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青海省委组织部开展“下基层走千村”调研:千村万里求索脱贫路

青组

2016年08月24日09:1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千村万里求索脱贫路

  今年3月以来,青海省委组织部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一重大课题,组织开展了部务会成员“下基层走千村”调研。部务会成员历时2个多月,累计行程5万余公里,走遍了8个市(州)44个县(市、区、行委)337个乡镇的1206个“三类村”,与市、县、乡、村四级干部1.3万余人面对面交流,深入走访1066户贫困户,对当前脱贫攻坚形势进行了研判分析。

  调研中,部务会成员收集并整理了影响当前脱贫攻坚的主要问题。主观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校正。组织领导层面,个别地区对脱贫攻坚现状分析思考不深、困难挑战估计不足,导致盲目乐观,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有的村把按期脱贫当成党委政府和工作队的事,过于依赖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机制层面,个别派出单位参与扶贫工作积极性不高,截至4月底,尚有23%的派出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没到过帮扶村;有的县乡选派的驻村干部依然承担原单位工作,两头跑、兼顾难,存在走读现象。客观条件上的制约需要正视。自然条件恶劣,因灾致贫严重。省内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因自然条件恶劣致贫的人口占全省的15.9%;由于干旱、雪灾、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个别地区因灾返贫率高达50%。推进落实上的举措需要精细。责任落实上,有的县扶贫工作推进不均衡,只注重贫困村扶贫工作,而弱化了非贫困村的扶贫工作;个别地区扶贫工作没有形成合力,部门之间、层级之间各自为政、各管一段,缺乏统筹协作的推动机制。方法路径上的选择需要创新。政策把握欠系统。个别地区对异地搬迁涉及的产业重建、社区重构、生态修复、基础配套等一系列政策系统把握不够,顾此失彼,易导致花了精力搬出来,还要花更大的精力解决遗留问题;有的基层干部把“一户一策”机械地按照“八个一批”分类,简单划分为一户一条对策,综合施策的办法少。产业对接欠合理。有的村级党组织只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产业发展不上心;实地调研的部分种植、养殖、电商、食品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大多规模小、投入少、技术含量低,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链。

  经过走访调研,省委组织部总结各地经验,找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发力点。

  扶贫先扶志,激发群众内驱力。在“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中凝聚共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政策宣讲员的作用,通过走村入户宣讲以及远程教育平台、党员微信、手机短信等宣传,使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家喻户晓,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被动、依赖、观望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脱贫攻坚的决心。建立结对认亲干部经常联系贫困户制度,在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找门子、想办法的基础上,心贴心、面对面多做思想交流和鼓劲加油的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信心。组织宣传一批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愿望。

  能上也能下,强化干部执行力。一是提拔重用善扶贫的好干部。把善抓脱贫攻坚作为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对在脱贫攻坚中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在使用时要优先考虑。脱贫攻坚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可提拔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并继续兼任现职。对在贫困地区任职、挂职和开展志愿服务的专业干部,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推动干部“能下”。制定出台《对不适宜担任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干部的调整办法》,对慵懒散拖、不敢担当、工作不在状态,投机取巧、偷奸耍滑、能力素质差,所负责地区没有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及时果断严肃问责或通过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方式,疏通干部“下”的渠道。三是配强配优领导班子。着力选拔熟悉现代农牧业,有激情、敢担当、能干事,会做群众工作、善抓脱贫攻坚的干部担任贫困县乡党政正职。注重从乡镇党政正职中选拔担任贫困县重要岗位领导职务。对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增派年轻干部挂任党政副职,专职专责抓脱贫。

  “三基”促脱贫,提升基层组织力。一是围绕脱贫攻坚建强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务+政务+社会服务+电商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多元、多样、精准的致富信息,做到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在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因地制宜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采取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方式,在产业相近、地区相邻、资源互补的村之间组建联村党组织,实施抱团发展、联动脱贫。拓宽带头人选配渠道,支持鼓励那些有意愿、身体好、能干事、会做群众工作的退休老干部返回家乡,担任联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二是围绕脱贫攻坚打牢基础工作。督促指导市县乡党委、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把功夫下在日常经常,对贫困户脱贫进度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精准化管理,建立科学台账,对已脱贫的及时退出、返贫的及时纳入。建立“三类村”退出机制,以市(州)为单位,围绕全省“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的20条措施”分别制定贫困村脱贫、软弱涣散村转化、维稳重点村摘帽的不同标准,对退出“三类村”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退得清、退得稳。

  输血更造血,提升发展原动力。一是人才资源向脱贫一线整合。构建贫困地区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人员到贫困村,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农牧民能力提升开展各项服务;动员省内高等院校组建“扶贫专家团”,为贫困村提供规划论证、产业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智力支撑。实施“贫困村致富能人培养计划”,加大对“田秀才”“土专家”的培训力度,激活贫困农牧民“造血”潜能。二是市场主体资源向脱贫一线转移。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发挥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助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精准扶贫行动,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带动各类企业到农牧区投资,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土地收益,实现“经营主体增效、贫困人口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金融资源向脱贫一线流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金融机构“双基联动”的“叠加效应”,建立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金融机构干部双向挂职制度,以基层党组织整体信用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推动“双基联动”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全覆盖。

(责编:秦华、闫妍)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