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建

党员领导干部要常修“忠廉”二德

2016年12月12日16: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来,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的先进事迹引发人们热议,丧事从简,没有花圈,没有哀乐,没开追悼会。去世3小时后,他的遗体被移交红十字会。回望沈老的一生,是忠于人民、坚守奉献的一生,忠诚、干净、担当就是他的生动写照。立足自身来看,传承沈老的“为民情怀”就是要常修忠诚、廉洁二德。

常修为政之德,关键在“常修”,重点在把握“忠廉”二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经常性地检查自我的言行,剖析缺点和错误,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善于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要耐得住寂寞,不有非分之想;要顶得住诱惑,在诱惑面前不晕头转向,不举措失态,不迷失方向,不失掉尊严。

修忠诚之德,要“三省吾身”,拒做“两面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是看是否忠于党、终于国家、终于人民。”并首次将忠诚列为“德”的重要标准,纳入了干部使用范畴。忠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基本道德范畴,是衡量领导干部人品的基本准则。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忠诚,指的是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尽心、尽力、尽责、尽忠,是指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这就是说,忠诚,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彰显的是干部的官德、政德、美德。领导干部肩负着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时时处处保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忠诚,特别是在换届选举、扶贫攻坚等工作中更要恪守忠诚,忠诚于责任,勇于把责任扛在肩上。选举工作中,能否坚守忠诚,是党员合格与否的根本标准,也是确保组织顺利交接的本质要求。在扶贫攻坚中,要牢固树立“帮扶即是责任”,要把群众困难放在心窝,时刻为群众充氧供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解析政策理论、下达精神,以政策为推手,扶持为牵引,攻克贫困堡垒。党员干部只有像沈因洛那样,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事事以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为先,时时以人民公仆的形象为重,处处以思想正派为本;才能行使职权不越权,工作到位不越位,以公心赢得公正;正派做事,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牢固树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形象。

修廉洁之德,既要“识得破”,还要“忍得过”。

《醒世恒言》讲述了一个故事:录事薛某,高烧中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金色鲤鱼,几天不曾觅食,肚中甚是饥饿。此时,正遇一渔夫垂钓,他明知钓饵里有钩子,但终因难耐香饵的诱惑,张嘴吞饵。上钩后犹自嘲:“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忍不过”者又何止薛录事?近年来查处的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人,由于“忍不过”而吞下“诱饵”,不但殃及自身,而且祸延国家和人民。

古往今来,贤者皆能守得清贫耐得寂寞最终成就大业,也有因为没有守住清廉而毁的人,都给予我们太多的教训和启示。要保持清正廉洁就要做到慎初、慎微,切不能搞“下不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规避“温水煮青蛙”的悲哀。

《增广贤文》有言:“守己不贪终是稳,利人所有必遭亏”,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洁身自爱,不被物役,廉以养德,坚守做人的情操不动摇。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私事,一遇到事,先考虑个人的利益,私心严重。如不能做到大公无私,也要多公少私,至不济也要先公后私,决不能假公济私。其实,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就能自觉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来勤奋工作,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去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 

房玄龄《晋书·潘岳传附潘尼》云:“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惧乱所以保治,戒亡所以获存。知穷所以贯通,忍辱所以尊荣;敢舍所以可取,务实所以盈虚。放下所以向上,示弱所以自强;慎动所以主静,祛邪所以扶正。”此可为修德之法门。

撰稿人:常州市天宁区天宁街道 余希辰 

(责编:高巍、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