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四川

走上产业融合之路的大竹特色农业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李秉龙

2016年12月13日10:02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走上产业融合之路的大竹特色农业

  四川省大竹县——位于北纬30°,被誉为川东第一城,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的美誉,大竹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业已经走上了产业融合之路。

  塑造品牌,使特色农业走上产业融合之路。大竹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他们为了巩固提升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香椿第一县的品牌价值,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了现代特色农业的附加价值。一是延长苎麻产业。大竹县自商周时期开始种植苎麻,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大竹传统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大竹县被评为“全国苎麻生产基地县”,2006年获“中国苎麻之乡”美誉,2009年“大竹苎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二是延长糯米产业链。糯米是制作醪糟的原料。大竹县醪糟制作源于汉、盛于清,享有“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美誉。通过加快发展醪糟加工业,使糯米产业的价值进一步提升。目前大竹县的加工企业已达数十家,年综合生产能力为10万吨。三是延长香椿产业链。自2006年以来,大竹县按照“扩大种植面积、加强基地建设、坚持品牌战略、强化科技支撑”的思路发展香椿产业,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引导、项目推动、农民参与等方式,加快推动香椿的发展。目前全县香椿种植达到了10.3万亩,建成万亩优质香椿示范基地2个以及“中国香椿母本园”,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成片的规模效应和基地效应。年产鲜活椿芽2.5万吨,产值7.5亿元;人均增加收入5500元,在“十二五”期间,帮助1.1万余人实现脱贫。

  培育龙头,为特色农业的产业融合构建运行机制。要让特色农业走上产业融合之路,必须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形成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的运行机制。为此,大竹县坚持以农业家庭经营为基础,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一产促二产三产,以二产三产带一产,使得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出现了协调发展的态势。一是政策扶持壮龙头。二是园区集聚增效能。大竹县积极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做强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其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内外市场的功能优势。进而有助于降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使相关产业合作竞争,也为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利益联接创共赢。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形成利益联接和共赢机制,为此,大竹县积极推广订单农业、二次返利、土地入股等发展模式,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了企业增值、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多方共赢格局。在“十二五”期间,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帮助1.2万余人实现了脱贫。

  建立标准,为特色农业的产业融合凝聚驱动力。在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中,标准化和信息化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此,大竹县严格按照田区、业区、景区、社区“四区”合一的要求,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综合示范区、乡村旅游体验示范区、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一是狠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家一流,丘区样板”的目标定位,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狠抓万亩农田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大竹县连续三年推动三轮3万亩农田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同步实现“山水林田路、机电气园房”综合治理和水网、路网、田网、林网“四网”建设,累计建成农田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6.64万亩。三是狠抓乡村旅游体验示范区建设。依托庙坝镇长乐村、寨峰村、五桂村等幸福美丽新村,突出“五乐”主题,加快建设精品乡村旅游体验示范区,逐步形成“秦王桃+果醋深加工+乡村旅游”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四是狠抓农村信息化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统筹有线、无线技术手段,推动宽带进村入户,提升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大力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培训计划。

  责编/ 潘丽莉 宋睿宸(见习) 美编/李智 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高巍、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