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勇担使命奋力前行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市委书记 唐良智

2016年09月28日16: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成都当前发展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对四川、对成都发展也寄予厚望,先后作出将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2016年4月,国家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6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来蓉调研时,对成都提出了“抓住六大历史机遇、完成六大历史任务”的重大要求,为成都新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成都更好地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大要求,推动成都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明确目标,系统谋划,凝聚共识,全力推进。

城市目标: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特别强调,成都要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对历史和城市负责的态度,深刻认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新的历史使命,要坚定不移地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勇担使命、奋力前行。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建国以来,历届成都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为成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成都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成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全方位开放,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成都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政策资源;有利于成都进一步增强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与绵阳、德阳、资阳、眉山、雅安等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产业互动、功能互补,与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西部城市协同发展,助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城市;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对外交通、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国家级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高铁枢纽、高速公路枢纽和区域通信枢纽城市。

城市空间: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

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必须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升城市工作的全局性。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单中心高度集聚、次中心发育不足、“摊大饼”式发展,往往造成资源环境约束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大城市病”凸显。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适时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双中心、从圈层状向网络化的战略转型,推动成都空间结构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和生态容量相适应,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构建网络城市群,就是要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城市发展架构。“双核共兴”,就是同时建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两大极核,着力构建“哑铃型”城市形态;“一城多市”,就是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建成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的卫星城。同步推进特色市镇建设,连片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体系。按照小街区规制,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卫星城,统筹规划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完善生活配套,形成相互融合、脉络通畅、宜业宜居的有机小街区,提升微循环、增强通透性、体现人情味,延续城市发展文脉。

构建大都市区,就是要顺应大城市发展趋势,拓展成都外部空间。深入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肩负“首位城市”责任担当,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1+7”城市联动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

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成渝“双核”作用,推动建设国家级成渝城市群;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引领带动西部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支撑区和重要增长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开放门户城市。

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大通路、促进大开放是关键。要深入实施城建攻坚2025规划和城建攻坚行动,加快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畅通西部、联接全国、通达全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国际空港枢纽城市,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提升,争取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完善空中客流物流体系,增强国际客货运中转业务功能,架设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大力实施“蓉欧+”战略,构建陆路“两网一枢纽”,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健全“两网”通道,打造贯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把高铁建设作为巩固城市战略地位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148”高铁交通圈,统筹建设“二环十射”铁路网,打造国家高铁枢纽城市;完善“三环十三射”高速路网,推动形成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高速公路骨架,打造国家区域高速公路枢纽;深化与重庆、武汉、泸州、宜宾等港口的合作,构建通江达海的铁水、公水联运系统;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坚定“650+”目标不动摇,推动地铁、市域大铁、有轨电车等多网多制式融合,建设轨道交通大都市区;着力打造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畅通信息通路,提升信息集散能力,大力推广交易平台、支付系统等互联网应用,巩固成都西南地区骨干网络枢纽地位,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城市动力:培育和转换城市发展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综观世界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动力转换的问题。成都当前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新引领行动,按照“12345”的总体思路,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西部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重点聚焦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领域,增强城市基础科学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世界一流创新企业;突出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成都科学城建设,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持续办好“菁蓉汇”“创交会”,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打响“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创新创业、成都都成”的城市名片。其中,成都科学城建设关键是落实好“1234”的发展思路。“1”就是要坚持“一个理念”:“创新为魂、科技立城”;“2”就是要突出“两个定位”:成为成都乃至全省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四川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先行省贡献成都力量、谱写成都篇章;“3”就是要瞄准“三个目标”: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创新发展先行区、西部创新第一城,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打造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4”就是要抓好“四项任务”:发展新科学、创造新技术、培养新产业、建设新城市。

