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13: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案例背景】
华寨村是一个民风淳朴的美丽山村,街道宽敞整洁,民居错落有致,为侗族、苗族、汉族等杂居村寨,有龙、杨、吴等15个姓氏。十多年前,华寨村社会治安差,家庭内部及邻里之间时常发生口角之争,村内浪牛、浪马严重破坏庄稼,偷鸡摸狗之事时有发生,脏乱差现象及矛盾纠纷十分突出。如何寻找一个突破点,让全村人拧成一股绳,齐心聚力谋发展、争发展、共发展,成为当时村党支部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2004年,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定了“以歌劝和、合约管理”的自治模式,引导村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积极参加村级事务,并通过“以歌劝和”的方式调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经过七年的创新发展,华寨全村上下形成了人人创和谐、户户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基本实现了“煮饭不用柴、走路不湿鞋、钱袋鼓起来、家园美起来”的目标。全村呈现出比发展、比科技、比先进,争廉政、争和谐、争贡献的“三比三争”新气象,并被列为全省整村推进示范村、全州农村基层组织精品示范点。
【主要做法】
(一)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拓展服务工作平台
1、建强班子,常规动作“出新”。一是在坚持原则中营造融洽氛围。华寨村两委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会前多交流、会中可讨论、会后不扯皮的工作机制,相互补台、互相信任,营造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二是在坚持轮流坐班中获取群众肯定,落实村支书、主任、文书、计生专干轮流值班的工作机制,随时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切实解决广大农村“人难找、门难进、事难办”等突出问题,不断满足村民对村级班子的服务需求。三是在坚持求真务实中推进帮联工作,村两委成员及党员干部带头落实“一帮一、一带一”的工作联系制度,有针对性的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生产面临的突出难题,发挥党员同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在坚持述职评议中激发班子活力,每年年终坚持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华寨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向全体村民述职述廉,并把述职评议工作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不断激发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凝聚民心,自选动作“出彩”。一是开展“村级支部联谊”活动,建立华寨村与周边村寨的“支部联谊”工作机制,以民族节庆活动及民间文化活动等为平台,推进与周边村寨党支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协作管理、发挥互补功能,共同培育“家庭和美、邻里和顺、寨邻和睦、乡邻和谐”的农村建设新气象。二是开展“新老班子联建”活动,充分利用华寨村老班子人脉广、情况熟、基础好、办法多的优势,将村里老党员、老村干、老干部、老军人及寨老族老等动员起来,组建村级事务宣讲队,主动当起农村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宣传员”、“调解员”、“监督员”,着力解决农村同步小康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突出难题。
(二)探索合约管理经验,凸显村民自治魅力
1、民主制定《合约》条款。一是支部带路修订《合约》。2004年,村党支部决定将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修改,并将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定名为《村民自治合约》,形式上将民众必须遵守的条约改为村民自愿接受的合约。二是党员带头征集意见。修订《村规民约》的目标任务提出来后,华寨村党员分组定员登门入户征集意见,确保新修订的《村民自治合约》能体现大多数村民的集体意志。三是群众参与商定条款。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华寨村民围绕生产生活的基本诉求,逐项逐条的讨论确定《村民自治合约》的条款及内容。新修订的21款《村民自治合约》,迅速成为华寨村调处矛盾纠纷、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准则”。
2、广泛宣传《合约》精神。一是五老带头“说约普约”。把村里的“五老队伍”动员起来,主动当起“合约精神”的宣传员,通过进农户传唱、聚庭院传唱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合约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以歌劝和“唱约用约”。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华寨村民自发组成“劝和小组”,通过送“劝和匾”、吃“劝和饭”、喝“劝和酒”、唱“劝和歌”等形式,化解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因地制宜“学约守约”。2010年6月,华寨村“两委”将臻于完善的21款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刻上三块石碑,立于寨中心广场边,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对照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提高群众守约护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严格执行《合约》规定。一是“两委”主导村民执约。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的执行主体是全体村民,具体由围绕《村民自治合约》组建的劝和小组、执行小组和监督小组负责,在全村上下营造了“我签的合约我遵守”的诚信共识。二是典型带动营造氛围。村“两委”坚持抓典型、立规矩、带风气,对违反《村民自治合约》的行为,通过就事论事、以理说理的耐心工作,提高了《村民自治合约》的公信力,巩固了“有约可依、执约必严、违约必究”的“法治”氛围。三是全村联动人人参与。村“两委”鼓励群众在劝和小组的协调下参与“劝和”行动,通过唱劝和歌、吃劝和饭、喝劝和酒的形式增加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共同遵守、共同维护《村民自治合约》的良好局面。
