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到:

根在基层·部委驻村第一书记走访记

贾角春风

——访水利部挂职重庆武隆县石桥乡贾角村“第一书记”罗松

2016年07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罗松(右二)去村民家调研途中

“找罗松”,村里来了新干部

“罗书记,村里水池的水管坏了,啥子时候给看一下?”在重庆市武隆县石桥乡贾角村,从水利部前来挂职的“驻村第一书记”罗松刚一进山,一位妇女就亮出山歌似的嗓子向他提出了要求。这个水池是几户村民的饮用水水池,如果不来水,饮用水只能坚持一周。妇女的话音刚落,罗松就拿起电话,拨给了县水务局。

“罗书记,我家的鸡上午又下了10多个蛋。您快到屋里坐坐,中午就留下来吃饭吧!”“不了,不了,谢谢啦!”罗松今年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肤色微黑,简洁的寸头,一身深色的运动装,旅游鞋上还沾着泥土,说话时偶尔带点当地的口音,走到哪都拿着一个蓝色的笔记本。每每和村民拉起家常时,他的嘴角都会微微勾起,而听到乡亲诉说困难时,严肃的神情就会立刻写在脸上。他向我们介绍,去年让村里的贫困户发展养鸡产业,现已投产见效,农户非常高兴,在村里走访时,他时常会接到各家吃饭的邀请。

选派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既是水利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一项举措,也是实施“五水+科教”水利扶贫战略的一个体现。去年9月,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干部罗松来到贾角村,担任“第一书记”。半年来,村民已经把他当作“自己人”,“有事找罗松”成了村里不成文的惯例。

贾角村因何而“贫”?罗松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村民是如何看待这位“第一书记”的?带着这些问题,在春暖花开的4月,我们走进贾角村,追踪“第一书记”,看水利的发展,看村里的变化。

要脱贫,先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风景优美,是罗松刚到贾角村时的第一印象。这个村位于重庆市武隆县石桥乡东南部的贾角山上,是原贾角乡政府所在地,距离武隆县城34公里,距离石桥乡政府10公里,全村下辖田坝、茅台、谭家湾、正头、杉树坪等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70余户,耕地4743亩。全村收入主要以务工为主,种植养殖为辅,全村无骨干型企业,无基础产业,无规模经济作物。村子海拔800~1230米,森林覆盖率达60%,是天然的森林氧吧;平均气温20℃,是消夏纳凉、自驾旅游的好去处。

全村有建卡贫困户83户27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8.4%。在村委会里,初来乍到的罗松在了解到这组数据后,不禁产生了疑问:“这样一个好地方,村民怎么会穷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唯有进行实地调查了解。

罗松出生在四川农村,对他来说,到重庆工作,无论语言、饮食习惯还是生活方式,他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不过,村民对于这位“第一书记”却要习惯上一阵,大多数村民看到罗松的第一反应是疑惑,甚至是质疑。“这人是新来的吧?”“第一书记?来镀金的吗?”这些声音并没有对罗松产生干扰,反倒让他坚定了干好工作的决心。他说,“第一书记”驻村不是体验“草根”生活,为乡亲编织美好前景,也承载着自己的梦想,更肩负着水利部领导的期望和嘱托,必须全力以赴。

半年时间,罗松几乎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户。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一行平均一天也只能走访三四户,原因是山路崎岖、阴雨不断、住户间相隔较远。一周时间,山里有一半时间都在下雨。车子必须加大马力,否则爬不上去,而到了山腰,我们只能下车步行。走在页岩铺成的山路上,必须小心翼翼。山路忽宽忽窄,不少路段泥草土石相互混杂。从一户出来,想望到下一家,并不是那么容易。极目远眺,仿佛那房子依稀在云雾之间,可真走上一遭,怎么也要花上半个小时。等真走到了,裤子膝盖以下的部分,早已被覆盖上了新的颜色。

除了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调查,罗松还与县、乡有关部门就精准扶贫问题进行沟通,驻村工作日志记满了厚厚一大本。如今,贾角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民基本情况、贫困户和低保户等困难户的贫困原因及诉求,他已全部心中有数。

