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选登

黑龙江漠河:“四联”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6年10月08日09: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漠河县地处祖国最北、纬度最高,幅员面积18,233平方公里,人口8.47万,是黑龙江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县份。多年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不利因素,导致全县206个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沟通联系难、开展活动难、党员教育管理难等问题。为探索党员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凸显党员主体地位,漠河县委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实施了以“处级领导联系工作点(社区网格、帮扶户)、科级干部联系贫困户(贫困生、残疾户)、在职党员联系责任区(公益岗、服务队)、机关单位联系共建村(社区、非公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四联”工作法,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有效破解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背景和起因】

1、“隔绝于世”的窘境。

漠河县于1917年建立县制,体制上与西林吉林业局政企合一。由于开发历史较短,基础硬件设施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同时,作为全国气温最低的县份,漠河县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七个多月,冬季大雪封堵山路,偏远村屯就会与外界隔绝,村民们对两、三个月不通车、不通信的状况司空见惯。新理念、新信息、新技术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能力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大多是老人、儿童,有的家庭因没有劳动力或因病,生活较为艰难。

2、“杯水车薪”的尴尬。

漠河县地广人稀,县城距离最远的行政村260公里,两个行政村之间平均距离在100公里左右,而且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农村党员开展的集中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很难组织。漠河县委组织部曾尝试用“流动送学车”把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送到偏远山村,但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下来,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送去的政策、技术和信息也失去了时效性,只能收到杯水车薪的效果,不能同时满足农民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3、“鞭长莫及”的盲区。

漠河县现有党员2743人,其中在职党员1949人。这部分党员除了是工作单位的“社会人”,同样也是所在社区的“自然人”。个别党员认为下了班就是“八小时”之外的自由时间,不用受组织约束、不用党员标准要求。有时言谈、举止与党员身份不符,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如何加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双向管理,特别是“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和管理,让在职党员24小时都能按照“四讲四有”标准约束自己,对于维护党员队伍先锋模范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做法和成效】

1、处级领导联系工作点(社区网格、帮扶户)。

漠河县委结合全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分管战线和防火包片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基层联系点,从包两个帮扶户,延伸到包农村、包社区、包国企、包网格、包非公、包学校、包机关,把处级领导联系点覆盖到全县直属党组织。年初以来,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启动了处级领导干部“问民情、解民忧、连民心”主题实践活动。全县处级领导干部入驻联系点单位开展蹲点工作,并通过现场办公或召开协调会等形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项进行协调和解决。其中,北极村家庭宾馆夏季自来水供应不足,古城村农民养殖黄牛缺技术、缺牧场、缺圈舍,黑山村农民进城卖菜难,洛古河村饮水水质不好以及亟待建设山特产品电商销售平台、有机产品认证、公益性岗位开发等270余件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对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处级领导干部向基层群众做了耐心解释,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切实把群众的要求记在心上、落到实处。

2、科级干部联系贫困户(贫困生、残疾户)。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制发了《漠河县脱贫攻坚帮扶结对表》,组织全县科级干部与贫困户、贫困生、残疾户认“亲戚”,结成帮扶对子428个。广大科级干部结合工作优势和自身特长,通过多种帮扶方式和措施,为帮扶户排忧解难。教育系统科级干部分别与各学校的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并担任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的“第二家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及成长道路上的难题。县直机关工委带领所属二层机关单位的科级干部,为生活困难的联系户送去烧柴、粮油、衣物等慰问品,并定期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为家中有急事、难事的帮扶户送去温暖。执法部门的科级干部,利用节假日组成“法律进农家”服务队,免费为偏远山区的农民群众农村法律书籍和普法光碟,并开通“爱心手机”,免费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

3、在职党员联系责任区(公益岗、服务队)。

在全县社区中改变以往按照党员属性和类型划分支部的做法,以管辖地域为对象,将社区划分成122个管理服务网格,构建了“社区党总支——街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的网格化党建构架,确保党的组织工作在社区实现全覆盖。同时,在网格中设置了“政策咨询、法律调解、治安巡逻、民情收集、特长培训、技能帮扶、卫生保健、文化宣传、共驻共建、公共服务”等10类党员公益岗,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全县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网格内的党员根据自身特长,主动认领岗位、公示承诺、上岗履诺,使广大党员在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做到了居民区大事党员先知、难事党员先议、实事党员先行。社区党组织结合报到党员的工作特点和兴趣爱好,组建了100支志愿者服务队,结合防火期、“七·一”、“十·一”、“北极光节”等重大活动,定期(深入岗下责任区)开展党员志愿者奉献活动,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800多人次。社区党组织把报到党员服务社区、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情况,在一定范围进行公示,并如实反映所在单位党组织,评价结果作为各基层党组织民主评议党员、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4、机关单位联系共建村(社区、非公企业)。

以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区域党建互动发展为目的,把“组织生活联过、党员队伍联建、活动载体联创、服务群众联做、党建资源联享、城乡发展联促”作为工作标准,积极推动城乡之间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建、共建,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平台。县委组织部选定了部门形象较好、工作优势突出、党建经验丰富的38家机关党组织,与全县各行政村、城镇社区和非公企业结成共建帮扶对子。各机关单位结合各自职能优势和工作实际,每年至少两次深入共建村、社区和非公企业,开展以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对接帮扶活动,开展了联合过主题党日、微型党课进农家、志愿服务入社区、务工体验到非公等主题实践活动320多场次,累计协调落实帮扶项目资金约1500多万元,提供致富信息3200多条,免费提供技术指导2800余次。有效促进了城乡党建资源、工作理念、干部人才等要素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

【成效及启示】

1、以贴近实际为基准点,破解了一些党建难题。

“四联”工作法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始终坚持具体可行、务实管用的原则。,重点突出处级领导、科级干部、普通党员三个关键主体,有效整合机关、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党建资源,把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惠及每一户贫困群众。这项活动不是表面文章,而是要注重贴近基层实际,着力解决一批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影响全局的重点问题以及党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最终达到让上级组织认可、全体党员拥护、广大群众满意的目的。

2、以发挥作用为切入点,探索了一套党建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具体规范的工作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四联”工作法才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漠河县委先后制发了“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工作实施方案”、“脱贫攻坚帮扶结对工作方案”、“百局联百村实施方案”、“处级领导联系点”、“党员联系群众”、“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相关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不仅让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体”,也让广大党员找到了服务群众的“实招”,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愈发显现。

3、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打造了一批党建品牌。

漠河县委对“四联”工作法的推进落实情况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做到会议有部署、电视有图像、报刊有文字,使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通过调阅民情日记、抽查服务台账、实地入户回访等方式,对工作突出、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帮扶单位和党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四联”不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全县通报、限期整改。“四联”工作法推行以来,已先后培育、推广了北极镇“1+1”金手链党建项目、阳光社区党员志愿者“10分钟登门服务圈”、明苑社区共驻共建“五星级微家园”等一批具有借鉴意义、凸显漠河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真正实现了“推行一个载体、解决一些难题、形成一套机制、创建一批品牌”的目标。

(责编:秦华、闫妍)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