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10: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与起因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特征,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这与我们党的宗旨是一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群众需求多元化趋势日益突出,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愈发繁重,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手拉手、面对面的机会却日趋减少,部分机关党员疏远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回应与解决,从而使社区管理出现“盲区”和“真空”,引发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就亟需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组部号召推进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临洮县积极响应,相继下发了《关于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和《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实行了“双报到、双服务、双监督、双考评”的“双向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和机关事业单位共同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工作格局。2015年,重点以小区楼院和社区网格为平台,以“征集一条微建议、建立一个微平台、开展一次微志愿、满足一个微心愿、营造一个微环境”为载体,在阳光家园、怡景园两个居民小区开展了机关在职党员“微自治”志愿服务试点工作,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服务的新途径。经过近3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融入网格治理、融入小区自治、融入文明创建、融入民情服务、融入干部管理、融入社区党建”的“六个融入”工作机制,对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索与实践
1.融入网格治理,延伸志愿服务触角。根据社区所辖范围、分布区域、人口数量、居住特点等实际,按照“街巷定界、适度规模、无缝覆盖、便于服务”的原则,在6个社区科学划分41个服务网格。依托社区党组织,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服务社区建设和居民需求为重点,推行“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报到、机关单位到网格社区报到”、“社区党组织按照实际需求开展志愿服务、单位党组织围绕网格管理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共同监督、共同考评”的双报到、双服务、双监督、双考评的“双向管理”工作机制,每个网格确定一名县级领导挂帅牵头,纳入网格的每个县直单位确定一名责任领导和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志愿服务的组织开展和与社区党组织的沟通衔接,并建立了机关在职党员志愿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引导全县近2500名机关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同时,对每个网格区域的关键部位、重点任务明确细化,由网格责任单位党组织划定“党员责任区”,排定“服务时间表”,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2.融入小区自治,创新社区管理方法。以小区楼院和社区网格为平台,以“征集一条微建议、建立一个微平台、开展一次微志愿、满足一个微心愿、营造一个微环境”为载体,在阳光家园、怡景园居民小区开展了机关在职党员“微自治”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成立小区志愿服务协会,并在每栋楼组建了管理小组,从在职党员中推选了楼长和党员联系人,公示其姓名和联系方式;对小区公共绿地、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划片编号,让小区在职党员认领认管,分别制作了认领认管告示牌。通过在职党员率先作为、示范带动,引导小区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开展自主服务和相互服务,协调各类面向社区居民的公益服务、公共服务、市场服务,有效调动和强化了居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为探索构建以“思路共谋、环境共建、事务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社区“五共”治理模式,搭建了基础平台,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机关单位党组织为补充、小区楼院和社区网格“微自治”志愿服务协会为主体,其它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精细化、多元化、长效化全新治理模式,促使社区由“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单一社区”向“完整社区”转变。
3.融入文明创建,凝聚社区建设合力。秉承“帮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树一方新风、建一方文明”的工作理念,引导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走访入户开展“五送”,通过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温暖、送致富金点子,精心策划开展“保护母亲河·在职党员在行动”、“走进社区·关爱老人”、义诊义演等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拉近机关单位与居民的关系。在有条件的社区和居民小区搭建“周末辅导班”、“虚拟养老院”、“爱心体检站”等服务平台,各社区普遍设立矛盾纠纷调处、环境卫生监督、交通秩序维护等3大类52个文明服务岗位,由机关在职党员带头组建社区居民健身队、秧歌队、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机关在职党员带头参与“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户”、“好媳妇”、“好婆婆”、“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等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推进了和谐文明社区建设。
4.融入民情服务,检验志愿服务成效。围绕建立立体式、全覆盖的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突出机关在职党员的岗位及特长优势,探索推行“领岗服务、组团服务、招募服务、点单服务、网格服务、主题服务、履职服务、换位服务”等志愿服务新模式,建立“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社区民情服务机制。依托QQ群、“阳光志愿你我同行”公众微信、“心愿箱”等平台,随时随地征集社区居民“微心愿”。社区党组织对收集的“微心愿”,定期归纳梳理、编制服务项目、制定需求菜单、及时下单“招领”,真正实现志愿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对接。同时,建立群众事务党员代理制度,设立在职党员民情服务岗,在职党员担任民情信息员,定期入户走访。今年以来,共收集并反映民情信息3600多条,解决群众困难2400多件(次)。通过实施“微自治”志愿服务,1650名机关在职党员“点亮”了3200多户居民的“微心愿”,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实现了精细化、人性化、贴心化。
5.融入干部管理,拓展监管评价范围。按照每名在职党员每年至少参与12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标准,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积分考评机制,在职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每次最多积5分,由服务对象、志愿者服务协会、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确认后生效。全年积分达到60分视为合格,当年积分超过100分的,超出分值滚动进入下年积分。根据党员参与服务情况,由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进行客观评价、分类汇总、定期分析,建立服务台账,共同登记备案,并及时反馈跟进,将干部监督管理合理延伸到“八小时之外”。同时,将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积分情况作为考察其“生活圈”、“社交圈”的重要途径,纳入党员民主评议和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提拔任用、评优选先时,充分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延伸了干部监督触角,增强了干部监督效果。