(三)打造经济升级引擎,实施富民兴村工程
1、抓强产业撬高增收平台。在推行合约管理、促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华寨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立足产业实际,选准食用菌等传统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并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二是积极投入中药材、绿化苗木等产业建设,充分利用毗邻隆里古城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及农业观光产业,着力培育劳动投入少、综合效益高的产业资源;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及稻田养鱼产业,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创建立体养殖基地,辐射带动村民参与“合同式养殖”,利用传统的养殖习惯致富增收。
2、引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通过统筹规划资源实际及发展需求,华寨村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附加值种养殖产业。一是组织不同层面、不同规模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拓宽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开发一批高附加值的中药材产业;二是抓好产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帮助一批科技示范户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农业产业的开发上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三是积极引进技术成熟的中药材开发、绿化苗木培育等企业,通过物资先期提供、技术全程保障、产品保价回收的“订单模式”推广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迅速调动群众投入新兴产业建设的积极性。
3、完善设施建设和谐农村。以同步小康为目标、以一事一议为机制,着力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或惠民工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一是做好村庄建设及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道路交通、饮水排水及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村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二是落实村寨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实行卫生管理值日制度,确保公共卫生有人管理、有人负责、有人监督,全力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三是加强以沼气、太阳能为主的农村新型能源建设,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的农村“三改”工程,逐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主要成效】
(一)基层组织战斗堡垒进一步强化。村党支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在建设村级办公楼、综合服务楼、街道硬化及通组公路建设等工作中,村党支部都坚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研究讨论,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大家达成共识后再实施。逐步形成了“会前多交流、会中可讨论、会后不扯皮”的协同机制。两委成员工作上相互补台、互相信任,生活中相互支持、情同手足,村民对村“两委”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二)农村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提高。“以歌劝和”是华寨村履行《自治合约》的重要载体。村里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劝和小组立即抬着“劝和匾”、放着“劝和炮”前往劝和,通过吃劝和饭、喝劝和酒、唱劝和歌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进行教育开导,并在当事人家中挂上“家和万事兴”的“劝和匾”。目前,华寨村“以歌劝和、合约管理”的工作模式,已成功调解15起家庭矛盾和33起山林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以前三人一群、五人一伙闲聊打牌等陋习得到彻底改变。
(三)产业建设推动作用进一步凸现。在推行合约管理、促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华寨村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着力培育群众基础好、综合效益高、生产周期短、投资回报快的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品牌,不断撬高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平台。全村共培育出科技示范户130户,其中食用菌种植专业户达70户以上,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达65万元。现全村存栏猪200余头,并发展有勾藤种植60亩,紫株种植40亩,绿化苗木基地45亩,铁皮石斛示范大棚80余个。
