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10: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漳县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基层党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功能,采取“支部+”,把农村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农村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职能与推动服务发展相结合,更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背景起因——直面基层党建工作新问题
漳县现辖10镇3乡、5社区、136个村,总人口20.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11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68个,贫困人口5.14万人,是全国妇联定点帮扶县、国家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特别困难县,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全省25个特别困难县之一,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往往只注重管理,服务意识淡薄,或有引领致富愿望,但缺乏致富思路、带富本领;部分农村经济组织经营生产无方无序,有组织无章程、有章程不执行、想执行无能力,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引领、规范和带动;部分农业产业规模化、市场化体系不够健全,生产与市场难对接,技术服务难到位,农民群众难组织等问题一直存在。面对这些困境,县委充分认识到,农村特色产业大户、农产品经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村域经济才能走向转型升级、增加收入的轨道。脱贫攻坚以来,县委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反复调研、全面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认为,探索推行“支部+”精准脱贫,有利于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各类组织的相互融合、良性互动,有利于解决农村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会抓、不会发展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并为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提供有效的抓手和平台,是抓党建促脱贫的有效载体。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完善的工作思路,逐步在全县推广这一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村各类组织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党建促扶贫发展新模式,为实现精准脱贫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主要做法——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新实践
第一,坚持“支部+”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服务、发展、治理功能。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着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四个核心”功能,坚持每月召开党支部会议讨论研究,定期教育引导群众,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宣传党的政策、服务群众等工作的督促指导。建立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每月确定1个逢5日作为支部的“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组织活动,从严教育管理党员。
二是强化服务引领。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365、一联百”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通过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等做法,全面落实“五个全覆盖”,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上学、养老、看病等实际困难。着力推行乡镇党委书记走遍村民小组和困难户,乡镇干部每年走遍分片包村的农户,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着眼打造村级组织活动、产业发展辐射、新型农民培训、先进文化传播、便民利民服务“五位一体”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配齐办公及食宿用品,便于基层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
三是强化发展引领。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强化村级党组织对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以及农村经营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导,逐步建立扩大基层党建推进精准脱贫模式联合体。并在村干部中开展“带头示范、带头发展、带头帮带”为主要内容的“三带”活动,不断引领带动党员群众增收致富。
四是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社会治理新机制,推动管理向治理、服务转变,特别是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建强社会治理队伍,除村“两委”干部外,由乡镇机关派出年轻党员组建志愿服务队,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主动支持、参与村里的社会治理工作。组建纠纷调解队,让老党员、老干部等发挥余热,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宣传动员爱心青年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和“家”的温暖。
第二,创新“支部+”发展模式。主要以乡镇党委为龙头,以党支部为主导,以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农民党员、致富能手为骨干,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有效把加强基层党建与促进农村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联动整推。
一是支部+公司。以支部为主体,以公司为载体,依托产业引公司、办公司、联公司,通过公司注入发展活力,联党员带农户,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融入公司生产经营之中,通过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如新寺镇青瓦寺村党支部依托优势资源,引进山东省三木集团公司创办贵清山植物园项目,总投资12亿元,规划用地300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流转土地1100余亩,每亩租金1000元,2015年一次性支付2年租金,以后逐年支付。整理观赏道路1200米,修建河堤600米,整理渠道2800米。同时,村党支部制作了用工卡,采取编号排序、轮流打工的方式,优先使用280名当地贫困户务工,目前综合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和管理人员、机械费用累计达到354万元,涉及227户,户均增收1.56万元。
二是支部+合作社。在农村种植、养殖、经纪人等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党支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之上建立村党总支,把总支部的领导服务融入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如东泉乡能岸村党支部依托本村养殖经营大户,大力发展小尾寒羊、优质土鸡等养殖产业,注册成立了东泉乡牧兴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多万,建成了占地面积100亩的养殖小区,引进小尾寒羊、山羊、当地基础母羊500多只、优质土鸡300多只进行放养,种植白燕麦、紫花苜蓿近1000亩,通过了“牧兴”农产品绿色及无公害认证,解决了当地100多名劳动力就业,覆盖当地350户农民长期供应饲料,每户每年增加1300元。
三是支部+协会。由村党支部联合本村各类协会组织优势,发挥产业协会、互助资金协会、电商协会等作用,将协会力量重点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支持农户发展致富项目,实现支部建在协会上,协会办在实体上,实体联在农户上,有效促进协会发展和增加群众收入。如武阳镇柯寨村以种植韭菜闻名,但组织化程度低,习惯于传统种植,村党总支牵头成立韭菜协会后,协会会员与支部成员双向交叉,并实行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种植韭菜远销省内外,目前,会员人数达到70多名,种植规模达700多亩1350座,辐射带动农户400多户,每年可为菜农人均增收2700元。同时,协会定期邀请县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开展大棚韭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培训,提高了群众种养殖技术。
四是支部+基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服务、统一扶持等措施,以支部为核心,以基地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成立“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养殖示范基地,推动规模经营,形成产业示范链,带动发展。如东泉乡利用该乡土地资源优势,按照“创办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聚集韩川村、黄河村育苗种植户,投资200多万,流转土地300多亩,成立了“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育苗培育种植示范基地,种植云杉等苗木70余万株,解决了当地8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初步形成了以云杉育苗培育为主体,油松等多种地域特色明显、抗逆性强的苗木品种为辅助的育苗培育格局,预计育苗收入在2100万以上,农户劳务收入182万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
