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党建创新引领村转社区“稳转快融”

2016年04月07日15: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村转社区相继出现。为适应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应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成都市以村转社区党组织建设改革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凝聚作用,探索提出“四步建党、五项引领、六策并举”的村转社区党组织建设新模式。

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成都通过村转社区党建探索有效激发了村转社区党组织活力,有力促进了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切实保障了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对于巩固和强化党在村转社区的执政基础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村转社区居民归属感明显提高,融合度显著提升,对党员干部的认同感有力增强,村转社区党组织已成为社区发展的“主心骨”,党员干部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四步建党”:构建村转社区战斗堡垒

农民集中居住后,由分村、分组合居变为多组、多村甚至跨镇混居,原有的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村落党组织设置模式已难以适应基层党建工作的需要。成都根据村转社区四个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党组织,把党的基层组织建成保障稳转快融的战斗堡垒。

立足“有序筹建”组建临时性党组织。针对社区“筹备期”建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政策熟、村情熟、“人头”熟的优势,指导理顺与原村各类权属关系,抓好规划介入、政策宣传、群众工作,组织党员开展政策宣传、民意收集、施工监督等,有力地保障平稳有序过渡,顺利实现拆迁。

立足“平稳过渡”组建功能型党组织。针对“过渡期”居民集中入住、尚未成立建制型社区的实际,适时成立社区功能型党委。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书记,负责社区过渡期管理和服务;委员则由社区党员推选产生。全面摸清组织中党员的基本情况,推荐产生“管委会”“议事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搭建服务平台,为社区自主运行理顺机制、积累资本、培养人才。在党员群众相互熟悉了解后,逐步实现脱钩和退出,筹备党员代表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两委”班子。

立足“自主运行”组建建制型党组织。针对社区“融合期”建制调整完成、党员组织关系逐渐收拢、党员之间基本熟悉的情况,紧扣任务导向、需求导向、政治导向和改革导向选配班子,调整社区规模,重组新建社区党总支,着力抓好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抓好社会组织、社会自组织的培育引导,着力抓好相关制度规范的制定完善,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确定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社区自主运行。

立足“深度融合”组建区域型党组织。针对社区“成熟期”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量入驻的情况,探索组建社区区域党委,吸纳驻区单位、“两新”组织、流动党员代表等以“兼职委员”进入领导班子,充分整合辖区各类党建资源,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功能,促进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五项引领”:确保村转社区合作共治

按照“有利于打破原籍意识、有利于塑造社区形态、有利于推动居民融合”的原则,积极发挥党组织政治、思想、组织、制度和服务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治理格局。

注重政治引领,保证社区治理方向。坚持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带头执行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确保社区治理方向正确、措施有力。

注重思想引领,凝聚社区治理共识。立足短期内居民对社区认同感不强、社区意识相对淡薄等实际,着力发挥社区党组织思想引领作用,大力倡导主动承担、睦邻友好、共建共享、文明和谐等社区理念,广泛凝聚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村庄治理”向“社区治理”转变。

注重组织引领,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在社区建立伊始,注重发挥好党组织政治、组织和资源优势,及时做好社区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等组建,积极培育符合社区需求的社会组织。

注重制度引领,完善社区治理机制。注重在继承和发扬乡村治理优秀传统基础上,结合村转社区工作实际健全社区民主参与、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机制,推动社区自治事务全过程阳光透明运行。

注重服务引领,提升社区治理成效。坚持聚焦居民需求,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作为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和支持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合力抓好社区服务,确保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有效凝聚。

“六策并举”:焕发村转社区生机与活力

党员干部的素质和作用决定着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村转社区党员干部素质是搞好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成都围绕村转社区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顺势而动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关怀帮扶,积极理顺机制、搭建载体,促进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

抓好素质提升,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立足党员干部能力差距,市级层面坚持将村转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全市基层党员干部示范培训范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转社区干部队伍;各试点区积极探索,创新搭建学习教育载体,不断提升村转社区党员干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抓好分类管理,破解党员管理难题。探索推行“四类管理”法,有效破解党员去向掌握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对组织关系尚未转入社区的,实行“双重”管理;对组织关系到社区的,根据小区、楼宇、商圈划分网格,实行“网格”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动态,做到“四清”;对在职党员实行“共同”管理,结合“双报到”活动,变“八小时”管理为“全天候”管理,促进作用发挥。

抓好培养选拔,建强后备干部队伍。根据村转社区阶段性工作需要,坚持从原行政村和社区中培养选拔有能力、敢担当、热心社区服务工作的党员担任“两委”“两会”和集体经济组织干部,充分发挥其人脉、信息等优势,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

抓好示范带动,有效发挥党员作用。深化党员干部“三个带头”,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带头宣传政策,在自己带头拆迁的同时,做好亲朋好友及身边群众的思想工作,不说不负责任的话,不做违反原则的事,起到党员应尽的作用;带头融入社区,在入住农集区后,主动转接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不做“口袋”党员、“隐形”党员、“挂名”党员;带头志愿服务,主动参加党员志愿服务队、“设岗定责”活动,面对面服务群众,一对一解决问题,不挑肥拣瘦、不推避责任。

抓好制度保障,切实维护党员权利。坚持在村转社区全过程中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各项权利,注重在社区筹建中合理采纳党员意见建议,引导党员监督社区筹建工作,确保参与权利“不旁落”;注重在社区过渡中保障好党员公平参与集体资产分配、拆迁过渡补偿、安置房屋选择等权利,确保正当利益“不受损”;注重在社区融合中保障好党员参与民主选举等权利,确保政治权利“不削弱”;注重在社区成熟期保障好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接受教育培训等权利,确保在党员区域流动性逐渐增强情况下基本权利“不流失”。

抓好延伸监管,确保党员流而不散。结合村转社区党员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和流动性增强等实际,逐步延伸党员管理链条,实现党员监管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由居住地向工作地延伸。建立“属地+双轨”模式考评党员,居住地党组织对登记身份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志愿服务、遵守小区公约等进行积分管理,每半年将积分情况函告党员所在党组织,并提出民主评议、评先选优的意见建议,确保党员作用有效发挥。(成都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