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安徽理工大学:发挥自身优势 助力扶贫帮困建成小康

2016年12月27日16: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高校是育人基地、人才高地、科研产地。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特色和资源为扶贫帮困战略贡献力量。安徽理工大学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强化“四个意识”,把扶贫帮困确定为硬任务

该校把对口帮扶工作纳入学校党委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帮扶工作专题会议,从制度层面保障帮扶工作有序开展。先后制定了《对口帮扶临泉县五年规划及实施方案》《挂职选派干部管理办法(修订)》《“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扶贫扶智扶资上下功夫,确保对口帮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为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细,该校每年列出20万元用于专项对口帮扶工作,为临泉县教育、文化、科技、医疗等方面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在提供专项扶贫资金的同时,每年还利用扶贫日、元旦春节期间,在教职工中间集中开展捐款捐物活动,近2年共募捐20万元左右的资金和衣物,进一步拓宽了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了帮扶对子,保证了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加强与扶贫村的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学校专门选派一名年青干部长期驻村帮扶,对所包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做到科学扶贫,精准施策。该同志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连家里都照顾不上,有一次,他孩子生病住院,没能及时赶回来照顾,妻子对他无半句怨言。他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他在帮扶工作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学校深化干部包户制度,包户干部做到“两个见面”、“三个知道”,即包户干部要与驻村干部见面、与包户对象见面;要让包户干部知道自己的包户工作职责,让包户对象知道联系自己的学校干部是谁,让驻村干部知道包户干部与包户对象是谁,解决了“谁帮扶”的问题。

建立“三类”帮扶途径,充分发挥学校各方优势

科技帮扶结硕果。学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积极开展科技帮扶工作。2015年,该校土建学院安排了25人次的师生开展了13个中心村的“乡村整治规划建设”帮扶工作。截止目前共完成13个中心村的整治规划方案和30多套住宅单体设计方案任务,节约设计成本约50多万元。村庄规划占地总面积约500公顷,涉及住户9423户,惠及人数多达4万人左右。多次组织电信学院和化工学院专家教授走访了6家企业,深入厂区、现场交流,献计献策,并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文化帮扶送温暖。校团委和有关学院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文化下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已经捐建了3所“共青书屋”,捐赠了价值约6万元的图书、价值约1.5万元的“爱心书包”、价值2万余元的办公电脑、价值20余万元的500件卧具和700套实木桌椅等;在临泉县滑集镇王香铺村高老小学和镇政府分别建立了该校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当地村民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0余人次。

医疗帮扶显成效。学校发挥医学专业和附属医院的优势,积极开展义诊义检和送医下乡活动。近两年来,学校选派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7名专家和医学院的师生40余人开展了义诊义检、送医送药、救护培训、座谈调研和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宣讲等活动,累计义诊义检达到800余人,散发4000余份各类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宣传资料,发放价值1万余元的家庭常用药品和夏季常用防暑降温品;开展了为期20天的“暑期田园课堂”支教活动。

观念转变项目带动,“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广大干群脱贫致富观念转变,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通过对中央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贫困村广大干部群众,改变了以往“扶贫就是给钱”等错误观念,以及帮扶工作“大水漫灌”的不科学做法。干群对扶贫政策由怀疑、抵触,慢慢变得接受和拥护。绝大多数有发展潜力的贫困群众,脱贫意识提高、发展致富动力增强,孙庄路、王刘路已经建成通车,0.9公里的史王庄路正在施工中。

规范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依照上级部署,我校驻村干部走村入户实地走访,在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加大了对贫困户精准识别,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家庭户被找出,真正贫困户被纳入贫困系统,真正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

帮扶项目逐步实施,帮扶工作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该校积极推进帮扶计划,增强了帮扶工作的“造血功能”。先后实施了临泉县中原牧场计划——贫困户能繁母羊补贴项目,全村11户贫困户共计54只能繁母羊受到补贴、一个60KW村集体光伏扶贫项目即将安装;40万元贫困户甜叶菊种植补贴项目已开始实施;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的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已经做好规划,帮扶工作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娄志勇 李静) 

(责编:高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