五是支部+电商。以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为平台,大力整合驻村帮扶工作队、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信息、技术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如大草滩乡新联村党支部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牵头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注册网店9家,将村里手工编制、中药材为主的5类16种特色产品统一在网上销售,最高的月均收入达到1200多元,村域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显。马泉乡蔡家坪村党支部瞄准了利用电商产业,可以将本村特色产业宣传出去,了解到本村返乡青年蔡连军有网上销售的本领,但由于资金短缺一直未能如愿,村党支部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后,乡政府筹资2万元,在村阵地挤出一间办公用房,设立了电子商务网店,购买了电脑、切割机、包装机等设备,主要销售该村党参、当归、沙棘等特色产业。目前,网店销售总额达到8万多元,净利润达到1.6万元,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将产品变成了商品。
第三,鼓励“支部+”服务融合。主要通过支部领办、创办、协办等方式,实行党支部班子成员与农村各种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把党支部与农村各种组织有机融合。
一是支部创办领办型。由村党支部引导党员和产业带头人,特别是村“两委”班子中具有较强带创能力的党员牵头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引领下,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带动发展。
二是支部扶持引导型。坚持把村党支部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服务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与社会经济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有效整合起来,实现党组织引领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带动群众致富、经济组织牵动农户增收。
三是支部协会双向进入型。以强化指导服务功能为切入点,支部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协会发展,实行支部班子成员与协会会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支部和协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支部在协会中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
四是支部协会合一型。推行产业链上建协会、协会上建支部的形式,在协会和党员群众之间搭建桥梁纽带,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利益联合体,强化生产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成效与反响——围绕扶贫抓党建新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在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支持下,漳县“支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支部引领、群众增收、社会稳定”的多方共赢。
一是强化了支部“四大”功能。村党支部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实践表明,“支部+”突出党支部主体作用,村支部变决策指挥为创业带动、服务引导,对群众由“事务服务”拓展为“利益服务”,在群众中树立起较高的政治威信。特别是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中,村党支部把好方向带好头,积极争取资金、政策倾斜,指导产业规范化建设,做好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等工作,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共同发展。
二是提高了党员群众经济收入。长期以来,全县农村以发展小麦、玉米、大豆种植等传统农业为主,由于土地大多是旱地,一直以来靠天吃饭,每年收益小、发家致富难。而通过实施“支部+”精准脱贫,一方面为村级各类组织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另一方面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429元,提高到2015年的5507元。
三是提升了村级社会治理能力。“支部+”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将更多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汇聚在基层,逐步形成了以支部为核心、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在“支部+”的推动下,一大批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一大批棘手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2015年以来全县受理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8%,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同比下降43%。
四是实现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结合落实全县“1+19+4”精准扶贫文件,使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不少村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福利保障,群众真正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去年以来,在“支部+”的带动下,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2万人,村级公益事业投入达到4821.76万元,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探讨与启示——加强党建扶贫工作新启示
随着“支部+”精准脱贫的探索实施和不断深化,我们也初步获得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是“支部+” 精准脱贫,必须抓住夯实基层基础这个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一线的核心。实际工作中,漳县立足强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坚持建设“五位一体”的村级服务中心,近三年来,累计投资288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91个;立足深化“365、一联百”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采取村内选贤、跨村任职、村医村教兼职、机关下派等方式,拓宽选任视野,切实提升村级班子服务发展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做好以选优配强带头人为主的基层基础工作,才能为“支部+”推进精准扶贫提供攻坚克难的核心。
二是“支部+”精准脱贫,必须突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带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加快脱贫致富的关键。为此,漳县鼓励支持村党支部和党员致富能人创办领办协会、农民合作社282个,着力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团结到党组织周围,为推进精准扶贫凝聚了智慧和力量。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主体,促使党组织政治优势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经济优势高效融合,“支部+”推进精准扶贫就抓住了关键。
三是“支部+”精准脱贫,必须充分激活改革创新这个动力。发展富民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根本。漳县始终坚持把把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放在精准扶贫上,聚焦精准扶贫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进一步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重点在土地流转、项目审批等方面实行微改革,积极服务精准扶贫。实践证明,只有有针对性地推进改革创新,才能激活“支部+”推进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四是“支部+”精准脱贫,必须坚持发展富民产业这个根本。发展富民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根本。产业发展中,漳县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大力整合驻村帮扶工作队、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信息、技术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实践证明,只有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支部+”推进精准扶贫就抓住了根本。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全国党建案例库 ·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