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到:

根在基层·部委驻村第一书记走访记

扶贫之路,始于足下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挂职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龙泉村第一书记王梓延

工业和信息化部“驻村第一书记”调研小组 吴 刚

2016年07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挂职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龙泉村第一书记王梓延

我不求丰功伟绩,只求力所能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村民实现脱贫的梦想。

——王梓延

王梓延,男,汉族,1982年生,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服务局规划处主任科员,2015年7月任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龙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从北京西站上车,四个多小时的高铁车程就到了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最美人间四月天,洛阳的春色因盛唐遗风和牡丹艳色格外引人注目。“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记者到来的时候,正是这里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车水马龙,游客如织。然而,踏青觅春的人们很少知道,在离洛阳仅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汝阳,与这似锦繁华却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片区连片开发工作重点县。

汝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虽然近20年的扶贫开发,使该县大部分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但是还有些居住在偏僻深山区、石山区的农户没有脱贫。这些地方土地贫瘠,生存条件恶劣,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王梓延担任的,正是汝阳县小店镇龙泉村第一书记。 驻村大半年以来,王梓延深深扎根龙泉村,同时也为龙泉村带来了新的变化。从焕然一新的村部到气氛活跃的党支部会议,从村民门口贴着的一副副春联到坡地上种植的一排排核桃树,从争取资金帮助村里修路、灌溉到自掏腰包资助贫困户孩子上学……点点滴滴关民情,兢兢业业为民生,虽然王梓延来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龙泉村的父老乡亲早已认可了这个首都来的第一书记,大事小事都喜欢来找他商量,甚至村里有位大娘亲切地叫他“孬蛋”,要知道,这个称呼在当地方言里的意思是“小儿子”。

一步一步,敲开大门也敲开心门

“要把农村工作做深入,就得鞋上沾点土。”

2015年7月28日,对于王梓延来说是他人生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被组织选派到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小店镇龙泉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个从来未经历长期农村生活的北京小伙,到村支部任职第一书记,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陌生。虽然来龙泉村之前,王梓延早已有心理准备,但是情况却远比他预料的要复杂。他面对着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环境,他听不懂这里的方言,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助这里的人们。面对一切的未知,王梓延用“无从下手”这个词来形容他初到龙泉村的感受。

要想帮助龙泉村,首先得了解龙泉村。为了更为细致地掌握龙泉村的情况,王梓延决定先从入户走访调研开始,挨家挨户地摸底村貌民情。起初,王梓延采取了匿名走访的方式,他并没有透露自己第一书记的身份,他认为这样有利于自己了解一些更为全面的信息。接下来一段时间,王梓延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家中,与村民拉家常,抓住一切时间熟悉村内的各方面情况,每周入村入户5天以上,走遍了全村6.3平方公里能走的路,了解该村生活、农耕等各方面的情况。

由于安排的住处在汝阳县政府的宿舍,从宿舍到村里还有段距离,县里领导想为王梓延配辆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但是王梓延却坚决不接受,“本来就是来帮助当地扶贫的,我不能给组织增添负担”,他宁愿每天早出晚归,步行从宿舍走到龙泉村村部。单程6800步,来回13600步,王梓延几乎每天如此。由于龙泉村村民住得比较分散,为了提高走访效率,王梓延后来又自掏腰包购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蹬着自行车穿梭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有趣的是,由于村里地处坡地,道路又比较难走,王梓延往坡上骑时候需要弯腰向前使劲儿,结果没多长时间他的皮带就断了两根,后来他索性买了一根帆布腰带扎着。

走访虽辛苦,但是这还不是最难的,农村落后闭塞的风貌让村民不愿意跟陌生人交流才是让王梓延觉得最头疼的。对于他这样一个外地陌生面孔,村里的老百姓戒备心很高,再加上初来乍到语言不通,因此了解到的情况比较有限。后来,在龙泉村村干部的帮助下,再加上语言的逐渐熟悉,王梓延的走访工作得以顺利展开。陪同走访的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孙宝龙告诉记者:“龙泉村有741户人家,王书记走访的能有一多半。有一次下雪天走访村里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回来的路上因路滑,王书记还摔倒了两次。”

说起这事,王梓延却不愿意多说,他只是表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把农村工作做深入,就得鞋上沾点土。”幽默的话语,似乎意味着王梓延已经走出迷茫,开始真正将自己融入到龙泉村中,他在敲开村里每家每户大门的同时,也敲开了村里父老乡亲们的心门。在记者跟随王梓延走访村里周家沟的时候,一路上每经过一户人家,只要家里有人,都会主动上前跟王梓延打招呼、唠家常。

