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出“山”入“海”谁领潮

文◎记者 邓春富 闫正宇 高维海

2016年03月28日15:29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北京首钢总公司、北汽集团、北京控股、首农集团、京粮集团等一批国企响应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携队伍、资金、技术、产能优势,跳出不足1.7万平方公里的北京市域,跃入21.6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经济圈,异地创业,宏图再展。近日,本刊记者驱车千里,畅行燕赵大地,走访了扎根河北曹妃甸、黄骅、沧州的首钢京唐公司、北汽集团黄骅分公司、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在火热的工作现场与党务工作者、党员、职工倾心交谈,感受了党组织在移师创业、经营生产、融入发展中攻坚克难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昆山积琼玉,广厦构众材”。北京外迁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茁壮成长,不仅打造着一个个新的经济发展高地,而且创造了党建工作融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

从唐曹高速的曹妃甸出口前往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京唐公司),宽阔的公路两侧是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海面。时值惊蛰,这片吹砂造地而成的30平方公里的厂区内,海风凛凛,绿意已动。环顾四周,都是平坦广阔的土地。极目远眺,海天一色,苍苍茫茫。

在这座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的国际一流大型钢铁企业内,不见浓烟滚滚、铁水湍流、钢花飞溅,触目都是干净整齐、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控制室、封闭流水线。透过听到的创一流工作水平、生产高精尖产品的精彩故事,我们感受最大的是:党的建设这一国有企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京唐公司的生产经营和队伍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位于京唐公司指挥中心一楼大厅悬挂的巨幅京津冀区域图前,可以看到图上一个巨大的红色的箭头从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钢总公司凌厉直插位于渤海之滨的曹妃甸海滨。旁边的红色大字异常醒目:220公里。

曾经主抓了7年首钢产品销售工作,如今担任首钢公司总经经理助理、京唐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的顾章飞告诉我们:首钢以往的主打产品是“面条”(盘条、螺纹钢)、“腰带”(窄带钢、型钢),虽然都是国优、出口免检产品,但是面对钢材市场激烈的低端产品竞争,早已疲软乏力、“丑媳妇难见公婆”。现在,京唐公司主打的热轧、冷轧产品已经成为了国内高端精品板材的佼佼者,从饮料罐到巨轮甲板,从家电外壳到汽车机身,从油气管材到电子器件,“美名扬天下”。

一流企业、一流员工、一流产品,背后是述说不尽的党建工作领先潮头的故事。

有了“金箍棒” 如何练就“七十二变”

京唐公司是首钢搬迁调整的重要载体。2006年4月10日,历时13个月的围海造地一期工程全面告捷。2007年3月12日,京唐公司开工建设。2010年6月26日,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投产。往日在首钢老厂区星罗棋布、排列无章的焦化、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工厂,如今科学布局、循序衔接、流程紧凑,成为“世界上大型钢铁企业最佳流程”,被业内专家誉为“钢铁梦工厂”。在这个流程之中,集中采用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效率大型装备:5500立方米高炉、7.63米特大型焦炉……堪称钢铁行业的“神兵利器”。

守着国际一流的技术装备,未必就拥有国际一流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如何才能熟练驾驭现代化装备,打造一流的软实力,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创出一流的效益呢?2011年12月1日,京唐公司党委成立后,马上向13个基层党委、78个基层党支部和3000余名共产党员提出了这个问题。

炼铁作业部党委书记、部长张贺顺是个有着28年厂龄的“老首钢”。来到曹妃甸,面对着两座国内最大、集成国际炼铁行业近70项新技术的5500立方米高炉,他皱起了眉头。“您当时的难处是什么呀?”我们问。“难处可多了,”说起当初,张贺顺思绪万千,“一是没有现成的操作工艺和技术要领,因为国外厂家对我们技术封锁。二是这种特大型高炉的脾气秉性我们还摸不透,需要不断摸索积累经验。”

“有什么好办法吗?”听到这儿,我们也急了。“有。就是领导亲力亲为,带着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团队,一起干。”张贺顺斩钉截铁地回答。

为了摸索氧煤枪喷吹工艺,解决阻碍高炉顺行的氮气污染问题,张贺顺挂帅成立攻关团队。带领党员技术骨干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试验;一台设备一台设备地调整。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张贺顺和领导班子成员吃住在现场,往往是一只手抓着包子,一只手攥着水杯,两眼紧紧地盯着操控屏幕。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他们终于研发成功了氧煤枪喷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张贺顺高炉氧煤枪富氧团队”也通过了北京市国资委组织的2014年度企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专家评审。

