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废墟上,屹立起坚不可摧的堡垒——记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党委

2016年07月06日15:3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废墟上,屹立起坚不可摧的堡垒

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纵横交错,青瓦红墙的小洋房成排连片,还有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站所、花园广场……徜徉在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小营新区的主干道上,感觉身处于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如果不是隔着牛栏江,远远能看到镶嵌在青山上,被削去的半壁裸露着的红褐色山体,似乎很难让人想起两年前这片土地所遭受的巨大劫难。

2014年8月3日16点30分,与包谷垴乡仅一江之隔的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6.5级地震,素有“巧家东大门”之称的包谷垴乡瞬时残垣断壁,狼藉一片,几乎夷为平地。

紧急救援——

“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是第一位的”

危难关头,包谷垴乡党委当机立断,迅速集结乡干部、消防、医疗人员等救援力量,组织500余名党员干部形成党员突击队,火速赶往重灾区,众志成城,打响抗震救灾攻坚战。

灾情报告电话源源不断打进来,时任包谷垴乡党委书记的方永远顾不得家里人担心,扔下一句“你们别管我,别打我电话,电快没了,我要急着用电!”扭头就奔赴受灾最严重的红石岩村。道路阻断,他就绕过3个村,冒着滂沱大雨艰难前行,一边搜集灾情,一边联系救援部队。看到他往山下河边走,逃出来的灾民极力劝他:“你别去了,太危险去不了!”他却头也不回:“抢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是第一位的!”

副乡长赵升云来不及关照自家倒塌的房屋和受伤的母亲,只打了个电话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就紧急徒步赶往受灾严重的周家坪村,连续10多天奋战在抢险救援第一线,没有回家看过老母亲一眼。

哪里有呼唤,哪里就有党员干部义无反顾的身影。奋战6天6夜,疲劳过度晕倒在地,被抢救后赶回灾区继续抢险的包谷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朝富;患有严重高血压,为抢救受伤群众一连5天没有合眼,终因过度劳累引发脑溢血,永远倒下了的党员周清顺;父亲被埋在废墟中,却强忍悲痛,继续抢救生还者的红石岩村委会副主任刘太敏……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共产党员们用生命、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入党誓言,让老百姓在惶恐中找到了主心骨,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过渡安置——

“让群众在大灾大难面前有依靠”

震后,为了有序安置受灾群众,包谷垴乡党委成立了6个“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核查灾情、排危排险、搬运物资、安抚群众。在安置点、村委会、重建点,40面党旗高高飘扬;每名党员佩戴党徽,600余枚党徽闪闪发光。

新坪村下大坪临时党支部就是其中一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张发清勇挑重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20名党员分为卫生、内务、应急抢险、安全维稳4个小组,每顶帐篷选出一名“篷主”,告知支部成员的职责分工和联系电话,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临时党支部解决,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有病能治疗,“让群众在大灾大难面前有依靠”。

“党员干部为我们日夜操劳,花了不少心血,好多老百姓都流下了眼泪,觉得他们太辛苦了!”虽然在帐篷里住了4个月,村民蒋明祥心里依旧暖洋洋的,“房子垮了就垮了,有党组织关心,一定会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重建家园——

“我信党,你们不签我先签!”

66人死亡、3人失踪、237人受伤,房屋、公路、电力设施等严重损毁,造成经济损失80余亿元,5644户民房需拆除重建,2068户需修复加固……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艰难的重建之路。

包谷垴乡党委政府把民房恢复重建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明确乡党委政府主体责任,36名干部分8个工作组驻村指导农户建房。每隔5天,包谷垴乡恢复重建指挥部都会召集市县包保单位、乡村干部开会,对重建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部署。

道路不通,分线分片对道路进行维护,保证生命线通行;水源不足,对损坏的管网、沟渠进行修复,组织流动拉水车分片区拉水;技术缺乏,建立安全质量技术巡回检查组,由18名技术指导员帮助群众建房。

村民赵德勇是个困难户,父亲、大姐、姐夫、大哥、大嫂、妻子6位亲人相继去世,一个人带着7个孩子和80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为了帮助赵德勇重建家园,包谷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朝富一次次来到他家中,用自己的车免费帮他运输砖,为他筹钱购买砂石料,村里一有工程建设就让他去做工赚点钱……

女儿们都亲切地喊王书记“大耶”(方言“叔叔”),13岁的女儿常问爸爸:“为什么大耶对我们这么好啊?”朴实的赵德勇说出心里话:“党组织对我们的关心就像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一样。”

除了村民分散自建,乡党委还采取统规自建、统规代建、统规统建方式进行重建,小营新区集中安置点就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

“一开始群众不理解,说这个能建成吗,把我们的土地征了生活没有着落怎么办?这个时候党组织的作用就要发挥了。”在重建工作关键期临危受命担任包谷垴乡党委书记的何锡华说。

党员带头宣传政策,为群众讲解统规统建的优势,带动群众理解支持,在签征收土地协议时,许多党员顶住压力,说:“我信党,你们不签我先签!”最后支持小营新区建设的人越来越多。

2015年8月底,全乡民房重建工作全部完成,12月底,所有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4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强音萦绕耳畔,蓝图徐徐展开。废墟上挺立的新房,再次绽放的笑脸,满溢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党群鱼水情,正是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党性荣光的生动写照。(记者 郑杰洁)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