在定点扶贫工作日志中,记者还看到王梓延记载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最近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村民的各种意见非常多,苦口婆心地为他们解释,嘴唇也裂了,口干舌燥,晚上近9点拖着一身的疲惫往住地走,半路电话响起,告知有人在村部等。我便加快了步伐急探究竟。一见面一位大娘拉着我的手叫着孩子呀、好孩子,我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情况?细述后才知道原来上次我去她家走访时,她把我当坏人防备,但我帮她打水浇地让她记忆深刻。知道我是派驻的第一书记,特地来找我。这位大娘现在叫我“孬蛋”,在当地农村这个词是叫小儿子的,让我好生感动,一天的压力得到了释放。只要真正心里有村民,早晚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到那时一句认可、一个微笑都能融化你心中的沉冰。

凝心聚力,基层党组织虽小作用大

“带领出一支好的队伍!要有能做事的人,从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抓起,要让村干部成为村民思想进步的带头人。”

走访了解到情况,让王梓延皱起了眉头。他所在的龙泉村,位于汝阳县小店镇北部,汝安路以东,侯饭线以北,北依五龙山,全村耕地面积3345亩,基本上全部都是不能浇灌的旱坡地,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红薯为主。总人口3226人,总户数741户,1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党员70人。村内道路没有实现村村通、户户通,还有5个自然村道路未铺设完成。吃水问题没有全部解决,光纤和有线电视未能全村覆盖,村里不具备地理、历史、人文、教育和其他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实际年人均收入为3600元;学校舍较陈旧,教师生活环境艰苦,师资力量不足,授课任务是城市的两倍。村内有卫生所已很破旧,其他设施不全且条件简陋。村民思想保守,进取心差,思想较涣散。

面对这样的现状,王梓延陷入了思考:困难这么多,该从何处下手呢?

“我‘上’向县、镇的各级领导干部学,学习很多农村工作经验,‘下’向村民学,了解群众真正所想所需,‘左右’向身边的村干部学,掌握村情村貌和基层堡垒现状。”通过“上下左右”全面学习,王梓延认识到,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龙泉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发动基层党组织和村委班子的作用积极推进扶贫工作的展开。记者在翻阅王梓延那本厚厚的扶贫工作日志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

“带领出一支好的队伍!要有能做事的人,从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抓起,要让村干部成为村民思想进步的带头人。”

王梓延说,基层党组织虽然小但是作用大,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第一书记更是加强基层党建的关键,要做好抓党建的“主心骨”、促发展的“领头人”和保稳定的“顶梁柱”。

有了目标,王梓延说干就干,他首先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和小店镇党委的支持,带着村干部将原本破旧的村部修整一新,并按照“七室二站一栏”标准进行功能设置。

有了阵地,王梓延又迅速在龙泉村烧起了建强党组织的“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建立健全周一例会制度,加强对村三委班子的管理。王梓延要求每周一上午8:30在龙泉村村部会议室召开由包村干部、村干部组成的村三委会议,明确了会议纪律、规范了请假制度。王梓延认为,严格坚持例会制度能逐渐起到规范村干部言行,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作用的同时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与落实。

“第二把火”是落实村干部挂牌值班制度,提高干部服务效率和水平。王梓延要求村部每天必须有人值班,值班人员要做到群众来访有人接待、群众需求有人处理。要求规范做好值班记录,清晰记录事件、处理的时间节点,进展情况,所涉及人员等标准内容。提倡以快、公、准的标准解决群众难题。强调对群众反映的情况不但要认真记录,更要做到全面了解,坚持政策,公平公正,用心用情,努力协调,事必回复等基本原则。

“第三把火”是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王梓延认真组织召开了两次支部委员会,强调“三会一课”制度的重要意义。支部党员大会进一步明确党员大会纪律及党课学习制度,扭转村级党员开会“拖、旷、散”纪律观念,加强村党员干部正确思想建设。

为了克服居住分散,党组织开会通知困难,同时向更多的村民普及党政和精神文明信息,王梓延还积极筹措资金推动在各个自然村安装广播设备,目前设备基本已经到位。

王梓延的这番举动,得到了龙泉村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村委委员吴素霞就表示:王书记的到来,升国旗、唱国歌、上党课,给大家带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大伙儿进行扶贫工作也更有信心。

