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选登

中原油田盟城社区:睦邻党建示范点引领建设幸福大家园

2017年02月16日13: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盟城社区现有用工总量21人,盟城社区党委设51个党支部,其中离退休党支部50个。管理党员1262人,其中在职党员11人、非在职党员1251人。管理居民3912户1.18万人。

近年来,盟城社区结合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实际,加强睦邻党建示范点建设,融洽社区邻里间的感情,让更多的居民走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建立睦邻党建示范点38个。社区荣获2016年全国10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集团公司文明和谐示范小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城市社区创建示范点、离退休工作先进单位等省部级荣誉称号。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党群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一是社区事务难覆盖。社区人员较少,每名社区干部除了平均包干186个居民户外,还承担大量的平台服务办理、业务事务承接等任务。二是党员作用难发挥。由于缺乏完善的责任机制,职责尚不明确,在职党员、社区老党员等群体的作用未得到真正发挥。三是居民自治难形成。原有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仍沿袭上对下的管理模式,未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自治组织的作用。由此,盟城社区积极探索在社区与群众之间的中间地带,通过设置睦邻党建示范点,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激活先进要素,整合各类资源,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构建幸福大家园。 

二、主要做法

盟城社区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党建带动共建,以党员带动群众的理念,全面开展睦邻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具体做法是:

1.科学设置,培育设点。通过合理设置睦邻党建示范点,邻里建设与党组织建设同步,形成“社区党委—党支部—睦邻党建示范点—党员”的组织架构,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千家万户。

建立活动阵地。通过调查摸底等形式,摸清社区闲置资源,了解居民需求和愿望,设置睦邻党建示范点。依据地缘,设立“谊邻之家”“邻里有情”等点;依据趣缘,设立“歌声与微笑”“金盟团队”等点;依据志缘,设立“帮帮乐”“爱心女儿”等点;依据业缘,设立“你我同行”“心灵交流”等点。23名热心党员自愿提供活动场所。社区因地制宜配备桌椅、活动器材,活动室配备齐全,能够高质量的开展活动。

配备骨干力量。负责人素质高低决定了睦邻党建示范点建设的成功与否。社区党组织高度重视、发掘示范点的负责人,引导居民推举具有“三心”即乐于奉献的爱心,善于团结的公心,勤于组织的恒心的党员担任示范点的负责人,确定1名社区工作者作为联系人,及时掌握情况,确保睦邻党建示范点“有人管”。楼栋长、党小组长、文体员、卫生员、安全员“两长三员”进楼道,成为示范点工作的基本力量。

规范示范点运行。出台《盟城社区睦邻党建示范点建设实施意见》,每个睦邻党建示范点建立党员登记册,设置党建工作栏,公示党员信息,安装居民意见箱。加强管理,每个示范点制定了包括活动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规章制度,将党员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划小、划细,有效地激活了党建的“神经末梢”。同时,注意发掘培树典型,使示范点和党员赶有目标,干有动力。 

2.加强指导,设置功能。社区党组织加强对睦邻党建示范点建设的指导,突出贴近群众、贴近需求、贴近实际“三贴近”原则,合理设置睦邻党建示范点功能。

突出邻里“学”。依托道德讲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广普及社交礼仪、生活礼仪等,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依托法制讲堂,宣传普法知识;依托国学讲堂,开展“二十四孝”“亲邻睦里”传统道德教育,呼唤美德回归。盟城离退休职工第45党支部书记张俊山在自家楼下办起“流动小书桌”,自费购买电视机、照相机,订阅报刊杂志,让知识在小区流动起来,经过多年,他让“自己学”变为了“大家学”,社区书香满园。

突出邻里“帮”。邻里间普遍开展结对子活动,有找门对门的、找楼上楼下的,签订邻里守望协议。邻里之间代收快递件、代交水电费、代接送小孩、代买米买菜等互帮互助现象层出不穷。社区鹿原里7号楼老党员芦心忠向同楼30家住户发送自制的爱心互助卡,便于邻里有事及时联系,有困难及时帮助。党员骨干主动带头与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助困、助业、助医、助学。社区低保家庭罗师傅精神残疾,爱人无业,党员在小区菜市场协调经营摊位,使其家庭有了固定收入,缓解了家庭困难。

