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三塘乡地处泸西县高寒山区,辖8个行政村,10个党总支、48个党支部,778名党员。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乡党委秉承“凝心聚力、克难攻艰、冲破困境”的三塘精神,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以“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为主线,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走好群众路线,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在石缝中强生、在逆境中聚力、在坚守中腾飞。
【做法及成效】
深入群众知民情。为更好地推进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通过驻村蹲点、包村联户等形式不断深入群众,采取召开民情恳谈会、走访调查等方式,干部职工充分利用晚饭后休息时间深入农户走访调查,做到走访孤寡贫困户问困难、访问题矛盾户促和谐、访先进能人示范户问技术、访一般农户讲政策做宣传,在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的过程中进一步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宣传惠农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村情民意。在体验民情、融入群众的过程中细心听取基层党员和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把群众当做自己的老师,向群众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截至目前,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组织召开群众工作会议(或)民情恳谈会8场次,乡机关党员干部共建立民情责任区48个,组建干群党群帮扶对子328对,书写民情日记和读书笔记160余份,走访群众600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00个。
聚集民意解民忧。乡党委通过分门别类发放意见建议系列征求表、召开民情恳谈会、进村入户走访交流等形式,切实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征求乡、村发展和干部作风方面的意见建议,逐步找准群众最担忧、最不满意、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所在,切实搜集群众最关心、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实际和问题,通过以奖代补、技术培训等方式解决产业类发展资金不足、技术欠缺、人才紧缺等问题;通过找项目、拉资金等方式解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不成规模气候等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共组织全乡76名干部职工开展实地走访调研20余次,在进一步调研落实后共帮助群众乡上争取相关扶贫项目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余个,争取资金高达1000余万元。
畅通渠道化民怨。乡党委通过设置谈心说事室、张贴民情联系公示栏、增设村情民意意见箱、推行党员干部轮流坐班制等方式广开言路畅通群众建议渠道,切实搜集整理群众多次反映未予解决的、历史遗留影响严重的、村组干部打压欺瞒未予发现的、群众反感讨厌却仍推行的、现存群众意见最大的有些怨气的关乎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实行“每周1次碰头会、每月1次座谈会、每季1次总结会”的工作方法,采取听汇报、共商讨、总安排、再学习等形式,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商讨研究制定解决方案,采取专项整治、限期整改、集中清理等方式逐项解决,逐项改进,切实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实效,得到实惠,消除怨气。
服务群众暖民心。针对搜集到的群众需求和建议,动员全乡党员干部及时按照群众需求对口组建农林技术专业服务队、畜禽养殖专业服务队、文化服务专业服务队等9支为民服务队,组织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至少参加1支专业服务队,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为民服务活动。机关的服务态度明显转变、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许多干部轻车简从下基层、真心实意办实事,一大批信访积案得到化解、一大批民生问题得到改善,人民群众感受到说话有人听了、困难有人帮了,和党员干部的距离近了、关系亲了。据统计,今年以来,共为基层办结实事9件、难事5件,查处问题1件,处理党员2名,培树了徐林、张云红等先进人物,化解信访积案2件,真正打通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经验启示】
通过深入群众,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体验民情、融入群众的过程中细心听取基层党员和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了解群众需求,汲取群众智慧,赢得群众支持。通过聚集民意,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能够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通过畅通渠道,强化干部职工在工作中的群众观点,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可以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筹划、安排、开展工作,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检验工作质量。通过服务群众,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能够切实改进作风,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真正取信于民。
相关专题 |
· 强党建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