“经过这两三年的努力,我们的高炉已经达到了5.8负荷,名列国际前茅。但是,我们不满足。”张贺顺说,“我们一直和北京科技大学的陈树森、张建良、吴铿等教授保持着密切合作。有这些炼铁行业的‘大腕’指导,再有两三年,我们力争要达到6.0负荷。这可是从来没人敢想的水平呀!”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与炼铁厂一路之隔,是国内首家采用脱硫、脱磷、脱硅“全三脱”炼钢先进设备的炼钢作业部。在狭长的中控室中,操作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十几块屏幕上不断变化的画面,操控设备进行生产。门口的一块LED屏上,交替显示着“炼钢部脱磷区2016年1月OTC之星”和“炼钢部炼钢区2016年1月OTC劳动竞赛展板”。

作业部党委副书记苏震霆告诉我们,“全三脱”炼钢只有日本一个钢厂采用且规模不大,具有生产节奏快、成分控制精准、炼钢成本低的优势,是生产高端品种钢的重要技术工艺手段。为了保持领先优势,日本的钢厂对核心工艺一直“严防死守”。“要实现公司党委要求的‘生产首屈一指的钢’的要求,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苏书记说到这里,坦率又郑重,“只有自力更生,探索总结京唐公司自己的核心技术工艺。”

憨厚沉稳的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张新国就是作业部攻关先锋中的一员。

今年52岁的张新国是1982年到首钢的。他经历了从5吨转炉到300吨脱磷转炉所有的设备更新。为了解决脱磷转炉冶炼“半钢”遇到的“泡沫渣”难题,他和老搭档、党支部书记闫占辉、首席高级技师王建斌等党员职工组成了课题攻关小组。那阵子,他们找来了石灰、海砂、烧结矿等各种材料,尝试压住“泡沫渣”。每次压渣结束,还要把渣样一一收集起来,送到实验室分析成分,根据结果重新设计解决思路。经过无数次实验,他们终于开发出一种新型压渣工艺,将脱磷率由40%提高到70%,他们冶炼的“半钢”经过脱碳炉和精炼炉,就成了洁净钢。这项工艺还获得了首钢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以“全三脱”炼钢为核心的京唐“新一代炼钢流程”顺利通过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验收。

在京唐公司,职工们攻课题、搞创新有平台、有激励,涌现了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层出不穷。2012年以来,全公司共创建33个职工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达到了495人,累计申报专利71项,获得专利授权58项,完成攻关课题256项,取得科研成果166项,创最佳操作法26个,培养技术骨干47人,实施见成效8360万元。

“减员”减得稳 “强兵”强得真

京唐公司前行之时,正值国内钢材市场销量价格双双急剧下滑、国内钢铁业进入从未见过的“冰川季”。本来京唐公司已是精干高效、国内领先,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5大任务后,京唐公司党委意识到,未来几年,公司必将进入“战火硝烟的生死之战”。在这场保生存求发展的大战中,京唐公司必须比别人坚持得好、坚持得长久。

在2015年11月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首钢京唐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公司党委提出了实现降本增效31.25亿元、提高劳动生产率20%两大核心目标。

冷轧作业部是公司压缩管理层级、取消分厂建制改革的试点。作业部党委书记孙建民说,如果说过去事业部是“团、营、连”建制,现在就要取消“营”,改成“团、连”建制。5个分厂厂长将齐刷刷被降级为“首席作业长”。“改革难在哪儿?”我们问。“难就难在降级别的同时还要降待遇、还要压担子。”孙建民感慨地说,“一个首席作业长要管理四五百号人,以前几个人做的管理工作,现在实行指标、责任、考核三位一体管理,都要他一个人做了”。

“改革的‘痛点’可不少呀。”我们理解其中的难度。“难度那是相当的大,而且还要保证生产安全平稳进行。怎么办呢?”孙建民反问我们。

“还是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把一座‘冰山’化成一层‘窗户纸’。”孙建民自己回答。从去年12月1日开始,他和领导班子通过吹风、谈心,使分厂厂长们平稳度过了抵触期、彷徨期。现在虽然“窗户纸”还没捅破,但大家已经在心理和工作上具备了承受能力。 “如果没有党组织的领导,难以想象工作能这么顺利地完成”,孙建民由衷地说。

