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推动泸西跨越式发展

王家林

2016年05月31日10: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型城镇化是近年党中央、国务院着重推行的关系现代化全局和群众生活改善的一项重大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就泸西新型城镇化问题作些思考与探索。

一、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不同的学科对城镇化有不同的解释。经济学阐述的是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人口学上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历史学则认为城镇化是一个由传统落后乡村向现代城市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综上所述,结合平时的思考,笔者认为:

从发展理念上看,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从发展方式上看,传统城镇化是粗放式用地用能,偏重于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扩张空间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则更注重发展内涵和质量的提升转变,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从发展途径上看,传统城镇化抛弃原有文化元素,搞以房地产为核心的“造城运动”,是“千城一面”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传承文脉、重塑自身特色、扩大发展优势。

从发展质量上看,传统城镇化是农民背井离乡“候鸟式”迁徙,强调城市优先发展,是“以城为本”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则强调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在家门口就地就业,让广大农民进城有住房、就业有机会、收入更高、环境更优,实现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二、为什么要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个综合载体,是衡量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一家一户固守传统生产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所在。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分流和减少农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从而增加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同时,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机械化程度和生产力提升,将极大地考验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只有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才能促进转移劳动人口在县内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人口“候鸟式”迁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发展,才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村群众有机会从事二、三产业,让他们转移到城镇后有事干、有保障、有尊严,共享城镇完善的公共服务。

(二)新型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城市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地,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我国在1%的城市国土面积上创造了70%的GDP,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占GDP总量90%以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上也是一个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通过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产生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分工协作效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且,新型城镇化能带来巨大的城镇投资,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发展,助推产业结构升级,既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又能推动消费型、生产型服务业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带来生活方式转变,带动消费需求从吃穿用延伸到住行学,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带来人力资本和信息知识聚集交流,促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管理改善,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降低工业化排放,实现低碳低能耗发展;有利于把偏远山区不适宜居住群众迁移出来,既可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又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能力,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县域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新型城镇化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增加,拉动基础设施、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据专家测算,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水平,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多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约可拉动新增8亿元左右投资,居民消费力约可提高1.5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居民,可带动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可见,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促进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五)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劳动者收入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形成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工资和劳动报酬,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此外,从经济学角度讲,假设一个农民出去打工赚了钱,在偏远宅基地上建房,资本沉淀变成财富,财富积累形成生活资料,不能抵押贷款,不能产生新的红利,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贬值;但如果在小集镇盖房或买房,既可作为生活资料,也可作为生产资料,且能随着小集镇发展而不断升值。

三、如何加快推进泸西新型城镇化步伐

泸西县国土面积小,人口和村寨集中,村镇互促效应明显,特别是随着2014年红河州被列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全国试点,泸西被列为全省“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县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试点县,以及交通、市政等系列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使泸西具备了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利时机。泸西县只有抢抓机遇,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建设为支撑,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才能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坚持基础先行,在提高承载能力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如果建设滞后则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建设得好则可为发展积蓄能量,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而基础设施的支出需求往往是与财政收入的缓慢增长不匹配的,特别泸西现有财力只能保工资、保运转。缺乏资金如何打基础?省委李纪恒书记曾经说过,用于基础建设的钱从脑子里来、从市场来、从招商引资来、从土地上来、从未来来。我理解,所谓从脑子里来,就是要解放思想、拓展思维,善于把资源包装成项目向上争取资金;要放宽眼界谋划发展,敢于适度举债,通过合理举债打好基础、加快发展。从市场来,就是要思考哪些公共资源可拿到市场上变现,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生。从招商引资来,就是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从土地上来,就是要按照项目规划、市政规划、产业规划来出让部分土地,既解决基础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产业培育问题。从未来来,就是要学会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建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服务几代人。在基础投入上,要树立“大投入大发展、小投入小发展、早投入早发展、晚投投入晚发展、不投入不发展”的理念,创新投融资机制,采取BT、BOT、PPP等融资渠道,激活社会资本,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提高城镇空间承载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二)坚持产城融合,在完善产业支撑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产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第一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就无法从耕地上解放出来;没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就无法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只有产业、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才能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经营,就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商品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农化的过程,也是土地流转的过程,土地流转越快,产业培育就越快,劳动力分工就越快。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突破口,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开,鼓励和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要以18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大对康恩贝、海亮、博浩、天露、尚美嘉、牛牛乳业、千山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扶持资金要尽量转移到项目区,对龙头企业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的要在水、电、路的投入上尽量给予支持,以此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要配套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果蔬、生物产业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集,做大做强“两叶四花一果”高原特色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非农化进程。二要加快产业融合步伐。要树立大产业理念,结合泸西交通条件、资源优势、发展定位,积极培育食品加工和生物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要以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把第一产业培育起来,带动发展加工业和三产服务业,加快一产与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让一产为二产提供原料、为三产增添景色,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业。

