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2日15: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企业不缺学历型人才,最缺的是能改进工艺、解决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亦卿对记者说,相同的零部件,国内组装的汽车和国外原装进口的性能差距明显。而这也成为建设制造业强区的“拦路虎”。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江苏淮安区致力于培养自己的“能工巧匠”。今年一季度高技能人才新增48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6%,截止去年底,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多达419人。
“推动淮安区从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流技能人才的支撑引领。”淮安区委书记徐子佳说,近年来,该区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学校课堂进企业 ,企业研发进学校
“学生到企业实习半年到一年期间,同时在教室轮流上课。”江苏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韦红辉告诉记者,“这间教室是专门为前来实习的学生上课而准备的,学生在实习的同时,可以进行‘零距离’系统学习。”机电工程系13数控大专班学生刘善宇颇有感触地说,“企业课堂更加突出实战,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技能提升很快。”
在淮安工业中专的现代加工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笔者看到几名学生正在老师带领下对江苏惠民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的一款电机产品作工艺改进。“企业的研发中心和学生实训基地合二为一。”该校机电工程系主任朱文平介绍说,带着课题实训不仅可以实现从消耗型实习向生产型实习转变,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动手的热情。前段时间,本地一家企业接到一个4000多万的大订单,可是试制的样品因为不合格被客户打了“回票”。企业找到学校,机电工程系李浩老师带领学生连续多天攻关拿出样品。经客户检测全部优良。这件事让学生信心“爆棚”。
“我们将学校教室搬到企业, 将企业研发中心建在学校,就是为了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贾朝东说,“校企时空距离缩小可以让师生边学边用,也可以使校企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技术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
师傅进校当老师,老师进企搞研发
高级技师仇会成是华丰机械厂的老师傅,每周他都会去淮安华丰职业技术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机械制图、车工、钳工……老仇将自己三十多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更是在教学中设置嵌入式课程,每周三邀请企业“能工巧匠”进行岗前的技能培训。“这些老师傅很少讲理论知识,总是结合自己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很直观很形象。”该校数控大专班学生史江云说。
学校老师也通过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到企业带实习生、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双师型”能力。该校机电工程系老师金涛担任了惠民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他带领师生科研团队参与了惠民交通公司的大型客车踏步泵、HSQ1900电涡流减速器等多项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我将我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学生们才能学到真正实用的东西。”金涛说。
如今, 惠民交通的技术骨干有20多人是淮安工业中专的毕业生。“这些学生都是校企共同培养的,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都不错,我们用起来既顺手又放心。”江苏惠民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会明说。目前,该校毕业生已成为众多企业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就业率达到98%以上,本地就业率超过8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
学校进企问需求,企业进校下订单
近年来,淮安区电商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好多企业对相关技能人才“喊渴”。在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后,淮安工业中专竭力为企业“解渴”:成立鸾腾电子商务工作室,为企业员工开展专业培训;搭建商聚网,打造电商服务企业平台。而下一步,还将成立电子商务班,与电商物流产业园共同培养电子商务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顺应淮安区打造现代产业核心区的要求,加大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力度。目前,学校22个专业中,有80%的专业面向了淮安区的重点发展产业。
膳魔师班是膳魔师(江苏)家庭制品有限公司与淮安工业中专共同成立的一个企业冠名班。来自机电工程系的60多名学生经过企业的考核后,将在未来两年内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在企业实习后,表现突出的可直接到膳魔师公司就业。这是继共创班、惠民班后,在该校出现的第三家企业冠名班。膳魔师公司负责人表示,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有利于企业快速形成高技能人才的储备。
“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工巧匠’,是淮安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追求。”该区教育局局长咸勇说。
(葛加顺 项生 朱天羽 杨正玲)
相关专题 |
· 基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