(四)基础设施支撑功能进一步增强。村党支部以同步小康为目标,以一事一议为机制,着力实施了村寨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及文化广场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目前,华寨村共争取到项目资金790多万元,村级自筹资金28万元,先后修建通寨通组公路8公里,落实征地40余亩,完成街道硬化5000余平方米,修建村级活动室350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75户,村容寨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农村社会发展能量进一步凝聚。通过选树身边的先进典型,培育支持村级社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着力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村级建设用地及村庄发展规划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新一轮农村同步小康建设实施以来,华寨村产业开发及新村建设共须流转土地50余亩,搬迁坟墓20余冢,涉及华寨及周边村寨100余农户,在杨文炳等一批老村干、老党员的带动下,从会议动员部署到农户签字同意,华寨村用时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解决农村突出问题的工作中创造了不一样的“华寨速度”。
【案例启示】
华寨村“以歌劝和、合约管理”的实践证明,村民自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着力点和有效途径,通过“合约管理”达到“产业振兴”并最终实现“村和民乐”的“华寨经验”,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美丽乡村”等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一)“美丽乡村”的建设启示。一是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即:“美丽乡村”创建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美丽乡村”创建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美丽乡村”创建必须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二是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需要把握“三个关系”。即: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既要有原则要求,又要有利于推动本村的各项工作;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建设任务上要有时间限定,而取得的成效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被动与主动关系,加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突出要我干变成我自己要干的自觉行动,避免政府一头热群众一面冷的现象。三是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注重抓好“三个环节”。即要着力构建“美丽乡村”创建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建立结对挂钩帮扶机制,注重整合农村各项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动力;要着力解决好“人”、“钱”、“事”的问题,切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自治合约》的管理启示。一是《合约》民主化,制定《合约》必须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情况下,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进行签字确认,全村户主全部签字认可,签字率须达100%。二是条款规范化,《合约》规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事项,必须严格按照《基层组织法》规定的议事程序逐一逐项审定。三是管理常态化。村“两委”对矛盾纠纷排查、治安巡查等实行常态化管理,每天清晨、夜晚在村内都要看到村干在走街串巷的身影,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寨前屋后走访,进行治安、防火安全巡查,遇到问题时提前介入,及时、果断、有效的处置,使矛盾不出组、纠纷不出村。四是执约理性化。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在调查核实清楚的基础上,依照《合约》规定采取说理、批评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理。用“一说理二批评三处罚”的“三步法”来执约,给违规村民一个缓冲余地,提高执约过程的群众满意率。五是监督制约化。村民违规由执行小组执约,执约小组的执法行为由执约监督领导小组监督,执约领导小组或村“两委”违约由广大村民全体监督并提交乡政府处理,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良好体制。
(三)“华寨经验”的推广启示。一是锦屏县河口乡培陇村“联寨合约”证明了“华寨经验”的异地适用性。培陇村从“柴捆柴,草捆草”的民间智慧中得到启发,借用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的管理经验,采取“联寨合约”的管理办法,将矛盾纠纷调解、生态资源保护、旧风陋习革除及消防安全等职责义务纳入管理范畴。在《培陇联寨自治合约》框架下,设立1个劝和组,下属3个自然寨各设1个执约小组,建立了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联寨合约”执行几个月来,两户违约村民均自愿缴纳违约金,其中1户还主动要求义务鸣锣喊寨一个月,提醒村民注意防火安全。培陇村座落在海拔800—1100米的青山界大山上,每年因生产劳动引发山火不仅造成山林受损,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实行合约管理后,培陇村没有发生一起山火,生产生活的秩序得到规范,健康文明的风气得到弘扬。二是锦屏县大同乡章山村的“寨老协会管理模式”拓展了“华寨经验”的内涵和外延。章山村运用华寨村合约自治的理念,创新“寨老协会管理模式”,寨老协会班子成员列席村“两委”会议,对村内事务进行参事议事,监督村级财务、反映村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性,积极协助村民委加强和创新村寨管理,及时化解村内矛盾纠纷。自寨老协会成立以来,已解决矛盾纠纷4起,调解成功率达100%。其中两起纠纷经村调解小组多次做工作后难以调解,寨老协会采取“哪根藤子上哪棵树”的传统调处方法,专门请了解矛盾形成原因又受到纠纷双方敬重的寨老主持调解,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相关专题 |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