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陕北大闸蟹:卖的不是螃蟹,是担当——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的基层党建见闻之六

2017年01月11日11:20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陕北大闸蟹:卖的不是螃蟹,是担当——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的基层党建见闻之六

三年前,对陕北农民王乃林来说,大闸蟹只是电视上的一个镜头。三年后,王乃林已经成了四邻八乡养殖大闸蟹的行家里手。

三年前,对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来说,大闸蟹还是一项抉择、一份担当。三年后,大闸蟹已经成了黄龙县精准“割”贫的“柳叶刀”。

“黄龙大闸蟹,卖的不是螃蟹,是担当啊!”提起当年的决策,黄龙县委书记任高飞和记者有这么一段对话——

记者:陕北养大闸蟹,算不算异想天开?

任高飞:延安两区十一县,不像有的兄弟县,黄龙既无煤炭,又无石油。传统的种几亩玉米、养几只鸡鸭,不但脱贫无望,致富更是无门。要想弯道超车,只能剑走偏锋,在“人无我有”上打主意下功夫。

记者:毕竟一个是温暖湿润的江南水乡,一个是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啊。

任高飞:这是黄龙的独家秘笈,也是我把大闸蟹和黄龙能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大家的印象中,整个陕北生态脆弱,但黄龙是个例外。连续多年退耕还林和绿化造林,使黄龙的林草覆盖率高达92%。

陕北干旱少雨,黄龙独类江南。2013年,我在江苏泰州挂职交流,看到当地植被和黄龙差不多,又见大闸蟹卖得十分火爆,自然就想到了黄龙,想回去试试。

“绝不能拍脑袋、想当然。”任高飞说,决策中的黄龙县委县政府非常冷静,他们从上海海洋大学和陕西省请来专家,从两地的气候、水质、土壤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并从江苏请来大闸蟹养殖能手,在黄龙县进行试养,终于获得成功。

尽管试养成功,但对于全面推广,人们还是心存疑虑:有人担心大闸蟹水土不服,有人担心养出来的大闸蟹“南橘北枳”,还有人担心市场不认可。怀疑和担心,考验着一个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市场认可、政府认准的项目,就要全力推广。”任高飞说,“决策决策,‘决’是担当,‘策’是方法。在先天资源不足的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想干事的责任意识、敢干事的担当意识,还要有会干事的科学态度。只要方向对路,方法科学,就要撸起袖子抓落实、甩开膀子促推广。”

群众不接受,党员带头干。县里由党员干部、外地专家和养殖能手联合成立了大闸蟹养殖技术服务机构,连续三年为养殖户免费提供蟹苗、防逃板、池塘水草。还从江苏请来养殖专家,定期为蟹农开展技术培训。

“靠大闸蟹发家致富,我开始可没动过这个心思。大家都不敢养,因为没见过啊。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从政府那里领了2000多只蟹苗的,没想到当年就赚了3万元。”回忆起第一次尝到甜头的情景,家住白马滩镇河西坡村的王乃林至今兴奋不已。“大家看我赚了钱,心里都开始活动了。在我的帮助下,村里的5户贫困户都养起了大闸蟹,户均增收两万多元。”

如今的大闸蟹养殖,已成为当地精准脱贫的项目,辐射全县7个乡镇,年产商品蟹达10万只,产值超过400万元。去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河蟹比拼竞赛中,黄龙大闸蟹因“青壳、白肚、金腿、黄毛、美味”的特点,一举摘得“金蟹奖”。

“咱黄龙的大闸蟹肉质鲜美紧实,蟹黄大。按每亩池塘产2两以上蟹350只算,每只40元,去掉成本,每亩纯收入近万元。”王乃林一手一只大闸蟹,正忙着捆绑装箱,准备发往周边市场,一边抽空和记者说几句。催货的电话声,不时在他的手机上响起。

比起王乃林的周边市场,郭生汉的蟹早已“互联网+”了。家住黄龙县石堡镇店子河村的郭生汉2015年开始养大闸蟹,并利用自己熟悉的QQ、微信在网上销售。当年大闸蟹上市一个月,他就销了1万多只。2016年,他一口气把养殖规模扩大到35亩。

黄龙县水务局局长王永刚说,今年黄龙还要发展200亩左右的蟹池基地,争取把黄龙大闸蟹打造成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有机品牌,让更多人品尝到优质生态的陕北黄龙蟹,也让更多的黄龙人通过大闸蟹脱贫致富奔小康。(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令伟家、李平、陈晨、莫华英)

(责编:黄瑾、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