在全公司同步开展的还有用工模式改革,要点是取消劳务工,由正式职工将劳务工的工作量承担起来。进入热轧作业部6年就荣膺“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共产党员荣彦明在这次改革中,不仅工作量增加了,而且还新拜了他的同学、粗轧操作工范建坤为师。

29岁的荣彦明个子不高,身材瘦削,貌不惊人,是京唐公司2008年从河北等地招收的4000多名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在热轧2250分厂精轧操作工岗位上,他自学了33本技术书籍,记下了十几本工作心得,创出了轧制高端精品板材、降低热轧加工成本两个国内领先的“绝活”。现在,每当完成岗位操作任务,他就要迅速离开高立在架子上的主控室,忙不迭地从事收废料、吊废钢、取样品这些以往外协工的工作。

“你是精轧工,为什么要拜上道工序的操作工为师呢?”我们不解地问。“就是为了多掌握一门技能,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顶上去。”荣彦明回答时略显拘谨。“重新学艺的难度大吗?”我们问。“从零开始吧,”荣彦明腼腆地说,“精轧工序要准确操作20多个关键控制点,粗轧工序的关键点有哪些我还不清楚,力争尽快掌握。”

“岛上人”建起“新家园”

从唐曹高速的曹妃甸出口前往京唐公司一路上,见不到繁华街市、商铺林立、行人如织,只是一辆辆重载货车隆隆驶过。至今,京唐公司周边仍未形成完备的城市生活服务圈。职工们自嘲说,我们是“岛上人”。

京唐公司现有职工8500多人,其中有从河北等地高校招收的毕业生4000多人。“一老一小,难题不少。”身材高大的京唐公司组织部长兼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志民脸色凝重地告诉我们。“第一批来到京唐公司的原首钢职工,现在大多五十出头了,当初的壮小伙开始‘闹病’了;招收的大中专学生,都该谈婚论嫁了。职工的这些生活实际问题不关心、不解决,必然影响生产运行。”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要让职工有海一样的胸怀,就要对职工有家一样的关爱。

一次,一名工人出了工伤,右小臂被轧断,马上被送到了当地最好的医院救治。接诊的医生看罢,一句话:“截肢吧。”职工电话请示公司书记顾章飞。一直关注着救治进展的顾章飞当即决定:“不能截肢!马上送积水潭医院!”随后,他立刻给护送的带班领导打电话,再三叮嘱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经过积水谭医院的紧急救治,工人的小臂保住了。

京唐公司有一百多辆大客车,每日往返曹妃甸和北京市区,运送倒班职工。原先实行“小班制”,职工要上12天班才可以回北京休息4天。实行不久,职工们就纷纷埋怨说:既不方便照顾家,也不方便青年员工找对象。2011年公司党委成立后,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在来年职代会上提出的第一个提议就是实行每天延长2个小时工作时间、上5天班回北京休息3天的“大班制”。这个提议获得了满票通过。由于涉及了延长每天工作时间,所以公司每年的职代会还要表决通过这个制度。

这几年,公司开展了“四大工程”,赢得了职工的叫好称赞。“家园”工程解决了职工住宅难题,3000多员工落户公司自建的渤海家园小区,引进的高水平幼儿园解了职工子女入托的后顾之忧;“心田”工程为职工两节送温暖、夏日送清凉、组织职工家属进厂参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鹊桥”工程把青年员工结交异性朋友的网络、区域扩大到邻近区县,让周围区县的小伙子一下子进入了“紧张状态”;“菜园”工程划出了40亩荒地,分配给各个基层单位做“自留地”,萝卜白菜、玉米瓜果,各遂所愿、各种所爱,圆了一大批干部职工的绿色环保田园梦。

“四大工程”传递着党组织的关怀,家的温暖在职工心中油然而生。目前,京唐公司二期工程项目已经开始建设,将于2018年底建成投产。届时,京唐公司产能将达到铁水1789万吨/年、钢坯1910万吨/年、钢材1813万吨/年,年生产能力单体钢铁厂国内最大,世界第二,产品结构更合理,品种更齐全,市场竞争力更强。

京唐公司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党建工作各种平台载体,两手抓、两手硬,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经营生产和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中,为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供了正能量,促进了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在2014年5月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后,全年实现历史性突破,盈利1.23亿元。2015年在钢铁市场“冰冻”期中,保持了盈亏持平。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杂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秦华、赵娟)
相关专题
· 国企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