如罗松所说,贾角村“千百年来,缺水与穷苦丝缕相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导致蓄水困难,工程性缺水严重。饮水安全成为制约这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保障安全供水,产业发展不可能取得收益,游客也不会选择一个用水需求都不能满足的地方度假。“石桥乡是移民大乡,要让村民脱贫致富,离不开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石桥乡党委书记孙晋东这样评价贾角村。

“村民的用水解决得怎么样了?水源是不是有保障?水质是不是干净卫生?”这是去年年底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矫勇来武隆调研时所关注的问题。今年2月在重庆召开的水利部定点扶贫暨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更是提出要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千塘万亩特色产业支撑、小型水库水资源保障等八大工程,加快推进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步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摆在了扶贫攻坚的首要位置。

“贾角村正是依托水利建设,借助扶贫帮扶平台,密切与县乡部门及水务帮扶集团的联系,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加大了资金投入与整合力度,有效地推动了扶贫攻坚工作。”武隆县水务局局长郑世云介绍,武隆县山高坡陡、住户分散,建设水厂集中处理后分散供水,是解决这里饮水问题的一个因地制宜的措施,2015年贾角村已经完成了自来水的“户户通”工程。

“自来水已经引进家了,欢迎你们进来看看!”说起饮水问题,张长义老人很是兴奋,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和我们聊了起来。他家是典型的贫困户,他70多岁,眼睛失明,老伴是聋哑人,两个女儿已经嫁到乡外。以前没有自来水时,两个老人吃水成了大问题,洗澡更是奢望。“自从建设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大部分老百姓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说着,罗松走进张长义的家里,拧开了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喷涌进水桶里。2016年,武隆县总共要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3处,整治山平塘256口,开工建设7个小型水库,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贾角村也抓住了这次发展的好时机。

在贾角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一个蓄水池正在修建中,四五个工人正在搭架子,叮当声合奏出一段美妙的建设交响曲。这是一口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半个月以后就能建好了,水厂的水经过处理后送进这个水池,再分到山下各户。水厂将于今年开工。

“山的那边就是贵州省了,那一边是石桥乡的另一个村子——香龙村。”罗松用手指着山坡上的一块地说,“水厂将来就建在这里。”为什么建在这儿?水源,这是个问题。贾角村没有水源,那么水从哪里来?就是“隔壁”的香龙村。

2015年11月的一天,秋风瑟瑟,在贾角村通往香龙村的路上,走着一位“背包客”。说是路,其实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这里是野猪的出没场所。罗松特意换了个双肩包,这样行动起来比手提包更方便,包里装着各种工具和干粮。他就这样行走在树林与荆棘之中,不时唱上两句山歌,没有独行的寂寞恐惧,只有一份期待和责任。13公里路,他走了5个小时。讲起这段故事时,罗松不以为意。他关心的是水,水源找到了,水厂就可以开建,原水就能进行处理加工,进而饮水安全的提档升级就能够实现了。

“1座水厂、2口山平塘、3个蓄水池”,这是今年贾角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的任务单,也是罗松心里的头等大事。

“三步走”,关键迈好第一步

“如何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发展产业是关键。”在贾角村扶贫工作会上,村支部书记涂祥成谈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促其早日致富。”在他看来,罗松有这个头脑。

在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走访调查、精确识别,并与县、乡有关部门沟通,与先进村情况分类比对之后,罗松的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他与村委会的成员们开会商讨,初步明确了精准帮扶工作思路和工作规划,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制”了不同的脱贫项目,并计划实施“三步走”发展思路。第一步是沿用农村家庭生产模式,精准到户,发展家庭种养业,使贫困人口短期内摆脱贫困;第二步是探索规模化、生态化大农业,以现代电子商务为工具,加强农产品流动,盘活村经济,激发内生动力;第三步是以武隆县旅游业为依托,以产业经济为基础,以贾角社区为龙头,打造贾角村避暑纳凉产业带,彻底解决本村经济发展难题。现阶段首先要迈出的是第一步。

