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要做有意义的人 干有意义的事

谢严森老人自费创办报刊资料室进行党的宣传教育

2016年06月12日13:48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要做有意义的人 干有意义的事

与其说,谢严森老人对报刊情有独钟,不如说他对党和人民有赤子般的情怀。

上周,铁岭市银州区岭东街道文荟社区,85岁高龄的谢严森将 《人民日报》上刊载的长征故事征文摘编后,自费印刷1000份,送给社区老人。这些年,老人们已记不清从他那里得到多少书报了。

2001年,谢严森用退休后打工赚来的十多万元,创办了一个报刊资料室。15年来,他一直坚持将书报上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印成月报、活页或书籍,向社区居民无偿赠送,在社区里营造了特有的文化氛围。

“他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谐、向上。”谢严森身边的人这样评价他。

退休后打工9年,用卡车拉回6吨旧书报

让谢严森坚定创办报刊资料室的想法,是25年前的一次读报。

那次,谢严森从报纸上看到,一些地方的文化馆为了挣钱变成了麻将社。他对周围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确实存在文化场馆缺失的现象,于是决心自己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

“上午刚办完退休手续,下午就带着老伴坐火车去了上海。”谢严森回忆,1992年,他从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退休后,因为积蓄不够,就想到了外出打工,在上海一待就是9年。

打工闲暇,谢严森四处转悠,搜集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包括创刊号、停刊号。回铁岭那天,他雇了一辆大卡车拉报刊,装的报刊足有6吨重,车费就花了8000元。

2001年,谢严森的报刊资料室开门了,他在自家的三间旧屋里留出一间卧室,将其余两间改成阅览室。有的社区老人腿脚不好,想看什么,谢严森就送书报上门。

2008年,居委会盖了三层办公楼,专门给资料室腾出一层,这可把谢严森乐坏了,“这里24小时开放,大伙儿读书看报更方便了”。

目前,报刊资料室有党报50多种、晚报200多种、杂志200多种、书籍万余册,报刊资料超过2万件。这里不仅吸引了众多文荟社区居民,其他社区的老人和孩子也都慕名而来,成为大家充实精神世界的好去处。

用书报宣传党的理论和主张

谢严森编印的书报里,党报党刊的内容最多。

走进谢严森的报刊资料室,迎面是整齐的书架,摆满了人文、社科类书籍和各类报纸杂志。在资料室中间的一张长桌上,记者看到,一本有关全面奔小康热点问题的自费印刷书摞成半米高。

谢严森说,这是他上个月印的,还没来得及送完。今年,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党规党纪等主题,已编印出6本书,无偿送书2000多册。

“他每月的退休金有4000多元,基本不给家里用。”谢严森的老伴说。

去年末,谢严森订阅了《人民日报》《辽宁日报》 等25份党报和10多种党刊。每次读完,他都将有价值的内容编印成册,送到周边学校、机关、街道和社区。

“估摸有40万人从我印制的书报中收获知识,这不比微信传播得少。”谢严森自豪地说。能有这么多的粉丝,更让他乐此不疲。

记者看到,有一本刊物很特别,叫“永远的丰碑”。这是谢严森在2005年5月到2006年7月期间,从《人民日报》上收集到的500多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他赶印了500本,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有人算了一笔账,报刊资料室创办15年,谢严森已投入近70万元。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今年元宵节,谢严森在他的报刊资料室举办了一场茶话会,到场者有教师、机关干部和社区老人等20多人,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党委副书记郑重也参加了这次茶话会。他说,当天,谢严森第一个发言,由衷地表达了一生的追求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

“我第一次接触报刊,是5岁那年哥哥为我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能让人活得更好、更有意义’,这注定了我一辈子要做有意义的人,干有意义的事,哪怕只做好一件。”谢严森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最近,他正在编写长篇回忆录《向党和人民汇报》,要在有生之年让新时代的年轻人看到他们那一代人在做什么。

每逢国庆、党的重要会议召开、领袖人物诞辰等重大时间节点,谢严森都会组织各种文化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谢严森印制了一张300米的奥运长卷,举办了大型奥运图片展,持续开放一个月,吸引近千名群众前来参观。

郑重告诉记者,学校正以谢严森为典型组织一次党课。他在收集资料时,找到了谢严森在2004年6月24日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志愿书的最后一句是“要以具体行为表示我入党的决心”。那一年,谢严森73岁,距他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已有54年。(记者/王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