突出邻里“和”。针对“邻里纠纷越来越多,调解越来越难”的实际情况,开展“邻里谈心日”活动,邻里间各抒己见,由心理咨询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居民因邻里纠纷不断产生摩擦,示范点调解员打通其思想“淤塞点”;还有居民因病误入歧途,在帮助劝导下,幡然悔悟,重新走上生活的正轨。

突出邻里“乐”。设立“邻里节”并办成制度性品牌,从单一到多彩,从最初的文艺表演等常规性动作到辖区单位和居民自觉参与的千人行动。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节庆日,开展“粽叶飘香话端午”“中秋赏月唱和谐”“九九重阳贺金婚”“除夕百家宴”等主题活动,勾起传统文化回归之情;开展家庭才艺大比拼、“邻里斗花”花卉展、家庭趣味运动会等,增强居民的大家庭意识。

突出邻里“净”。树立“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理念,对小区划分网格,做到作业和检查单元最小化,坚持“一日两扫、无间隙保洁”。定期开展环境集中整治,采取建、查、对、评、销“五账”工作法,健全完善11类35项管理台账,实行逐项销号整改问题。搞好楼道保洁,用艺术绘画、摄影作品等对楼道进行装饰。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坚持覆盖防尘、洒水降尘、植绿降尘,确保空气质量。

突出邻里“颂”。开展“夫妻恩爱、祖孙同乐、幸福一家”等最美家庭、好邻居、好儿媳、好婆婆等“五好”典范评选活动,让群众当评委,每个人都可投票参选,促动人人与邻为善。设立善行义举榜、劳模一条街、美德文化长廊、社区故事书画摄影展等载体,成立好邻居宣讲团,讲述身边真实故事,营造“睦邻、崇德、树人”的浓厚氛围。

3. 完善机制,形成常态。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保障机制,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创建保障机制。按照每个睦邻党建示范点1000元的标准,专款用于邻里建设和邻里服务,实现了“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加大负责人培养力度,采取内培外训等方式,帮助负责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组织开展理论研究,探索加强和改进睦邻党建示范点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方法。

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将示范点创建工作纳入党建考评,根据每个示范点服务居民情况、组织建设情况等,将示范点进行分类定级,根据评定的等级给予奖。开展党员“量化考评、星级评定”活动,将党员在邻里服务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成立社区党性增值银行,将党员帮助群众、参与民主议事、协理社区事务等情况记录在党员的银行账户。社区将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和作风建设考评。

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严格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确保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下沉邻里。建立协同邻里工作规程,形成邻里服务事项联席、联办、会办、交办、督办的服务协调机制。建立工作记录、收集反馈等十多项制度,党员干部对社区邻里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处理;不能处理的将通过协同处理程序及时办理。对群众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按原渠道返回,由联系人反馈给联系对象,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

4.一处一品,打造亮点。社区睦邻党建示范点形成各自的品牌特色,活动主题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一处一品”更具规模。

红色论坛学出真知。2013年4月,盟城离退休职工第4党支部书记陈锦华在自家设点,每月一主题开展红色论坛,互动讲学见真知。党员结合社区环境建设、居民服务等工作,开展“补短板、树标杆、勇担当”、“三问自己如何担当”等系列学习讨论。并通过“边学边做,你做我学”主题手抄报创作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系列讲话等的理解和感悟。

精心管护打造榴园。在不影响社区物业整体规划的情况下,盟城离退休职工第4党支部书记陈锦华带领邻居们把石榴树种到楼前,串门时看到喜爱的石榴树也会带回几株,渐渐地石榴树便有了规模。他们剪枝、打虫、浇水、施肥,精心管护,到目前栽种石榴树上百株,在家门口打造美丽“榴园”,引领社区“认养绿地”、“爱绿护绿”蔚然成风。