在村民涂祥权家墙上,张贴着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规划表》,上面标示着帮扶干部、脱贫规划等内容。其中,脱贫措施一栏中有产业带动、搬迁安置、梯度转移、医保救助、教育资助、转入低保、转入五保等7种措施,“产业带动”前画着勾。这项措施放在第一位,表明了其重要性和代表性,而贫困户产业帮扶工程也是“八大工程”的其中一项。罗松觉得,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村产业如果不进入市场流通,就产生不了经济价值,农民也自然在社会生产中处于相对低的位置。发展养殖业,改进种植业,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村资本原始积累,形成农村产业供给链,才能在今后社会生产中彻底改变农业与市场脱节的现状。这才是贾角村扶贫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在张奉国家里,我们看到了鸡圈里养着30来只鸡,这是这个贫困户享受到的政府扶持政策,蛋鸡、鸡圈和鸡粮全部由村里提供。他家4口人里有3个身患残疾,张奉国自己到广东打工挣钱养家,大儿子在外上学,剩下几乎没有劳动能力的妻子和不满两岁的小儿子在家。他的小儿子鼻孔周围结着血痂,腰上仅扎着一根鞋带,看到我们既好奇又欣喜,晃晃悠悠地端着一碗水走来;一会儿又把罗松手里的笔记本抢了过去,放在地上认真地翻看。对于这样一家人来说,养好政府提供的这些鸡,用鸡蛋换钱过日子,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次,罗松又到张奉国家走访慰问,给母子俩带来一些食物和日用品。临走时,他从冰箱里拿出10个鸡蛋,并将13元钱放到张奉国妻子的手中,鼓励她继续养好这些家禽,并且再一次将自己的电话写在了门上,方便联系。

“能帮就帮一把,县里朋友正好需要买。也想给贫困村民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利用好国家的政策,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将头顶上的‘贫困帽子’摘掉的。”罗松发挥了桥梁作用。如果说,政府为村民提供的鸡和羊等家禽牲畜是“扶上马”,罗松这一举动更像是“送一程”,用一个简单的举动,为村民走向脱贫之路,垫上了一级台阶。

此次挂职,除了“第一书记”外,罗松还有另一个身份,即武隆县水务局副局长。除了养殖业,他也想发挥水利人的优势,在种植业上做些文章。在贾角村的茅台农业社,他依托2012年实施的坡改梯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鼓励农民种植烤烟等作物。此外,村里还给贫困户发放了葡萄苗、辣椒、榨菜等作物。“到了村里以后,我发现这里有种叫脚板苕的山药类作物,口感不错。下一步,我在思考如何把它推广出去。”罗松说。

“是不是真心帮助我们,事办得好不好,村民一眼就能看出来。”茅台片的管理员张大奎说,“小罗书记办的事,我们大家都说这个。”说着,他竖起了大拇指。

抓党建,三老联席会是法宝

“第一书记”除了担负着扶贫开发的重要责任,还肩负农村党建的庄严使命。要建好支部,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好的阵地,罗松深知这一点。到村里后,努力推进党员活动室新建工作,为今后党员各项活动打个基础。同时,他充分发挥在水利部从事老干部工作的经验和优势,立足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推进“三老服务”等党建工作,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015年临近年关,处处弥漫着节前愉快而又紧凑的年味儿,远处偶尔会传来一两声稀疏的鞭炮声,然而从贾角村村委会传来的,却是高分贝的吵闹声。在村门口踩着凳子伸直胳膊更换党务信息公示表的罗松心头一紧,赶紧搬起凳子冲进了村委会。

一口地道的四川话使罗书记跟当地村民没有任何沟通上的障碍,像多年的熟人一样。“两位大哥,不要吵了撒,都是亲兄弟,有什么事情慢慢说。”来的两人见是罗松,说“小罗书记终于回来了”,抢着各诉各的苦楚。一番询问后,罗松弄清楚了,原来住在谭家湾的陈大哥出去打工七八年,30多岁终于娶上了媳妇,还添了个娃,可谓双喜临门,年底他带着孩子高高兴兴回老家。本是好事,可却出了件麻烦事。老人当年留下的房子陈氏兄弟俩一人各分了一半,两人户口仍在一起。因长年在外打工,陈大哥的一半收了补贴复垦,弟弟的一半花了几万元重新进行了装修。陈大哥一家风尘仆仆地回来,都住在了弟弟家,本来以为哥哥就是回来住几天,一家人还算和和睦睦,然而吃饭间,哥哥说起要把娃的户口也落到户口上,弟弟、弟媳急了。弟弟已经是户主,兄弟分户后现在哥哥没有房子,侄子要落户在自己户口本上,弟弟两口子不乐意;而哥哥觉得弟弟没有理由不接受,还指责弟弟在他打工期间在家不孝顺老人,兄弟俩互不相让。