始终依靠改革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创业体制改革、以自贸区为核心的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改革环境等领域改革,进一步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快释放更大改革红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坚定不移地实施高水平双向开放。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是城市动力的重要源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要坚持“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珠峰看成都”,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推动全方位开放合作。要以建设自贸区和实施“蓉欧+”战略为抓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自贸区重在探索内陆地区畅通国际贸易的新机制,打造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自贸区;“蓉欧+”战略要进一步提升和拓展,核心在构建“两港三网”,打造成都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拓展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人流网,带动贸易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聚集和国际产能合作。要吸引更多国际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来蓉发展,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产能合作和重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韩、中德、中法以及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打造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产业创新合作的示范标杆。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争取设立更多驻蓉领事机构,发展更多国际友城和友好关系城市,申办更多有影响的会展活动、文化交流、体育赛事。

坚持把人力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科学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合理的人口结构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尊重和顺应特大城市人口发展规律,统筹城市空间、产业和人口布局,通过产业调整升级引导人口结构优化,通过公共服务政策调整人口流向和节奏,确保城市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城市发展需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科学把握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合理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有序引导人口就近向卫星城、小城市和特色镇梯度转移。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常住人口居住管理等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等各类人才在蓉发展,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城市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要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命根子,抓住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经济实力。

着力做强投资这个发展的底盘。成都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要求,必须继续高度重视投资。重点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工业投资的重要性,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加强技改、研发等领域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扩大民间投资。项目是投资的载体。要抓好招大引强和项目促建,强化项目包装策划,瞄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大力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

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城市强盛的根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和能动轴。工业化是一条连续变化的曲线,只有升级换代,没有完成时。要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要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业占比,改造提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努力掌握产业链高端和核心技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要完善工业空间布局,以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规划建设龙泉山东侧工业发展走廊,形成“3+N”的工业发展格局。要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加强项目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保持工业发展良好势头。

优化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和服务业提升行动,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要坚定信心,创新机制,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形成“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离岸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购物天堂、国际会展名城。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深入落实统筹城乡2025规划,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加强农业用地综合整理,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试点。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组织化、品牌化、资本化水平,增强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生态性功能,推动农业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

坚持协同发展,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中心城区要深入推进北部城区等重点区域有机更新,调整优化传统产业,适度发展都市工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实现“繁荣在主城”的目标。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市)县要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打造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实现“实力在新城”的目标。都江堰市要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三大开发区中,成都天府新区围绕“大创造”定位,加快“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打造西部新兴增长极。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要突出抓好成都科学城、天府商务区和产业合作园“三大板块”建设,加快天府新区西区产业园和新兴产业园发展。成都高新区围绕“大智造”定位,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加快空港经济区和生物城规划建设,提升南区、西区水平,统筹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成都经开区围绕“大车都”定位,以汽车整车制造和智能装备为龙头,抓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做大汽车产业集群和智能装备产业规模。

城市文化:传承和繁荣城市文化,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城市实力靠经济,城市品位靠文化。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软实力。

塑造体现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成都特色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高度凝炼,彰显着城市的特色风貌。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地处中原文化和羌藏文化的交汇点,历经多次大移民、大融合的洗礼和碰撞,涵养出和谐包容、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内核。特别是近年来,成都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和弘扬了城市气质中蕴含的创新创业、敢拼敢赢的内在基因。成都市民激情工作、快乐生活,体现出张弛有道的生活智慧。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充分激发成都文化的优秀基因,积极塑造体现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成都特色的城市精神。

