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案例选登

湖北武汉新洲区:落实群众“三个需求”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中共武汉市新洲区委组织部

2016年08月31日13:3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新洲区在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不断探索“需求党建”新模式,将服务群众发展、生活、情感等“三个需求”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同时,鼓励基层党组织大胆探索,尊重首创,把握核心环节,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2016年,区委专门出台《关于规范服务群众“三个需求”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落实群众“三个需求”长效化机制,进一步规范“群众报单、民主议单、组织买单、考核保单”等4大服务流程,拓展落实需求的“党员领办、部门协办、社会力量帮办、组织督办”等4条路径,不断提高全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外延

准确把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内涵,要在理论和实践中搞清楚功能定位、适应界限和根本路径。

(一)功能定位在服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所指的“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是根本任务、服务党员是内在要求、服务改革发展是基础保障、服务社会管理是重要内容,把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种基层组织模式和工作形态,保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适用界限在基层。以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把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坚持用群众工作来统揽服务工作,用群众标准来检验和衡量服务工作,在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引导群众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根本路径在创新。一是创新服务内容,实现从粗放化到精细化的转变。服务群众的视野应立足于全体民众,走精细化的路子,回应各阶层群众的合理诉求。困难户要关心,困难户以外的广大群众也应关心;有诉求的要服务,没诉求的也应主动服务;找上门来的要解决,没找上门来也关注。服务项目的设计,要面向广大群众,让大多数群众都能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周围。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来考量,服务应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是集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经常性的工作。不同的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需求差异很大、想法各不相同。要改变以往服务方式单一化的做法,根据不同需求对象,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不断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格局。三是整合服务资源,实现从单兵式向区域化的转变。当前,人民群众各种需求日益高涨,任何单靠一方提供服务的做法,都无法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立足自身、整合资源,充分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发挥区域内各类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效益最大化。

二、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中面临的问题

(一)服务与需求不对称。基层党组织往往只注重服务的提供方式,而忽视了群众的接受方式。在调研中,一名村党组织书记对我们说:“去年有一个单位组织机关党员到村开展志愿服务,看望留守老人,当时花费了很多心思为老人挑选礼物,考虑到老人牙不好就买了一些饮料和补钙奶粉,等该单位服务活动搞完后,回访这位老人时,她拉着我们的手说,请他们以后不要买这些甜食来了,我是糖尿病不能吃。”这就是我们当前基层党组织在服务过程中经常面临的尴尬,群众的需求我们不知道,我们提供的服务,群众却不需要。

(二)服务内容不够精细。在平时的服务中,基层党组织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更多地偏重于群众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对于群众的自我发展、精神情感等需求的满足,既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满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涣散化“三化”趋势明显,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缺劳力、农技推广缺人才、农村基础建设缺资金“三缺”现象显露,“三留守”群体的精神家园的缺失也在显现。

(三)服务资源未有效整合。一些基层党组织过于依靠内部资源,而忽视了内外资源的整合。现有的政策性投入保障,只能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往往出现“不足、不均、不公”等问题。帮扶部门、驻点干部、区域力量等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在面临群众的多元化服务需求时,明显表现出捉襟见肘的窘迫。一些社会组织、服务机构有资源、有意愿,却较少得到有效整合,培育、发展、引导社会组织的工作没有达到群众期盼要求。

(四)服务形式固定单一。当前的基层党组织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群众“一阵风”,长效机制不常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被服务”现象。不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内容依然局限于“扫大街、搞慰问、做表演”老三样的简单重复,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可能不是很受群众欢迎和认可,真正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较少。要确保群众不“被服务”,必须解决服务供需“两张皮”问题,关键要做好服务供需的对接。首先要摸清群众需求,做群众需求“明白人”。其次是顺应群众需求,构建服务需求的“供给库”。再就是根据供需情况,进行合理调配。

三、探索和实践

针对群众需求的多样多元化,新洲区立足本地实际,牢固树立以群众需要为导向的党建工作理念,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方法,在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上进行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摸清群众需求,明确服务方向。依托“街镇党(工)委—村级党组织—党小组—网格管理员—党员”五级组织架构体系,按照发展需求突出发展致富群体、生活需求突出重点贫困群体、情感需求突出“三留守”群体的原则,采取逐一进门入户、电话联系外出务工群众等方式,进行全面细致的摸查,既联系了群众,又系统梳理出群众发展、生活、情感等基本服务需求259650多条,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全面登记造册,建立服务“需求库”。同时,651个村在征集群众需求的过程中,形成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直通车”和“工作链”。

(二)定准群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在街镇党(工)委的指导下,各村采取“四民工作法”,对收集起来的群众需求,进行研究讨论,按照最急、最需、最盼且现实的原则,对不切合实际且与身份不符的需求进行筛选,最后分门别类对各类需求进行汇总,确定了16类102311项服务清单,做到了“三个需求”清单符合群众“口味”。凤凰镇毛冲村党支部书记程纲华说:“通过党员群众代表议定清单,排除了过高的需求,锁定了最急迫的需求,不仅消除了群众的争议,还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了。”旧街、阳逻等街道还组织各村将议定的群众“三个需求”在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议定需求的公正、透明。