团圆饭吃出邻里情。盟城离退休职工第23党支部党员段永芳与支部党员自定团圆日,十多年保持团圆日吃“团圆饭”的传统。每到这一天,或是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或是每家端着各自提前准备好的拿手菜,邀请空巢老人一起吃团圆饭。大家围座在餐桌旁,讲述人情过往、人生得失,气氛融融。一桌家常便饭,让邻里间成了一个和谐大家庭,让示范点焕发青春与活力。

巧手慧心乐晚年。巧手服务队2010年10月成立,13名队员平均年龄65岁以上,最大年龄已81岁。她们常年坚持为居民义务服务,修补衣物、换修拉链、缝被套、撬裤边、杂鞋垫、编织帽子、围巾、手套上万件,并自制200多个“健康棒”,全部送给了空巢老人。老姐妹们每天凑在一起,开心做活,为他人献爱心、送温暖。每年七一前夕,她们唱红歌、绣党旗,表达对党的无限热爱。

三、取得的成效

睦邻党建示范点将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进邻里,并在邻里居民之间铺上“串门路”,取得了党组织满意、群众满意的多赢效果。2015年7月和2016年5月,全国全民敬业行动现场会和中央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交流会到社区进行了观摩,对睦邻党建示范点建设给予肯定。

打通社区“微循环”,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社区优化组织网络、机构设置、服务模式,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生动格局。党员群众个体由原先的找组织要到社区,变为自己就能找到睦邻党建示范点。推行在职党员、在册党员到睦邻党建示范点报到,到公益项目上奉献,实现党的组织与工作全覆盖,打通党组织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微循环”。社区干部从社区平台走入到居民家门口,实现“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社区居民78岁的庞克聪说:“现在有困难找示范点,很快就解决了”。

畅通“最后一公里”,变“为群众端菜”为“让群众点菜”。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窝里。实施“亲情重拾计划”,开展亲情六敲门、邻里团拜会等活动,让居民从一扇扇门里走出来,打破人际疏离和阻隔,营造温情友善的人际社区。社区空巢老人何贵宣家中,邻居们经常陪老人聊家常干家务,让老人感到温暖。网上听民意,网下及时办。针对社区年轻人多、网民多,喜欢在网上表达诉求、拍砖灌水,睦邻党建示范点建立微信号,整合QQ群9个,广泛听取民意,网下分头及时办理。三年来,共收集居民意见建议2550条,督办解决问题883项,赢得群众点赞。

尊重群众“主人翁”, “独角戏”变成“大合唱”。睦邻党建示范点号召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涌现出2800名志愿者,服务项目涉及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10类28项,形成“日有亲情问候、周有居家帮扶、月有便民大集”的志愿服务体系。“老王帮你修” “红白理事”“爱心的车”等项目成为品牌。2016年7月16家中央媒体30余名记者进行集中采访。社区党委设立居民议事会、民调委员会、民事监理、社会法庭“两会一监一法庭”,每年通过居民议事会、民调委员会解决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问题300余项。社区治理也从党委唱“独角戏”,变成共治自治、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四、几点启示

实施睦邻党建示范点建设,是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切实举措,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优化服务是根本。睦邻党建示范点赢得群众广泛支持,重要原因在于社区党组织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一系列精细化、贴心化、便捷化的服务。其中,尤其重视服务队伍的日常培训,强化提升其服务群众和解决实事难事的综合能力素质,使一批想干事的党员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特有优势,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人力等支持。

资源下沉是关键。在实施睦邻党建示范点建设的实践中,以党组织为旗帜,整合各方服务力量下沉到邻里,引导在职党员、无职党员等服务力量聚集到邻里形成立体化的服务架构,变散兵游勇为集团作战,有力夯实稳定了基层服务队伍,并在社区工作推进中起到战斗员作用,在便民服务中起到及时雨作用,在引领群众中起到先锋者作用。

群众自治是重点。当前社区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聚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群众诉求的聚合点,睦邻党建示范点正是针对此特点创新管理,在有为管理中实施无为而治。在党组织领导下将部分治理主导权交给群众,最大限度调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党员干部带动居民群众共同当好信息员,在矛盾纠纷发源地梳理和处置不和谐信息,增强社区文明和谐宜居程度。

(责编:秦华、乔业琼)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