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10: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丹阳市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改进党员干部作风为目标,积极构建以“民需有人问、民事有人管、民困有人帮、民忧有人解”为核心的“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组部《组工信息》、《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组织人事报》、《人民论坛》等都对这项工作做了宣传介绍,并被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集锦》收录。
一、背景与动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具体实践中,各基层党组织由于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因素,还普遍存在管党治党不够严、干部作风不够优、服务机制不够全、群众受益面不够广等问题,制约了服务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打独斗”的工作现状,迫切需要多方联动的服务机制。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条线、多个部门、多个单位。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探索、提出的各种有效服务载体还存在载体过多、提法较散,不能整合资源、发挥聚集效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市的高度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各单位力量,打破“单打独斗”局面,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积小成大的民生矛盾,迫切需要敢于担当的服务队伍。在日常生活中,因民意渠道不畅通,一些合理的民意诉求、简单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渐而造成矛盾升级,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只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全力把党员干部打造成敢担当、会担当、善担当的服务队伍,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群众呼声,及时理顺民情、化解民怨、凝聚民心,融洽党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是千差万别的群众需求,迫切需要沉到一线的工作作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日益突出,不同服务主体不仅有面上民生问题的不同需求,也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只有把工作岗位前移到一线、工作重心下沉到一线,进一步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多措并举的了解群众生存、发展等各类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供服务,才能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拓展群众受益面。
二、主要做法
1、民需有人问,倾听“零距离”。一是推行基层网格化管理。以村民小组、自然村或社区单元楼栋为单位,以100户、500人左右为标准,将全市191个村(社区)划分为2300多个网格,推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每名党小组长(网格长)联系10 名党员骨干、每名党员骨干联系10名普通党员、每名党员联系30名群众的包片包责模式,全面落实服务责任。组织基层党员干部走进每户群众家庭发放附有村(社区)干部和蹲点机关干部联系方式、便民服务事项等相关内容的民情联系卡近18万张,实现服务“无盲点”。二是建立民情信息收集机制。有效整合辖区内民警、社会工作者、楼栋长等社会化工作力量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聘请6000余名思想素质好、热心社情民意工作的党员群众代表担任网格民情信息员,通过民情每日巡查、民情日记制度等,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去年以来,全市共收集民情信息10万余条,为服务群众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建立民情信息分析研判制度,村(社区)党组织每月召开民情信息分析会,对收集到的民情信息及时分类处置。三是开展深入走访排查活动。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结对联系2户以上基层群众,每季度走访1次以上,听取群众诉求。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征集群众意见制度,组织基层干部定期深入基层调研,及时将群众需求、意见向有关单位反映。开展“结亲认亲、暖心连心”活动,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各级党员干部进百村、入千企、访万户,听群众诉求,访民间疾苦,征求意见建议,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2、民事有人管,服务“零缺位”。一是强化服务队伍建设。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组织全市2445个党支部以支部书记讲一次党课、党员缴纳一次党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三个一”开局,全面开展“先锋亮绩 向我看齐”六大先锋行动,强化党员“四种意识”。在窗口服务单位开展“三比三争创”、“千人评议机关”等活动,推行村(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激发各级党员干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全面开展党员记实管理积分考核,向全市5.2万名党员发放积分管理手册,采取党员个人亮绩、考评小组考绩、群众评绩、支部大会定绩的方式,对党员表现进行量化积分。实行基层事务专业化管理,建立劳动保障、民政事务、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专职协理员队伍,把各类与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民政、计生、就业、建房等项目和社会矛盾调处、社会保障服务等纳入服务范围,实现专人专责。二是强化服务阵地建设。打造市行政服务中心、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彻底解决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的问题。加强“声网报屏”四位一体平台建设,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全程跟踪督办,对群众反映集中、关注度高、落实难度大的事项,实行挂牌督办,加大督查力度。今年以来,市、镇、村三级服务中心共受理群众服务事项7万余件,办结率98.53%,市民满意率98.42%。三是强化服务制度建设。制定《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构建“1+46”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分类制定市委常委会、基层党(工)委(党组)“一把手”和机关事业、村、社区、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3级6类共65项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以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保障服务成效。建立镇村干部便民服务代理制度,推行村(社区)干部无假日轮班和错时上班制度,公开村(社区)干部和蹲点机关干部联系方式、职责分工及代理服务事项、责任人等相关内容,畅通为民服务渠道。建立健全群众诉求事项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提升服务效能。指导各村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村民代表议事、民主监督、民主理财、党务村务公开等制度,规范约束服务行为。