(三)整合资源力量,落实服务需求。组织动员市派小康工作组、区直职能部门、区派小康工作组、街镇党(工)委、街镇所属部门、村级党组织、农村党员、农村志愿服务队、驻村部门、企业、社会机构等力量和资源,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体系,全覆盖、全方位、全区域的分层认领和落实群众服务需求。首先,由村志愿服务队、党员、党小组、村委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分层解决;对村党组织解决不了的需求,提交街镇进行统筹研究,发动街镇所属职能部门分步解决,汪集街、双柳街印发《关于开展认领群众“三个需求”活动的实施方案》,落实群众需求4200多条。对于街镇一时难以解决的需求,区委发挥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作用,按照党员干部个人进村认领针对特困群体的个性需求、单位集体认领修一条机耕路、安装路灯等村民共同受益的共性需求的原则,整合市、区80多个部门服务资源,到联系村一一认领需求清单。

(四)建立考核机制,确保服务效果。以群众评价为根本标尺,分层、分类制定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分类定标。区直部门和街镇以服务承诺、职能职责为标准,考核所认领需求清单的完成情况及群众评价。党员干部以岗位职责为标准,考核需求清单的完成情况和服务态度、工作作风等。分层考核。对区直部门,重点考核惠农强农政策项目到村落地情况、小康工作组到村认领需求清单情况。对街镇党(工)委,重点考核党建重点项目推进和落实情况、街镇干部驻村塆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对村级党组织,重点考核“三个需求”摸排情况,落实的对接情况以及服务工作的群众评价情况等。强化运用。区委将各单位落实“三个需求”成效作为年终党建考评的重要内容,区直部门由街镇和村评分,街镇党员干部由村评分,村干部按照“一定双评”由群众评分。

四、初步成效

(一)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彰显。全区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群众“三个需求”的过程中,不仅健全了区域党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体系,实现了党组织的有形覆盖和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而且统筹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力量,有效助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基层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强化。

(二)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开展服务群众“三个需求”活动,使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工作更加具体、更加具有方向性、更加贴近群众心坎、更富成效,“三个需求”清单为各级党组织调解纠纷、结对帮扶、服务群众提供详实的信息,提高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方便了各级党委准确掌握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倾向性的问题。一名留守老人的需求被“买单”后激动地说:“我一个人在家,也没有人说说话,就是希望子女多打些电话回来,想看看他们。村里干部知道后,每周五把我接到村部服务中心,通过视频电话可以看到我的孙儿,还可以说话。我真心感谢村里的干部,让我这个老人心里有了依靠。”

(三)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开展服务群众“三个需求”,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增强,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明显增强。仓埠街胡彰村村支书雷贵洲带领村干部,在水稻种植的育秧、机插、管水等事项上,通过村委会免费为农民服务,不仅解决了农村种粮劳力上、技术上难题,还让全村200亩撂荒地恢复种植。

(四)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围绕群众的需求,在入户调查、甄别落实的过程中,实现了在第一时间掌握群众需求、第一时间疏导群众的情绪、第一时间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提高群众满意度,有效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凤凰镇毛冲村党员认领责任岗,在全村开展党的政策讲一讲、群众呼声传一传、邻里纠纷劝一劝、困难家庭帮一帮、致富技术教一教、房前屋后扫一扫、黄赌迷信管一管的“七个一”活动,赢得村民一片称赞。

五、经验和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既要在思想上不动摇、不含糊,又要在实践中找办法、找路径。在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就是要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回应群众最真实的心声中,在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在满足群众最热切的期盼中体现领导核心地位。

(二)必须强化党员的主体作用。党员是服务群众的主体。强化主体地位,就是要以党组织为纽带,激发广大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推动党员带群众、群众促党员,让党员在为民服务、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共享服务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和组织的温暖,使“服务”真正成为主观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唯有这样,党的工作才能深受群众欢迎,党的根基才能根植人心。

(三)必须培养素质高的服务基层的干部队伍。队伍强,则服务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紧扣“懂服务、愿服务、爱服务”的目标,建立“一线锻炼、一线考核、一线选拔”的培养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进而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强、服务水平强的服务骨干队伍,不断为服务型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四)必须创新内涵丰富的活动载体。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针对群众的自身实际,围绕“服务思路清、服务方向明、服务举措新、服务成效显”的总体目标,打造形质兼备、内涵丰富的活动载体,做到既遵循客观规律,又体现创新精神,既切合基层实际,又贴近群众需求。服务群众“三个需求”就是这样的活动载体,只有以需求为根本导向,才能让服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必须形成功能完善的长效机制。服务群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服务群众就要真诚倾听群众最真实的需求,下力气为满足群众需求,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证服务的常态化和高效率,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彰显生机与活力。

(责编:秦华、闫妍)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