6.融入社区党建,增强组织发展动力。把在职党员到社区志愿服务作为深化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推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建立社区党组织、驻辖区单位和网格联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重大事项。根据社区党建工作实际,合理设计党员志愿服务项目、搭建服务平台、共享利用资源,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服务联推,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条件成熟的椒山社区探索推行大工委制,通过党建工作联动、社区文明共建、干部群众互动、居民需求联办、环境卫生同抓、文体活动联谊等有效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利用,营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的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氛围。
三、成效与反响
“六个融入”志愿服务机制的推行,使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成为常态,在拉近了党心民心的同时,为新时期下推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探索出了有效途径,得到了临洮县广大党员群众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六个融入”让志愿服务拧成“一股绳”,凝聚了强大社会合力。党员志愿者率先开展志愿服务,弘扬“我为人人”的社会正能量,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机关在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群众们看到了榜样,受到了鼓舞,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志愿者的行列,在职党员、青年团员、社会组织和广大居民相互补充,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建设的强大合力逐渐形成。
2.“六个融入”让志愿服务架起“一座桥”,畅通了党群沟通渠道。通过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把干部“赶”到基层一线,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下沉服务”,变“处理线条单一问题”为“解决群众各种难题”,变“习惯于蹲办公室”为“习惯于下基层”,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群众从当初的怀疑、观望,到逐步了解,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和机关党员志愿者建立起了朋友关系,遇到困难和问题,都愿意向党员志愿者反映,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3.“六个融入”让志愿服务拉起“一条线”,夯实了和谐稳定基础。在职党员志愿者通过经常性走访排摸,与群众“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沟通,围绕就业、就医、就学等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在第一时间掌握社区居民的利益纠纷和诉求,及时进行社会稳定分析预警,努力将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随着“六个融入”的推进,在职党员志愿者们推心置腹的交流沟通、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让群众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有效改善了以往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遇事只好上访的状况,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更加稳固。
4.“六个融入”让志愿服务燃起“一团火”,充实了社区党建力量。长期以来,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多为离退休党员和部分下岗失业党员,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使一大批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视野开阔的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改善了以往社区党建工作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的窘境。同时,调动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资源向社区下沉,帮助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党建新模式。
5.“六个融入”让志愿服务织起“一张网”,拓展了干部监督范围。“六个融入”长效机制,延伸了八小时之外党员教育管理的时空范围,拓展了干部监督渠道,通过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双向沟通反馈,在民主评议、选拔任用等方面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在职党员的日常言行,让在职党员无论作为“单位人”还是“社会人”,都处于党组织和人民的有效监督之下,时刻提醒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助于发挥党员“全天候”的模范效应。
四、思考与启示
1.坚持组织推动是基础。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党组织必须走出“志愿服务是自愿行为,不需要支持和领导”的误区,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切实担当起倡导者、组织者和策划者的责任,确保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常态长效开展。
2.对接群众需求是核心。只有摸清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准确把握群众需求,以“知民情、解民难、排民忧、助民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设计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和内容,才能确保志愿服务活动有的放矢,为群众所接受和认同,才能凝聚起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共建和谐幸福家园的强大合力。
3.达成双向互动是关键。只有建立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畅通双向反馈,才能扭转长期以来机关党员仅由单位党组织单向管理的固有观念,帮助机关在职党员树立“社区党员”意识,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拓展基层党建空间,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双赢路径,成为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
4.加强有形监督是保障。只有引入社区党组织、单位党组织、服务对象相结合的多元监督主体,以客观具体的指标形式,建立服务台账,实行积分管理,并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晋级晋职、评先选优相结合,重视结果运用,才能激发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防止志愿服务“搞形式”、“走过场”,让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成为解决居民难题、促进在职党员思想作风转变的有效抓手。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