注重保护城市文化根脉和历史发展年轮。历史文化是城市永远搬不走的“不动产”,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加以保护。尤其要注重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历史古迹和东郊记忆等现代工业文明的保护,推动古蜀文化遗址、“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优秀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代代传承下去。城市街区和建筑是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要高度重视城市街区和建筑打造,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入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因,挖掘工业文化、大学文化等现代文化元素,突出抓好“成都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承载文化记忆、富有时代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和文化景观,增强城市厚重感,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创新中发展,彰显城市现代文化魅力。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国际非遗节、诗圣文化节等城市文化品牌, 加强与维也纳等世界文化名城的交流合作,建设世界文明交融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心。要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和音乐产业,以音乐传媒、文博旅游、动漫游戏等为重点,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要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加快推进城市音乐厅及音乐坊、露天音乐广场、奥体中心、杜甫千诗碑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每年增添几个重大文体设施,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城市生态: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生态文明源于工业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超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级阶段。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特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成都两山环抱、两江环绕,生态本底资源丰富。要以对城市负责的态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和美丽成都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要靠制度保障。要推广环城生态区立法保护做法,切实加强对生态空间的立法保护,严格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划定城镇发展边界。从资源产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查,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政府、社会、市民的环境保护责任,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生活体系。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资源的过度使用。要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培育和弘扬绿色低碳文化,倡导公交出行、中水回用、分享经济等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坚持运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加快生态修复,让市民享有更多“窗含西岭千秋雪”“濯锦清江万里流”的生态福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持续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要加快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夯实“山水田林湖”生态本底,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要深入实施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加快建设以“六湖八区”为主体的环城生态区,推进“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水灵成都。要综合施策,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进一步减少重污染天气。加强土壤污染分类分级管控,推进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要扩大“增花添彩”工程覆盖面,巩固两山生态屏障,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完善市域绿道体系,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再现“花重锦官城”胜景,让成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城市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围绕民生民向民愿,持续改善民生,努力让孩子们快乐成长、让青年人乐业创业、让老年人颐养天年,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一个人有了工作,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多一人就业,就多一分稳定。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推动人民群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公共服务是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公共服务既是“民生支出”更是“民心投入”,暖的是人心,产出的是城市凝聚力。要更加注重机会公平,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政策兜底,合理引导预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加强健康成都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坚持“医养结合”,深入实施社区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多层次、普惠制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干干净净活出尊严、舒舒服服活出品质”。要构建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推动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坚持教育优先,强化政府职责,统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培育一批名校、名师。

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务必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任务,大力推进以简阳为主战场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和全市相对贫困人口脱贫,确保简阳“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担好首位城市责任,全力支援甘孜、阿坝19个藏区县脱贫,为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成都力量。

城市治理: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和智慧治理,加快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是城市治理的目的所在。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城市管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顺应转型和变革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法治为基,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坚持依法治理。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本方式,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制度环境和发展预期。要深入推进法治成都建设,加快构建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的城市法治框架体系,加强法治文化培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企业合法经营、市民守法自律,营造全社会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良序。深入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健全治安防控“五张网”,注重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坚持系统治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快转变自上而下、一元单向的传统管理模式,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激发市民的城市“主人翁”精神,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培育,加快构建政府、社会、市民等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要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沉,强化网格化、精细化、标准化治理。

坚持智慧治理。依托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治理城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以下一代互联网城市和“宽带中国”建设为契机,加强城市智能感知系统建设,构建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地下管网、智能城管、智能安全保障为一体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强化大数据归集、发掘和利用,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智能响应速度,为城市治理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信息服务。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建立完善B2G(企业与政府)、R2G(市民与政府)、S2G(安全与政府)互动平台,促进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三网合一”,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和市民少跑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担负起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为成都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

一是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要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扭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深入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到讲政治、讲科学、讲实干、讲团结、讲廉洁。

二是切实抓好党的组织建设。要严格落实中央“好干部”标准、“三严三实”要求和省委“三重”导向、“三个六”用人要求,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严格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实现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转变,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要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引导干部勤学习、勤思考,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要认真践行省委“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重大要求,加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当前,要进一步推动区(市)县换届工作健康有序进行,严格执行“九个严禁、九个一律”,以铁的纪律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三是切实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以“钉子回脚”的精神,持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十条实施办法,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要扎实开展三项整改“回头看”和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健全体制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提升广大干部精神区位,培养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成都市“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品牌。

四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坚决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要深化市县两级党风廉政建设巡察,突出政治巡察,强化成果运用,始终做到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要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大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力度,深化“廉洁成都”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拒腐倡廉良好氛围,巩固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良好政治生态。

五是切实抓好党的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要坚决贯彻执行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的若干措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突出重点领域,抓好建章立制,确保各项制度规范行得通、用得好、管得住。要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实绩考核办法,完善干部正向激励政策,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当前成都面临重大历史机遇,肩负重大历史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而不懈奋斗。

(本文摘自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2016年9月11日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