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1日09: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赤水市以夯实基层基础为抓手,形成以党建促脱贫、以脱贫促党建的工作机制,破解脱贫难题、增强攻坚动力、提高群众收入,出好脱贫攻坚关键招,迈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步,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该做法在2016年相继得到了人民日报、省委、省委组织部内部刊物的肯定,及《贵州日报》、《遵义日报》等省、市媒体的多次报道。
今年以来,赤水市把党建扶贫作为推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创新实施干部定责、组织定位、群众定效的“三定”工作机制,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探索了一条围绕党建抓脱贫、抓好脱贫促发展的新路。目前,已实现2 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16 个贫困村出列、3.17 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了5.5个百分点,降至7.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过10000元。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干部定责,层层压实责任,推行目标精准化。赤水市着力扶出好班子、好思路、好机制、好作风,统筹脱贫攻坚目标责任,汇聚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三类脱贫攻坚骨干力量,建立脱贫攻坚目标考核责任体系,做到责清权明。一是科学谋划分类定责。坚持“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业绩下评”工作要求,分别签订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脱贫攻坚“军令状”。推行乡镇党委负责制,形成乡镇评定村级党组织工作业绩、村级党组织评定驻村干部个人业绩的考核机制。明确脱贫攻坚总体由乡镇党委书记统筹实施,脱贫攻坚任务由村级党组织书记组织落实,脱贫攻坚问题由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帮促解决,建立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同步小康驻村干部“三位一体”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二是目标管理对标晒责。统筹产业、项目、信息、技术、政策、人才六大脱贫要素,重点围绕产业扶持、保障兜底、技能就业、移民安置、生态补偿等五种类型的贫困户,因镇、因村、因户、因人梳理问题清单,建立责任清单,以电视问政、督查问效、作风问责“三问”活动为抓手,建立每周晒任务进度、每月晒目标成效、每季晒工作成果的工作机制,运用电视媒体,曝光延迟项目、问责滞后工作、报道经验做法,确保脱贫攻坚任务按期保质完成。三是述评研判监督问责。实施季度测评、半年研判、全年述职、不定期暗查,建立“五必查五抽查”督查机制,即精准识别情况必查、项目整合情况必查、任务推进情况必查、干部到位情况必查、资金使用情况必查;市委领导重点抽查市督查组、市督查局重点抽查单位主要领导、单位主要领导重点抽查分管领导、分管领导重点抽查股级干部、股级干部重点抽查一般干部。对因工作滞后、进度缓慢、情况不清、影响任务落实的进行组织处理,增强脱贫攻坚动力。赤水市自“三定”机制实施以来,按照分级管理权限,对履职不到位的11名单位“一把手”、45名科级领导干部、113名普通干部进行了警示约谈。
(二)组织定位,紧盯薄弱环节,落实任务具体化。赤水市针对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环节,聚焦落实党的扶贫政策、聚焦组织发动群众、聚焦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具体任务,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聚焦定位强化功能。建立了“一核双联”的工作机制,即以乡镇(街道)党(工)委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推动工作联企(社会组织),服务联村。乡镇党委作为落实脱贫攻坚任务的“核心”,着力引导发挥好党支部引领脱贫、合作社牵引脱贫、产业链拉动脱贫的作用;打破行业、层级界限,通过单独或联建、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推动党建工作覆盖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区、非公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及其村级经济组织;采取贫困结对“1+X”模式,引导红赤水、仁岸集团、赤天化纸业公司等本土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扶持产业项目128个,投放扶持资金1135.7万元。二是聚焦人才强化队伍。坚持把同步小康驻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建强村级班子、充实脱贫力量的战略任务,建立贫困村驻村干部“2111”选派模式,即贫困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由2名市直机关涉农干部、1名副科级后备干部、1名农村知识青年、1名大学毕业生组成。实行“下派到村一定两年,脱产脱钩全员帮扶”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3名国家干部在村工作,并梯队培养2名村级后备干部。赤水市委明确规定,将驻村工作业绩作为干部职务晋升、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将村级党组织书记任职经历作为选任乡科级领导干部的优先条件,对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可直接纳入市委组织部乡科级后备干部管理。赤水市党建脱贫“三定”机制实施以来,共派300余名市直机关干部到村工作,实现了国家干部与民选干部“优势互补”。经过一线锻炼,提拔16人到副科级领导岗位,涌现出了一批全省“优秀驻村干部”“文朝荣式好支书”等先进典型。三是聚焦发展强化保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任务,建立“财政资金+乡镇绩效+村级集体经济分红”村级基层保障机制,突出“村级党组织+龙头企业+村级经济组织+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深入贯彻落实“1+10”政策和国务院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在确保扶贫资金投向和基本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投入财政资金3600万元,贷款贴息1278万元,全力撬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并将村干部平均报酬从去年底1290元/月增至2764元/月,村级办公经费从去年2.3万元/村增至4.5万元/村,实现村级积累总量从去年年底1130万元增至4800万元。目前,130个村级集体发展项目已覆盖51个贫困村主导产业、8684户贫困户。
