导贫困村定产业发展方向、贫困户选择脱贫产业,帮扶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增收的扶贫产业,以产业扶贫“拔穷根”。全市实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61个,全覆盖55个预出列贫困村,确定2.2万贫困户作为产业创业扶贫对象,发展特色种养产业10171户,产业覆盖贫困人口4.9万人。三是开展“一户一工人”培养工程。对接园区企业、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创业服务等,建立劳务培训基地13个,分类开展各类创业培训1500多人次,带动就业300多人。开展“智慧帮扶”,选拔55名科技扶贫特派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400多人次,提高创业就业技能。举办各类招聘会和劳务对接会65场,累计发布转移就业岗位1.2万个,实现转移就业7300多人。
三、探讨建议
抓党建促脱贫,须把脱贫攻坚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深厚感情搞扶贫,全面提高贫困村干部、贫困户致富脱贫本领,健全全方位组织保障机制,使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各级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行动,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教育引领。扶贫先扶志,针对部分帮扶干部扶贫办法不多、畏难发愁等问题,大力开展驻村调研、入户走访、干部“结亲”、“走亲”和“帮亲”等活动,激发干部主动作为之志。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安于现状、人穷志短”、“睡着等救济、躺着等帮扶”等现象,广泛开展教育引导,推动扶贫由以往的给钱给物向解心结、树观念、增信心转变,激发群众想富的动力、能富的信心。同时,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就业指导等“造血式”帮扶,拓宽贫困户创业就业的空间,增强就业创业本领,力争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一份稳定收入。
二要提升组织功能。坚持扶贫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精准扶贫瞄准哪里、党组织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全面探索推广“产业链上建支部”做法,围绕特色产业、项目工地、外出务工等设立功能党小组,切实将党的工作融入到产业、覆盖到党员、辐射到群众。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统筹起来,在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中分割出部分股份,作为贫困户收益项目,并每年对贫困户实行动态调整,在实现集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进标准化建设,着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真正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优势。
三要强化人才带动。大力培养选拔“产业型、创业型、市场型”村级带头人,注重从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以及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优秀分子中寻找生力军,加强脱贫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作用,开展惠农政策、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农村电商等实用性强的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履职能力。
四要汇聚攻坚合力。采用“党组织+”模式,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使扶贫资源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让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围绕县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四个作用”发挥情况,从严落实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加大考核权重,强化结果运用,压实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开展精准帮扶,完善“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严格管理、强化责任,切实做到贫困村不出列、工作队不撤出,贫困户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不脱钩。
五要健全保障机制。推广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按照投钱建项目、集体有资产、群众得实惠的工作思路,围绕“把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东”进行改革,让贫困村和贫困户从中获取更多的资产收益分红收入,确保稳定脱贫。立足保障脱贫攻坚有序推进和成果稳固,在建立脱贫责任清单机制、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完善社会聚力帮扶机制、创新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等方面下工夫,精准定位好“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等问题,用制度保障扶贫精准、脱贫有效,确保脱贫不返贫。
相关专题 |
·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库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