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选登

福建长乐:在基层党组织推行便民代办和民情工作一体化服务机制的实践与启示

2016年11月23日15: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长乐市位于闽江口南岸、福州市东南部,1994年撤县设市,是全国著名侨乡,下辖14个乡镇,4个街道,226个村、29个社区,共有基层党组织1728个,党员26124名。近年来,长乐市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探索推行便民代办和民情工作一体化服务机制,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探索出一套特色彰显、富有成效的服务群众的有益经验,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福建支部生活》等媒体和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文稿》先后对长乐市的做法进行了报道介绍,引起较大反响。目前,这一机制已在福州市全面推广,并成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基层群众需求和各类群体间的利益呈现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如何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事,让群众更满意,让党组织更有号召力,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长乐市针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偏弱、服务效率偏低等问题,2014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市所有村(社区)探索开展便民代办服务;2015年,在开展便民代办服务的基础上,创新推行了便民代办和民情工作一体化服务机制,保障群众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和解决。该机制的核心内容是民情收集全覆盖、民事代办全过程、服务群众全保障,基本途径是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组织起来”,把服务基层群众的各类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间接服务”为“一线服务”,变“处理单一问题”为“综合处理多种难题”,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为民办事“最后一环节”问题,实现“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目的。

二、基本做法

1、民情收集全覆盖,完善社情民意“收集链”。依托市、镇、村三级民情收集、处理服务网络,全面收集了解群众的意愿诉求和思想动态。一是搭建民情工作平台。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民情收集处理网络,搭建快速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立交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一些超出基层单位和部门职责范围、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其中,村民情收集处理点挂靠在村(社区)便民代办点,村级便民代办员兼任民情收集员,乡镇民情收集处理站挂靠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市级民情收集中心依托在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实现服务机构、服务队伍、服务资源整合利用。市一级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民情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托在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并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负责领导小组协调的民情办理情况督查等工作,提升办结率。二是拓展民情收集广度。依托全市村(社区)划分出的972个网格,为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巡查员(普遍兼任村级便民代办员和民情收集员),及时收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综治维稳、信访调解、社保民生等方面问题。各级党员干部结合网格划分情况,每人联系10户家庭,每年每户走访不少于10次,并向群众发放注有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的“连心卡”,使每户村(居)民都有专人联系,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三是提高民情处理效率。依托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通过网格巡查员上报、“12319”热线电话、“爱长乐”手机应用软件及“12319”爱长乐网站等4个途径受理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民情处理及时到位。搭建“民情直通车”软件平台,市、镇、村三级民情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平台登记、处理、批转、反馈民情诉求件,市民情收集处理中心可以跟踪查看镇村两级的民情收集办理情况,实现民情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到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全市民情收集处理工作的效率。

2、民事代办全过程,开启便民服务“高速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群众最实际、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构建便民代办服务网络。全面构建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枢纽、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便民服务代办点为基础的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各乡镇(街道)党(工)委选派服务态度好、奉献精神强的村干部兼任代办员。各代办点(中心、站)设置信息发布栏、便民服务办事指南、办事流程图等,向群众提供准确的代办员信息、代办事项和政策指导,推行“两单制”登记(即在登记表中设置存根联和回执联,详细记录代办事项相关内容,回执联由申请人保管,代办事项办理完毕后再收回),进一步规范事项登记、办理、转接流程。二是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将原本群众要到市、镇(街)一级才能办成的事项,转变为只需把材料交到村便民代办点,就能由代办员帮助实现,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目前,代办事项包括计生、国土、林业、司法、社会事务、党员服务六大类涉及生育证明、建设许可、无犯罪记录审查、新农合等42项事务。如,梅花镇梅新村渔民在外从事海洋渔业捕捞生产,办理各种手续非常不便,村代办员便利用伏季休渔期,上门搜集材料,为渔民到有关部门办理捕捞许可证、申请国家渔船燃油补贴等各类证照及变更手续业务。三是延伸拓展服务范畴。在办好群众身边事、急需事的同时,通过走访群众、开展座谈等方式,收集分析当前农村(社区)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及时提出对策。如,依托便民代办服务机构,整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职能部门资源,提供就业创业援助服务,全市梳理出就业岗位7670个,已为770名农村困难群众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又如,加大与辖区内高校、医院等单位共建力度,发挥社区代办员、民情收集员和党员队伍作用,共同为居民提供帮扶送医下乡、卫生保洁、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