精准扶贫,抓硬件更要抓软件

“我来的时间太短,做的事情也太少,我的事儿还是少说,最好在报道中多提点咱们龙泉村里的情况,让更多人来了解和帮助扶贫。”

推动精准扶贫,是中央赋予“第一书记”四项重要职责之一,涉及的任务也是最有挑战性的,除了要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还要制定脱贫计划,落实扶贫项目,增强“造血”功能。看起来似乎寥寥几语就能说完,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涉及到大量具体而微的工作,考验着第一书记的智慧。

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王梓延深知这项任务责任重大,而他之前的走访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不能遗漏一个贫困户!”王梓延说得很坚决。

王梓延还直接承担了三家贫困户的帮扶任务,他针对每家都有详细的帮扶措施。邢晓柯高位截瘫,丧失劳动能力,家中还有三个孩子,王梓延不仅自掏腰包送去慰问金,还帮助申请低保,同时针对其爱人有演艺特长,帮其联系业务增加收入;王章林家庭人口多,并且儿媳妇和算子有智障,仅一人有劳动能力且有残疾,王梓延在帮其申请低保的同时,介绍其耳聋的儿子王胜利到当地龙头企业就近打工;张普鲁家中七个孩子,其爱人眼睛有疾,王梓延针对其家庭负担大,积极帮其介绍工作。

除了自己直接帮扶的对象,王梓延对村里其他贫困户也经常伸出援助之手。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王书记积极帮助联系大学生助学金。“今年春节期间,他还组织写春联,为村里300户人家送去温暖,这在以前从来没没搞过。”村支部书记孙宝龙介绍说。这一件件事,让村委的其他同志非常感动,也让第一书记跟村委和乡亲们的心靠得更近。

对于龙泉村的长远发展,王梓延多方考察论证,拟定了《龙泉村帮扶发展规划》。在这份6000多字的规划中,王梓延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角度对龙泉村未来发展进行了详实规划,不少项目已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为了改善基础设施,彻底转变村容村貌。王梓延计划修建通村通组道路6.2公里、修建户户通道路12公里,改善道路条件,方便群众出行。同时兴建水利工程,解决群众用水、吃水困难的窘境。王梓延还打算以企业+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的方式带动农户,解决花生、核桃、鸡蛋等产品的加工、产销问题;与电商网络平台合作,在村内成立电子商务交易网店;以汝安沿路沿线为起点形成农业观光、农家院、农产品销售等形式的休闲农业产业……种种方案,目标只有一个:努力帮助龙泉村的乡亲们脱贫致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能享受阴凉的后人谁都愿意当,但王梓延却偏偏甘当这前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在上窑、上孙家、西李家沟等村组扩充种植了大约10万株优质薄皮核桃树。这些核桃树要真正能结果,得大概三年时间,届时王梓延两年时间驻村扶贫时间早已结束,根本享受不到最终的“果实”。但这样的项目,对于提升龙泉村的多样经营,创新林果种植业却大有裨益。在王梓延的规划中,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

扶贫还须扶志,村里的硬件设施要提升,村民的“软件”更是要升级。只有加快推进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提高当地老百姓自我发展能力,才是根本之策。为此,王梓延计划在村内组织关于能力素养、畜牧技能、种植技术、农业知识、网络知识、电脑软件、健康卫生、安全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与学习,提高生活、发展的意识,提高村民自我发展与脱贫致富的能力。他解释说:“这样一方面为想谋事做事的村民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开阔其眼界,丰富其思想,开辟出路。另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意识,成为积极生活劳作的行动者。”

王梓延非常重视龙泉村文化方面的建设。在广场舞大赛取得不错效果的基础上,他计划建立村文艺表演团队,不光要起到娱乐健身作用,还要起到文化传承作用。“我正在考虑筹办2016年村晚,在年末献给全村百姓。”王梓延透露,“在村晚上还能进行先进模范的表彰和各奖项的颁发,一举两得。”

想做的太多太多,对于王梓延来说,这场脱贫攻坚战才刚刚开始,在采访时,王梓延不止一次拉着记者商量:“我来的时间太短,做的事情也太少,我的事儿还是少说,最好在报道中多提点咱们龙泉村里的情况,让更多人来了解和帮助扶贫。”

“去吧,人世间的孩子,到那溪水边和田野上去。”这是王梓延最喜欢的诗人叶芝的诗句。扶贫之路,始于足下,在第一书记王梓延的眼里,龙泉村这片田野孕育着希望,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责编:王金雪、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