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贵州台江: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2016年05月23日16: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拥有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苗族古歌、苗族服饰、苗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木质结构为主的36个国家传统村落,也保存在这里。如今的台江已成为黔东南旅游产业中的一张名片。

但同样也不能忘记,该县所辖的67个村(居、社区)皆属于贫困村,共有贫困人口3.45万人。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台江县委、县政府信念坚定: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扶持谁?最困难的贫困户!

施洞镇岗党略村“第一书记”吴传义说:“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我们扶贫干部最应该做的。”据悉,全县2245名干部、63名“第一书记”、155名人大代表、96名政协委员及273名党代表以亲人的身份,深入基层调研,找准发展定位,以帮助贫困群众“去穷志”、“换穷业”、“拔穷根”、“挪穷窝”的目标,想出路、找办法,实施一批具有“造血”功能的发展项目,带领贫困群众准时脱贫。

在岗当略村村委会会议室,108户贫困户照片贴了一墙。“这些贫困户是包驻村干部挨家挨户‘算’出来的。”村支书刘忠海说,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从最穷的人家往下排,最终确定了贫困户108户363人。审核公示无异议后,为这些贫困户逐个建档立卡。

2015年,该县对69个贫困村、9011户、3.45万贫困人口,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全部录入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行动态化管理,实现了贫困户的精准锁定。

锁定了贫困户,就开始深入分析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因户施策。鳏寡孤独、残疾智障人口纳入社保“养起来”;缺资金、少技术的人“扶起来”;把在外务工3年以上农户的承包土地有序流转促其收入“稳起来”;对那些因女儿出嫁、儿子外出务工长期不归等原因成为事实上无依无靠的“准五保户”,但享受不了“五保”政策,更无能力自建住房的特殊群众,结合城镇保障房、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实行兜底安置,优先解决安居问题,确保政策、资金、技术朝这些“最最需要的人”倾斜。

目前,全县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4884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600户、农村危房改造5617户;城镇新增就业208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48人;应联干部主动额外结对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和致富能手410余户,为群众提供服务3900余件次,解决实际问题876个,协调扶贫项目189个,落实资金1562.72万元。

谁来扶?最有能力的干部!

该县坚持“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暂行办法,将脱贫攻坚的业绩作为干部选用的重要依据,对完成脱贫任务的干部推荐提拔,对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作风不扎实的领导干部进行组织调整和问责。县委书记吴世胜在全县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掷地有声:“脱贫攻坚是一号工程,是必须打赢的硬仗,要坚决实行“硬责任、硬挂钩、硬考核”措施,苦干实干,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

方召乡基甲村扶贫干部许荣良在乡间小道上走得飞快,在他身后,昔日的“贫困第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许荣良和帮扶工作人员刚来这里时,村里的年轻人穷得很难娶到媳妇。

基甲村全村530户,人口2448人。该村位于剑河县与台江县交界的大山山腰上,坡陡谷深、田薄土少,从来没有集体产业支撑,村民都是小农经济度日,贫困状况十分突出。今年以来,村两委和“第一书记”商量后决定利用面积为1080亩的荒山来种植200亩的青脆李、脆红枣和试种300株油茶,预计带来经济收入100万元。村民以每股500元为起点参与入股,也可通过投工投劳来入股,后期以股分红为收入,实现荒山变成金山,农民变股东的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施洞镇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与景区建设和文化资源相结合,以发展旅游带动群众增收。随着游客的增多,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前些年来这的人不多,一年也就只有姊妹节、龙舟节两个节点的时候才有游客来,现在打造4A级景区,全州最大的苗族银饰、刺绣交易中心也在这里,确实吸引了很多游客,人气越来越旺,饭店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了。”偏寨村“苗阿妹”农家乐老板张翠芳乐呵呵地说道。

在全力推进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该县将苗绣、银饰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附属产品,将两者巧妙地打包捆绑销售,既能增加苗族工艺品的附加值,又能推动两个领域的长足发展,拉动地方经济。目前,全县310家文化产业个体户、99家文化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300多人,创收2.8亿元。

怎么扶?党社联建+十户一体+合作社实现抱团脱贫!

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该县因地制宜,以“三变”改革为主抓手,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

曾无主导产业的方召乡如今栽满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辣椒,红红的辣椒寄托着百姓对富裕生活的憧憬。县农业局局长陆德敏介绍,“以前因为果树种植周期太长,没效益,农民种了又拔。如今,我们利用方召常年大雾的气候条件、海拔落差较大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土壤水源改种朝天椒,经过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升级后,效益高、收益好,人人都争当`菜农'了。”

革一镇后哨村按照“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于2016年3月成立了永兴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成立产业发展主体13个,并按照不同农户发展产业意愿将13个主体划分为5个产业类别,组建黑毛猪养殖、大棚蔬菜、莲藕养鱼、精品水果等产业联体8个,共吸纳社员128户,其中,贫困户81户,致富能人13人,种养殖规模500亩。

经预算,该合作社按每年养殖黑毛猪2560头,每头利润200元,可收入51.2万元,户均纯收入4000元;每年出栏鸭子2万只,每只利润10元,可收入20万元,户均收入1562元;种植莲藕50亩,每亩利润2050元,可收入10.25万元,再加上蔬菜50亩,莲藕养鱼50亩来算,可实现年利润96.45万元,户均纯收入7535元,真正实现“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户户联创互助增收。

2015年,该县从实行“三变”改革来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并从中获取的收益占到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资源变资产:将贫困户自家土地流转出来,以1000元/亩/年租给公司,实现租金收益;资金变股金:按每股最低500元起自愿入股,也可通过投工投劳来入股,后期以股份分红为收入;农民变股民:将量化到户的扶贫资金入股市场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采取保底分红和股份分红两种方式进行盈利。

今年,该县计划减贫10733人,方召、排羊两个贫困乡摘帽,25个贫困村出列。农民的目光中少了忧愁和无望,脸上多了笑容和憧憬,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变得干净,种养业从分散、小规模走向合作化、产业化、规模化;村级荣誉逐步从贫困村变为和谐文明新农村、乡村旅游示范村;贫困户也让自己的资源变成股权、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民,正朝着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贵州省台江县 卢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