(三)坚持城乡统筹,在城乡一体化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城和乡是一样的,而是要通过城镇发展来带动农村发展,把城镇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形成互动关系。一要坚持局部与整体协调发展。从行政体制上讲,省、州、县到乡镇、村、组是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但从城镇化角度讲是一个共同体,不能人为割离开。如果按行政区划县城、乡镇各搞各的,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样的城镇化实际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要有“一盘棋”思想,既发挥好自己的应有作用,又要服务大局,绝不能只求规模不讲质量。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泸西未来发展趋势,统筹和调整完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布局、综合交通、生态环保规划,实现“五规”统一。要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休闲度假城市为建设目标,以“城市客厅”建设为突破口,围绕“北拓、南联、西优、东改、中疏”城市空间策略,着力构建“一市三城”城市格局,不断提升县城功能和品位。同时,要实施好美丽家园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强集镇和示范村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二要坚持城镇与乡村统筹发展。城市的发展不能以乡村的衰落为代价,城乡一体化也不是要降低城镇的生活标准,而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美丽家园建设,让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上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待遇。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对流,才是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如果只是单纯户籍制度改革,只让农民户口城镇化,农民依旧在农村种地,这不是真正的城镇化。为此,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转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城乡市场等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生活品质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根本目的是让群众生活得更好。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及乡镇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构建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趋势、适应现代化需求的现代服务体系。要认真落实就业优惠等政策,重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五)坚持生态优先,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过去几百年的工业革命过程中,城镇化一个基本的做法就是先污染再治理。其实,绝大部分环境污染都难以逆转,一旦环境被污染,想要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就难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加快发展进程中,绝不能引进高污染项目,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利用泸西作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治理县的机遇,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将产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结合起来,利用泸西良好的气候环境、资源优势,科学研究既能解决生态问题又能兼顾农民增收的措施,加快荒山荒坡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下经济、循环经济,突出发展高原梨、苹果、银杏、中草药等高原特色产业。要把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处理好城镇化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创建园林县城、文明县城、生态家园为载体,扎实抓好县城、集镇、村庄、道路、庭院绿化和美化,在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留住青山绿水。要统筹规划,正确处理好产业布局与城镇规划的关系,在泸西主干道、重点景区道路两边栽种适宜树种,着力创造优美的环境。

(六)坚持突出特色,在提升城镇品位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没有文化底蕴支撑的城镇化是缺乏内涵和品位的城镇化。要注重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用文化打造城镇特色,用特色铸就城镇灵魂。一要注重文化传承,提升县城品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绝不能贪大求洋、照搬照抄,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流失。要尊重自然规律,与当地资源、气候、文化及产业等相融合。要延续历史文脉,寻找本土文化与高原花园城市建设的融合点,将泸西的地理地貌及历史民族文化元素与城镇化建设相融合。只有突出最能体现泸西“高原花园城市”的特质,走一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的品位。二要突出自身特色,提升集镇竞争实力。有特色才会有竞争力。要结合乡镇实际,围绕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各集镇建设的功能和定位,尽可能寻求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要结合山、水、田、林自然要素来规划集镇,立足集镇特点来开发形成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做强城市、做优集镇、做美村庄、做特民居”的要求,注重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民居特色、建筑风格及人文元素,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城子、菊畹、黑舍、凤午、山色、小直邑、鲁克等具有开发和保护价值的村寨。要协调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旅游小镇建设,形成功能完善、人口聚集、特色鲜明的农业、工业、旅游、商贸、生态等不同类型的小镇,发挥好集镇联系城市、辐射乡村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功能,吸纳更多农村转移劳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作者为中共泸西县委书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秦华)
相关专题
· 强党建促发展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