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追溯

王培洲

2016年06月24日11: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史深刻地表明,其中的每个理念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都是党和国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毫无疑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我们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除了五大发展理念,全会还强调了六大原则,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坚持党的领导。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必须遵循六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六大原则的落脚点,那么,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五大发展理念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邓小平曾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毫无疑问,党的领导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将五大发展理念放在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背景中去理解,我们就能清晰地发现每个理念的实现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分不开。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理念都是一部在党领导下的观念建设史和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既符合中国道路的本质又契合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宗旨,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创新作为我国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化道路之中其初始坐标在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一创举之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的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发令枪,这无疑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新。以此为标志,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即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为我们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我们明白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上,我们党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领域中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均体现了新时期的新思路。

进入新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史就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史。因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才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创新基础之上提出“全面社会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协调理念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能否协调发展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往往指向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我们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的重要主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实践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沿海地区发展与内地发展两个大局”等战略设想。党的十二大确立了以“重点发展”“优先发展”和“带动发展”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稳定增长的战略”,强调区域产业布局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确立了区域“统筹规划”和“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的是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纳入经济体制改革战略。党的十六大在策略安排上提出统筹城乡,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并将此定义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上经验共同构成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除了经济层面,协调发展还包括物质与精神、市场与道德、经济与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即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的“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理念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始终重视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1982年11月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上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同年12月又在对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情况报告的批语中强调:“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在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思想,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改善生态环境”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低碳生活”成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起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并对生态建设地位作出了深刻论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开放理念重在解决国内外发展联动问题。邓小平曾指出:“开放也是一种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在不断推进和深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实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从给予广东、福建两省特殊政策,到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到设立三资企业再到加入WTO。30多年的经验表明,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并根据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外开放战略、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强调建立自由贸易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开放理念是对外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旨在“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效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这是对我国未来五年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的现代化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条对外开放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之初,共同富裕是“共享”的基础,享有蛋糕的前提是做大蛋糕,因此,“先富带后富”“效率优先”等理念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保证人民有物可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改革红利的不断增多,“公平”问题在“效率”面前逐渐凸显,如何使人民享受到改革红利成为关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以人为本”思想,都说明了改革开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尤其重视社会民生领域,以及人民在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话语中,恰恰指向了使每个人共享与祖国和时代共同进步的机会。

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史深刻地表明,其中的每个理念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都是党和国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当今,我们处于改革“深水区”,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不亚于30年前。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更加呼唤作为一个整体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在新时期将会释放出更强大的力量。毫无疑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我们党必须在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增强创造力和执政能力,带领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继续实现和深化五大发展理念。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