3、服务群众全保障,夯实群众工作“硬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缺人手、少经费、无场地、待遇低等突出问题,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一是充实服务队伍力量。全市255个村(社区)共选派598名代办员,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牵头组织代办员进行专项培训,帮助代办员熟悉各种事项的办理程序、审批手续、所需材料、办理费用等,进一步提升代办人员业务素质。市财政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30万元作为便民服务代办员专项培训经费,对代办员实施岗前培训及相关业务培训,并专款拨付50万元作为优秀代办员的奖励资金。二是落实服务群众经费。在推进便民代办服务的过程中,除了有明文规定的合法收费外,代办过程不向群众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开展代办工作所需的经费由所在乡镇(街道)统一安排支出,确实存在困难的,由市财政补助。对年村财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社区),市财政每年给予5万元的经费专项补助,保障了便民代办服务和民情工作一体化机制的有效运转。三是规范服务场所建设。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出资对全市所有村(社区)便民代办点进行建设完善,其中,市财政专门安排514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便民代办点建设。每个村(社区)便民代办点均按照“四个一”的标准完成建设,即: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一张全程代办工作流程图、一本村便民服务代办登记台帐、一套代办工作制度,并将办理事项的相关手续进行归类整理,统一印制了办事指南,摆放在便民代办点的资料架上,方便群众办事。

三、主要成效

1、增强了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着眼提高服务群众政策、资源的综合效益,市里先后出台了建立便民代办服务和民情工作一体化机制、便民服务中心及便民代办点标准化建设、村级便民代办点经费补助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把组织、农业、民政、建设、教育等部门支持村(社区)的政策、资金、项目,归类集合、捆绑起来、打包使用,推动投入保障资金和政策明晰化、集成化、配套化。近两年,长乐市在便民代办点建设、代办员培训奖励等已投入2000多万元,用“真金白银”助力党员干部“真情实意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市便民代办点共受理代办件75620件,办结74077件,办结率达到97.96%。 不少群众反映,“政府在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党员干部的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包,多数问题都能在村(社区)解决,根本不用自己操心。”

2、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充分利用便民代办和民情工作三级服务网络平台,结合开展“走进千万家、温暖长乐人”进村入户大走访等活动,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加强与群众的直接联系,真正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梅花镇建立“蓝马甲”网格员服务队,为每个网格员配备网格日记、便民服务卡、定位手机等,在联系群众上做到定格、定人、定责。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将吴航、航城两个街道16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分为14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管理员、协管员和督导员每天开展巡查工作,通过手持终端将巡查到的各类事件第一时间发送到指挥中心,做到及时解决和反馈。

3、打造了一支具有过硬服务本领的党员干部队伍。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参加专题学习研讨和代办、民情相关业务培训,让他们既经受了党性锻炼,又进行了农村政策业务的再学习,进一步提高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本领。2013年以来,长乐市637名市直部门科级干部通过挂钩驻点,任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当好政策宣传员、沟通联络员、督促指导员、矛盾协调员、项目服务员“五大员”,转变了服务作风、提高了服务水平。

4、重塑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服务经费保障上,注重向经济薄弱村倾斜,按照村财收入的高低给予不同的专项经费补助。财力有了保障,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底气也就足了,话语权也就进一步增强了。许多村党组织书记深受感触地说,现在不愁经费,场所宽敞了,设施完备了,服务群众手中有了“粮”,心中也不“慌”。同时,以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切入点,使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感进一步增强,让基层党组织在与宗教组织和其他势力争夺阵地、争夺群众中占据了主动、发挥了主导作用。航城街道洋屿村党支部书记反映,现在村里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来村办事的群众笑脸多了,怨言少了;干部跑上多了,下面群众跑腿少了;干群距离近多了,群众意见少了。许多群众说,以前遇到困难和问题,想到的是找亲戚、找朋友,现在首先想到的是找组织、找党员。

四、启示

1、服务群众必须以微促实、以小见大。长乐市注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管是便民代办,还是民情收集,都注重从细节入手、从小处发力、从群众最能感受到的小事做起,抓一件成一件,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与不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接触中,他们以亲身经验告诉我们,服务村民不能光摆大道理,村民的事再小也不能说“不能办”,而要想办法“怎么办”。实践证明,春雨润物最具功力、最暖民心,服务群众工作必须积小善为大善,积小为为大为,在点点滴滴的服务中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2、服务群众必须综合创新、一体运作。长乐市推行的这一机制可以找到各地服务群众创新做法的影子,如三明“168”农村党建工作模式、福州“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民情工作机制、网格化管理等。长乐市通过梳理、总结、整合各类做法,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把总体设计和相关制度理顺起来,把各类服务群众的资源统筹起来,避免“相互打架”,走出基层党建工作“自我循环”误区,从而达到“1加1大于2”的集成效应。实践证明,开展基层党建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无中生有”“推陈出新”,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就是一种最节约成本、最有效率、最可复制和推广的创新。

3、服务群众必须夯实基础、落地见效。长乐市坚持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载体,把劲头聚焦在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在服务群众上,把干部派到合适的岗位,把财力花到需要的地方,真正将思路朝实处想、措施往实里靠,不搞运动式、不搞一阵风,形成人人重实干、事事讲落实、层层抓推进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抓工作必须一抓到底,久久为功,不断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防止虚浮空转、搞花架子,这样才能掷地有声、落地生根,不断开创基层服务型党建工作新局面。

(责编:秦华、黄瑾)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