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搭建有作为的大舞台

——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党委培养和使用大学生人才工作掠影

张翌 王强 任红禧

2016年04月19日10: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红兴隆的广袤土地,曾经焕发着青春的气息——

60多年前,数万解放军官兵在这里解甲归田、转业务农;40多年前,数万稚气未脱的知识青年到这里投笔从耕、汗洒沃土。然而,时间流转至10年前,红兴隆管理局下属的各农场却闹起了“青春荒”“人才荒”:以农场的中坚力量——科级干部为例,“60后”所占的比例超过70%,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老化成为限制农场发展的壁垒。

为了破除这一障碍,自2008年初开始,红兴隆管理局党委制定优厚政策,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下属12个农场先后引进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2195名。自此,青年才俊如蛟龙归海,为垦区注入了一股新风气。

新生力量,展现应有作为

“等将来老同志们都退了,农场指望谁?大学生是农场的力量储备,他们就是农场的明天和希望。”在二九一农场党委书记刘化莲看来,大学生是农场的宝贵资源,所以,农场对大学生的培养格外用心,努力实现“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实践证明,大学生们也的确没有让党组织失望。

为了帮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农场实行多岗交流机制,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进行充分历练。但是,如果没尝过“一粒汗珠摔八瓣”的滋味,就很难胜任这份跟农业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大学生们工作的第一站便是到最基层的作业站学习锻炼。

“大学生还干这活啊,这书不白念了吗?”对双鸭山农场蔬菜管理区副主任郭晶来说,这是她听过的“最伤自尊”的一句话。2009年,郭晶从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来到农场后,每天起早贪黑,在大棚里学习水果黄瓜的种植方法。可是当她鼓足勇气到菜店和饭店推销成熟的水果黄瓜时,听到的却是上述这番话。

郭晶也暗暗问自己:“上了这么多年学,难道我的价值就是种大棚吗?”经过几番思想斗争,郭晶下了一个决心:“种地,也要种出个不一样来!”于是,她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先后探索研究出西香瓜嫁接吊蔓、油豆角高低立体栽培和美国红提“646”栽培等多个种植模式,并在农场成功推广。据农场估算,郭晶的技术创新为农场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100万元,她也因此被评为“首届垦区道德模范”。

同样怀疑过自身价值的还有五九七农场的王振华——另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女。2013年6月,王振华从东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起初,她的工作主要是为农户讲解农技知识,但对于枯燥的教程,听者寥寥,反应平平。

一天,王振华见稻田中杂草较多,便与农户攀谈起来。令她意外的是,农户居然不认识这种杂草,更别提如何除草了。回到办公室,她便有了一个想法——把杂草和害虫制成标本。最终,王振华制成稻田常见杂草标本5种、害虫标本50余件。标本室建成后,同事和农户们纷纷前来参观。他们通过标本认识了杂草、害虫,再通过王振华的讲解学会了除草、除虫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八五二农场投资1.2亿元建成的大型奶牛合作社,研究生刘春东攻克饲养、防疫的技术难关,将奶牛淘汰率控制在0.3%,远远低于行业3%的标准。

在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数千名大学生在基层摸爬滚打之后,在各个岗位施拳脚、展作为,既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农场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一提起他们,许多农场职工赞不绝口:“自从来了大学生,农场便有了新气象。”

大胆用人,破除论资排辈

“有为就有位。” 在使用大学生干部时,红兴隆管理局党委树立了明确的用人导向,对人才使用不拘一格,大胆选拔优秀人才到重要岗位,前文提及的几位大学生如今都已走上副科级岗位。

“对大学生群体来说,这样的用人机制无疑是一种鼓励和激励——只要有想法,只要干好活儿,就有你的舞台和未来。”这是双鸭山农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予潇的深切体会。

2008年,张予潇从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后,成为红兴隆管理局引进的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很多人对她的这一选择并不理解。她记得刚到农场时,就连去裁缝店挽裤脚,小铺老板都替她“抱屈”:“大学毕业来农场,不白瞎了?”她母亲的一位老同学劝道:“你们老两口瞅着都挺精明,咋就这么想不开呢,在农场能有个啥前途?”

然而,短短几年,张予潇凭着脚踏实地的努力,很快成长为一名正科级干部,乃至走在了许多老同志的前面。当初那个做她父母“工作”的阿姨,也把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动员到了农场。

张予潇的进步并非个例。她的校友、同批被引进的大学生孔祥涛现任二九一农场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因为取得过多项技术创新及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去年被确定为副处级后备干部予以重点培养。对此,孔祥涛不胜感慨:“这种用人方式,让大家有了目标,看到了希望。”

“习总书记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我们一直在努力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陈旧观念。”红兴隆管理局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李书贞介绍说,只有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人才,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激发大学生干事的激情,从而搅活一池春水。

这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也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双鸭山农场电视局副局长、从大学毕业生成长起来的李凯有着如是认识:“单位要创先争优、干出业绩来,就要用人才、远庸才。只要干得好,就坚决用。”

显然,这种用人意识形成共识之际,就是“你追我赶”良好竞争局面的展开之时。据红兴隆管理局党委组织部统计,自2008年引进大学生以来,先后从大学生中提拔处级干部2人、科级干部337人。放手使用、大胆使用优秀青年,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了舞台。

搭建平台,激发创业活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农场在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力度的同时,也顺应时势,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并为其振翅高飞创造条件。

双鸭山农场是人多地少的老场,所谓“穷则思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不少职工南下创业。如今,当农场再次倡导创业时,最先积极响应的就是大学生群体,农场畜牧科副科长李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8年,李栋从东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2009年,出于专业兴趣,他搞起了乳肉兼用牛养殖。起初,13名大学生入股,总共30多头牛。7年过去,合作社牛存栏数已达300多头。但由于养牛投资大、见效慢,加之种种因素,眼瞅着就要难以为继了。情急之下,李栋向农场党委求援。农场党委经过商议,专门召开全场职工大会,并利用电视、微信等媒介进行宣传,鼓励大家积极入股。短短几天,便有198人入股,资金达到789万元,一举解了燃眉之急。今年,合作社的规模将达到千头牛以上,预期2018年见到效益,届时年利润可达600万元。

当然,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创业未必一定要上规模,而是重在参与和尝试。2014年8月,在二九一农场召开的大学生座谈会上,党委领导问大家的想法,技术员马小菲直言:“想立足本专业干点儿事,搞一个大棚,栽植花卉。”马小菲原以为说完就拉倒了,没想到,农场相关部门第二天便主动找到她,帮她细化了创业方案,并为她免费提供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智能控制温室。去年工作之余,马小菲靠大棚栽植花卉净挣1万多块钱。她不禁感慨:“挣多少钱不重要,能迈出这一步便有了成功的基础。”

对农场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像马小菲这样的“小成功”更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红旗岭农场则是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能力较快的特点,鼓励大学生在互联网创业方面进行探索。“红旗岭万众电商”便是在该农场党委支持下创立的。2015年9月,农场的10名大学生每人出资3万元,创建了该电商平台。然而,凑齐启动资金后,大学生们已是捉襟见肘。关键时刻,农场为他们提供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门市房和两间仓库,供他们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2015年秋天,他们卖出了第一批秋粮,当年便收回30万元的成本。

据红兴隆管理局党委组织部统计,截至2016年3月,全管局投身创业热潮的大学生已达320余名。

“人才聚则事业兴”。正是由于充分意识到了“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性,做到了知人善任、人尽其能,红兴隆的事业才能做得如此红红火火、兴旺隆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