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莉
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可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而且,正因为真正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才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完成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然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这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应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宏观走向微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来。
牢记党的根本宗旨
所谓“根本宗旨”,是指贯穿于特定的组织或者事物整体以及全过程的根本目的或根本意图。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执政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来源,规定着党的基本路线、大政方针、阶段性任务、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的重要标志,是党的理论根基和现实遵循。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的人民工具本质决定了党的根本宗旨只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主体,但由于人民群众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所限,在具体的历史任务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人民群众需要政党这样的工具来发挥执掌政权、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的功能,帮助他们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最终完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期,天生就是为了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以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邓小平在1956年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这深刻阐释了共产党的本质就是人民的工具,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主体是全体党员,客体是人民群众,全体党员通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切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变为实际行动。
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首先必须强化宗旨意识。纵观党的历史,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也很难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党的力量由人民赋予,党的历史由人民书写,党的地位由人民支持,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些都决定了广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讲党性,都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在转型期的今天,利益的多元化和价值的普遍多元化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忘记了其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路线,如“不问苍生问鬼神”,不坚持唯物主义,而把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封建迷信、求神拜佛之上;高高在上,服务意识差,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割裂开来,利己主义倾向严重;物质享受至上,生活奢侈腐败,磨洋工、混日子、走形式,不思进取、消极散漫、不敢承担、不负责任等。这些都是宗旨意识淡化的现实表现。因此,有必要使广大党员重温党章中关于党的根本宗旨的规定。要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个人没有了理想信念,也就缺少了思想和行动的主心骨。要加强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历史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丰富党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让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认同党的价值理念、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以刚性制度画出“红线”、标明“雷区”,使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有敬畏、言行有规矩。
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如何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总的来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努力方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也在持续变化,这一方向在现阶段的体现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人民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不言而喻,我们党尊重并保护每一名党员的合法权益。但党员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的干部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甘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市场经济带来利益格局变化的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要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大格局中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应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政工作应切实从大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杜绝小团体主义和利益部门化倾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只想自己先富,忘记了群众,甚至与民争利、见利忘义,就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丢掉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丧失了做一名党员的起码条件。
切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变为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在今天,就是要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下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竭动力。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来,以实际行动支持党和国家的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真真切切的实惠。因此,践行党的宗旨,就是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习近平总书记“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党员干部应当切实转变作风,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坚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落到实处。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群众打成一片,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要关注现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还要做到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各领域的党员都要努力精通业务知识,争取成为本职工作的骨干和行家里手,善于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灵活掌握各种工作方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具体的利益诉求。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