罗松了解情况后,先安抚好兄弟俩的情绪,经过一番劝解,终于让两人平静下来,先回家去了。接着他又连夜召集村干部开了个紧急会,出了几套解决方案,对比后找出了最优方法。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黑眼圈,跟村干部们一起翻山越岭,来到陈氏兄弟家里调解,希望哥哥给弟弟点钱把娃的户口落下。结果兄弟俩在价钱上仍是谈不妥,调解进入僵局。罗松刚有些舒展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午饭时,罗松想出了一招。毕竟在挂职前,他一直在水利部从事老干部工作,“可以发挥老同志的正能量来解决嘛”!“三老”指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当地响当当的解决纠纷的“王牌”,遇到胶着的矛盾纠纷,这些老人一出马,乡里乡亲们没有不给几分面子的。想到这里,罗书记随手扒拉了几口饭,就一溜烟地跑到了老党员陈老家,把情况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陈老抚了抚胡须,眯眼笑着说:“这件事情确实难办,但说到底也都是兄弟,我们几个老家伙一块儿碰个头,找个好法子把问题解决咯。”

第三天一早,陈大哥应声开门一看,又是小罗书记来了,外面还有三四个老大爷。进到屋里,陈老说:“小陈啊,听说你家娃落户难,这样,先把娃落到我家户口上,但是亲兄弟整天打打闹闹的,可不就不像话了。我看着你俩从小一起长大的,小时候亲得整天黏着,现在闹得街坊邻居都知道了,不值得。”一席话说得陈大哥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还有你,到底还是你亲哥,在外面打工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找到媳妇有了娃,你也体谅一下他的苦处。”这左一棒右一锤,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兄弟俩面面相觑,都觉得确实心里有点愧疚,问题的解决出现端倪。罗书记默默走出门去,舒了一口气,轻声言语道:“三老联席会可是巩固基层党建的法宝啊!”

村里哪两家有解不开的结了,邻里间闹矛盾了,兄弟间有纠纷了,甚至夫妻间吵起来了,都会邀请三老联席会的老人们来调解,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老党员们的带头示范下,村里其他党员也都在困难面前冲在前头。众人拾柴火焰高,既能省钱,又能给村民带来实惠,不务虚,只干事儿,这是贾角村党员们用最朴实的作风践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展未来,“第一书记”有心愿

半年时间里,罗松在扶贫政策宣传、推进水利工作、百姓产业规划、党建工作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两年的任期刚过1/4,但贾角村脱贫摘帽的完成时限已进入倒计时。未来,还有很多任务等待这位“第一书记”去完成。

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脱贫攻坚“五年任务三年完”的目标,对于罗松来说,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做好联系者、宣传者、带动者,是罗松对自己的定位;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是罗松对自己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骨干产业,引入社会资本,打通农产品流入市场的途径,做好思想引导,加强医疗救助,拓展技能帮扶,鼓励人口流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队,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规划,严格奖惩考核制度;建强村两委班子,发挥区位优势,探索特色产业,尝试土地流通,培养带头大户,培育农民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加强技术培训;完善前期工作,启动危旧房改造和高山生态移民搬迁……罗松的本子上,写着他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计划和思路。

完成了一天的走访慰问工作,罗松站在贾角村的一条布满石子的土路上,向山下望去。他记不清有多少次在这条土路上走过,有一次还险些滑落山崖……除了把水利基础设施建好,修好脚下这条14公里的路,也是他的一个心愿。“贾角村与市区距离较远,村社公路通畅率不高,产品无法运出去交易。路修好了,村里与外界的交流就更加通畅了。”罗松对未来满怀憧憬。

天色渐晚,在回县里的路上,罗松默默地翻看着手机里自己1岁多孩子的照片。他来村里任职时,孩子出生还不满9个月,现在孩子已经会叫爷爷、奶奶和妈妈了,唯独不会叫爸爸。“将来孩子会认得我吗?”想到这些,他的眼角有些湿润。一下车,罗松迅速走进了县水务局的办公室里,翻开驻村工作日志,将一天的调研情况一条条记下来……(“驻村第一书记”活动水利部调研小组 吴頔 单珊 李佳奇供稿) 

(责编:王金雪、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