(三)群众定效,坚持主体地位,实行考评制度化。赤水市坚持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充分发挥脱贫攻坚群众主体作用,建立脱贫攻坚群众评价考核体系,加大群众评价考核权重,树立“人人挑担子、个个做实事”的工作导向。一是考核评估看民情。把乡镇脱贫攻坚成效、单位联系挂帮业绩与联系服务贫困户脱贫情况挂钩,组织对群众住房、教育、环境、服务、基础设施等23项民生项目满意度进行测评,并将测评情况量化纳入年终考评成绩,占年终总成绩12%。今年的3次测评,为省级评估奠定基础同时,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前行。赤水市委还明确,贫困乡镇未摘帽、贫困村未出列、贫困户未脱贫的,挂帮单位不脱钩,驻村干部不撤回。二是选拔任用看民情。把干部脱贫攻坚个人实绩研判、考察延伸至联系乡镇、派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对在脱贫攻坚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村级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进行表彰,并优先提拔使用。对在脱贫攻坚一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票否决”,当年年终考核评定为“不合格”或“不称职”,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程序从严处理。三是教育引导聚民力。以“百姓龙门阵”“农民夜校”“道德讲堂”“远程教育”为抓手,着力改善贫困群众吃、饮、住、行、文、娱等基础设施环境。开展扶贫政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把强农惠农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自觉支持和参与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政策宣传培训班11期920人次,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政策宣讲105场次30000余人次,实现转移就业7000多人,引导群众主动开展自谋脱贫,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乡村旅舍144家、农家乐327家,建设“村淘店”22家、电商扶贫网点31个,直接带动1000多户5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创收。
二、经验与启示
启示一:干部定责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最核心最突出的是狠抓工作落实,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压实干部责任。赤水市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三定”党建脱贫机制落地基层的重中之重,通过选派国家干部驻村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方式,着力破解基层党组织无人干事、无钱办事、无力理事的“三无”难题。强化干部使命担当,严格责任传导,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把乡村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真正的前线战壕,抓住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脱贫攻坚“关键少数”, 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启示二:组织定位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指引。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作为执行党的政策最前沿的阵地,脱贫攻坚的先锋,必须在思想上先行一步,发展上先干一步,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精准扶贫的“引导人”。赤水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一线指挥部”作用,坚持要把党建和脱贫攻坚拧成“一股绳”,将人才队伍匮乏、基层保障薄弱、村级经济滞后等扶贫“痛点”作为基层党组织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为发挥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作用指明了方向,作出了具体、详细安排,系统地解决了党建脱贫“‘抓什么’有标准,‘干什么’有任务,‘做什么’有目标”。让全体干部投身于脱贫攻坚一线,将思想观念、政策信息、资金项目带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同时把群众工作观念、农村工作方法、生产发展实践经验融入自身成长,形成干部在基层一线锻炼、培养和成长的良好导向,实现国家干部与民选干部“优势互补”,释放机关国家干部干事活力,激发民选干部干事激情。
启示三:群众定效是脱贫攻坚的最终检验。脱贫攻坚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更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赤水市在实施党建脱贫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组织推动、党员带动、群众主动”模式,教育引导群众改变观念,主动融入乡村建设,注重权益保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最高标准,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相关专题 |
·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库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