3、民困有人帮,关怀“零空白”。一是结对共建帮扶。建立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农村开展村企共建、在社区开展共驻共建、在机关开展双结双建,围绕党建共建、精神文明共建、经济共建、爱心共建等内容结对共建,带动形成了千名领导干部联点、千个支部结对和百名“第一书记”蹲点、万名党员帮扶的共建格局。2013年以来,我市102个机关部门先后结对5788户低收入户实现“造血式”脱贫,帮助2800余名党员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117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70万元。二是志愿服务惠民。全面开展“三岗三责”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推进“蒲公英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建设,从思想政治、公共事务、民主监督、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等5大类32种岗位,对应组建800余支、9800余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重点围绕党的建设、社会公益等群众关注领域,提供专业对口服务。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余次,提供志愿服务5000人次以上,为群众解决难题450多个,推动形成了守望相助的良好风气。三是慈善捐赠解困。发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慈善传统,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成立市慈善总会,开展“爱心至尚、善行丹阳”慈善捐赠活动,共募集资金6200万元,发放扶贫帮困资金近千万元。由组织部门牵头设立“福彩红色公益行困难党员专项关爱基金”,每年拨付30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党员和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助,加强对困难党员、群众的技能培训、创业帮扶、困难救助和精神关怀。
4、民忧有人解,互动“零障碍”。一是党群连心“一室抓”。以“知党情、传民意、促发展、筑和谐”为主题,建设了278个实体党代表工作室,把2000余名省、市、县、乡四级党代表全部编排到工作室,广泛听取在经济、社会、党建等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开通党代表网上工作室,构建网上流程转办系统,实现了党群沟通互动“零障碍”。今年以来,全市共有856名党代表深入到工作室接待走访党员群众近万人次,为党员群众上党课200多场,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400多条,解决基层实际困难1200余件。二是矛盾化解“一线除”。依托市大调解中心成立由政法、信访、司法、公安、民政等9个部门组成的专门调委会,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在全市组建了500多名专兼职的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直接深入到群众家中开展调解和服务。全面总结推广“社区阳光信访工作站”、“丹阳市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调解一线栏目和行风热线问政民生栏目”等模式,及时就地调处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信访积案,倾听民怨民忧。三是信息服务“一点通”。打造数字信息平台,构建服务群众“快车道”,以丹阳市党建互动平台、智慧社区等网络平台为依托,为全市20万户农民家庭建立家庭电子档案,有的放矢给群众提供就医、就学、就业、计生及维权等服务。利用信息管理平台的信息采集、数据统计、短信互动、网上办事、情况查询、工作交流等便捷功能,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回应、办理、解决,实现了在群众家门口解决群众困难的愿望。
三、主要成效
1、搭建了全覆盖、无缝隙的服务网络,服务渠道进一步畅通。“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通过调优组织设置、推行网格管理、完善功能配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封闭自守、管理条块分割的难题,形成了横向到边的联系服务网络;采用建立民情信息员队伍、发放服务联系卡、开通服务电话等快捷便民服务方式,打破了层级限制,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形成了纵向到底的联系服务网络,全方位畅通联系渠道。
2、推广了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吸收“三解三促”、“结对帮扶”等好的工作方法、经验,改变以往一次性帮助、短暂性帮扶等传统服务理念,深入推进“点对点”、包片负责的服务模式,全面推广一线工作法,将各类服务主体“推出”办公室,“沉到”群众中,不仅密切了“上层”与“基层”的联系,更推进了干群心与心的交流。全市13400名在职党员中,有12641名党员投身“点对点”服务活动,占94.4%。
3、强化了善服务、勤服务的干部队伍,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在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上,不仅注重制度的约束和考核的激励,更注重活动的宣传引导,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中、在各类复杂问题的处理中充实知识、提升能力。以我市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为例,“双强”村(社区)书记达100%,“双强”村(社区)干部达92.33%。民主评议时,群众对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满意率普遍达到了95%以上。
4、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群众需求,社会和谐度进一步提升。“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从实际出发,创新平台,丰富载体,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按需拓展服务内容,拓宽了服务的空间和领域,切实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共梳理出各类问题4100余件,解决3700余件,实现了民生问题在工作中不断解决,群众需求在解决中不断满足,社会和谐稳定也就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今年1-5月份,全市受理群众来访941批次,同比下降4.9%。
四、经验启示
1、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是构建“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的首要前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开展服务活动、落实服务成效的主体。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规范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强化服务功能。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持之以恒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好各项党内生活制度,不断改进党员作风,增强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好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2、统筹服务资源是构建“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的重要保障。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维度的工作。要加强与纪检、宣传、政法等部门的合作,切实改变组织部门一家抓党建的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进一步拓宽党委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监督渠道,以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保障“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的成效。
3、优化服务载体是构建“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的现实途径。服务载体既是管党治党成效的具体体现,也是密切党群关系、赢得群众“点赞”的重要手段。要深入分析群众需求,发挥好党组织覆盖面广、基层党员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推行菜单式、下沉式、上门式服务,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优质服务,深化“四有”民情服务处理机制内涵。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