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加强基层党建 助推移民村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村党建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党建研究会

2016年02月29日09: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5年4月,全区移民搬迁66286户285178人,占移民搬迁任务的79%,已完成搬迁任务的139个移民点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100%。生态移民村党组织的普遍建立,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移民群众的能力,拉近了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为移民村发展致富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建组织、建阵地,移民新村党建基础逐步夯实。

创新组织设置。在移民任务已经完成的移民村及时成立党组织,对正在建设的移民村,设立临时党组织,通过选派、挂任、代管等多种方式确定移民村党组织负责人,充实“两委”班子。同时,根据发展需求,合理设置各类功能党小组,引领移民村发展。中卫市在移民村探索采取“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产业党小组”等形式,使党组织成为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纽带和培植农村优势产业的战斗堡垒。

加强阵地建设。各地区将移民村活动阵地建设作为移民村党建的基础工程,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红寺堡区按照村“两委”办公场所+农村党员群众创业就业中心、综治维稳室、便民服务室、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计生服务室、村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1+9”的标准,在弘德等移民村建设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和综合性活动广场。

(二)配班子、抓党员,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选好配强两委班子。在生态移民村采用“公推直选”的方式,按照先成立党组织、后进行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次序进行,由迁入区乡镇负责,迁出区乡镇协调配合,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等方式推荐产生移民村“两委”班子。同心县从县直部门、乡镇和事业单位先后选派科级干部到移民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用“强人”去抓难事,让“能人”有舞台。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提升队伍建设水平融入移民工作全过程,努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固原市开展 “党员带头动员移民、带头接纳移民、带头搬迁入住、带头发展致富、带头维护稳定”的“五带头”活动,在移民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稳思想、促发展,推动移民新村加快发展。

抓宣传,千方百计稳定人心。针对迁出区群众故土难离、搬迁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通过在农村信息网开设专题、组织乡村干部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重大意义。同心县策划制作了《白海玉一家》等生态移民专题节目,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广大移民群众,形成了村干部带领党员搬、党员带着群众搬、党群互联整体搬的良好局面。

抓帮扶,积极解决困难问题。党员干部在移民村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宗教派别等方面全面掌握移民的背景和现状,解决移民群众取暖、入学、就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让移民群众感到遇事有人办、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管。原州区将能够直接推动移民发展的职能单位党组织与移民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永宁县先后从县直各部门组织586名党员干部与闽宁镇5514户移民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了移民工作“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好局面。

抓产业,围绕发展增加收入。各移民地区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本村发展规划,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产业等多条途径,加快移民群众致富步伐。彭阳县采取“支部+协会+产业”的方式,建成移民新村优质经济林示范基地、养殖示范园,确保每户移民有一个设施林果拱棚或养殖暖棚,有一项增收致富门路;石嘴山市坚持生态移民与劳务移民统筹安排,搬迁安置与发展产业相兼顾,仅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每年输出劳动力达4000余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移民增收的路子不宽。移民村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发展经济的思路还不够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办法还不够多,村级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较弱,目前全区移民村80%以上都是“空壳村”。由于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等多方面原因,加之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大山深处,大多数移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都比较低,又缺少相应的技能培训,外出务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能力较弱,移民增收的路径窄。从目前来看,“搬得出”已不成问题,“稳得住”特别是“能致富”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领导班子不够坚强有力。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党员大都外出务工或创业,经济收入远远高于村干部,导致不愿当村干部;留在移民村里的党员基本上都是年纪偏大、文化偏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经营能力、外出打工无门路的党员,有的村选拔干部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因此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差较远,部分村级党组织工作方法老一套,成效不显著;村干部待遇较低,工作压力大,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移民村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足,无钱办事问题突出,这些都使得一部分优秀党员对“村官”望而却步。

党员教育管理亟待加强。移民地区的群众来自各个地方,村情、民情、宗族情况较为复杂,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近亲党员或家族党员,导致发展党员程序不够规范,标准降低;移民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较弱,老龄化现象严重、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不高、致富能力不强,存在“想示范没本事、想奉献无能力”的现象,适应移民村产业发展、致富增收的“能人”党员较少。移民流动党员出现了关系脱节以及流出流入地“两不管”现象,调查显示,移民村60岁以上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6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到党员数15%,50岁以下党员中长期不在村上的占到86%,而流动党员中40岁以下的占到流动党员总数的91%。有村支书感慨地说:“我都快成光杆司令了,没有党员的党支部书记不好当呐!”

社会事务管理难度大。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深入推进,由各种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矛盾不断涌现。涉及土地流转、农村环境整治、治安调解、计划生育、劳务输出、低保救助等多种问题,移民村党组织驾驭移民村整体工作的能力有所欠缺,导致生态移民村社会事务管理面临的难度在逐步加大。从调研情况看,新建的移民村大都在三四千人至五六千人的规模,在搬迁过程中,政府、家庭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移民是带着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举家而迁的,搬下来后,几千人一个村庄,移民又来自不同村、不同乡甚至不同县区,相互之间有个融合的过程,如何加强对这些移民新村的管理,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移民搞好服务工作,对各级管理部门来说是一个难题。

三、对策建议

配强班子,着力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一要对成建制划转的行政村,由原村干部“直管”;对由不同县(区)、不同行政村迁出移民组建的新村,由迁入县(区)机关事业单位或移民新村所在乡镇下派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过渡性“代管”,同时吸纳移民中优秀村干部充实“两委”班子,分片进行“协管”。二要在移民居住稳定后,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选好配强班子。坚持从致富能人中把政治素质好、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选进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对一时难以选出支部书记的村,可从市、县直部门或乡镇选派;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移民村和贫困村中不称职的村干部及时调整。三要适当提高村干部待遇,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建立移民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补贴制度,让村干部安下心来谋事创业。同时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专项经费补助,提高村干部工资水平。

抓好队伍,从严教育管理党员。一要提高党员质量,严格落实党员发展制度,积极引导移民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双带”标兵、把党员“双带”标兵培养成村干部,着力建设一支懂经营、能致富、带头发展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二要加强党员教育培训,通过建立村级党建信息网,开通党课教育平台、党建手机报等形式,结合移民新村实际,以县委党校为龙头,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和远程教育站点,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教育网络和运行机制,使农村党员成为致富的“能人”和推进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三要从严管理党员,积极开展移民新村在职党员服务承诺和“评星定格”活动,亮明党员身份,接受村民监督。同时,全面推行流动党员“一方隶属,双重管理”模式,从而保证移民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纳入到党组织管理之中。

完善机制,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一要把“民主议政日”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党员“评星定格”制度、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生态移民村党组织负责人联系宗教界人士制度等六项制度落实到位,做到民主公开、制度健全,让移民群众充分享有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和选举权。二要畅通移民诉求表达渠道,建立移民矛盾纠纷化解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及时化解移民中各类矛盾纠纷。密切关注移民群众中的困难群体,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制定村规民约,提高移民群众遵纪守法和自律意识。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公安警务进移民村、群防群治进移民村、法律服务进移民村、社会保障进移民村、文化体育进移民村、卫生保健进移民村的“六进移民村”服务体系,建立生态移民村党组织书记联系宗教活动场所,依法加强生态移民村宗教事务管理,提倡不同教派合坊建寺。

聚智合力,全力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一要理清发展思路。要引导各移民村从本地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实行一村一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移民村筹建之初就要提前谋划,科学合理确定村上发展路子。二要开展结对帮扶。积极探索村与村结对、村与企联建的有效形式,通过强村帮弱村、富村连贫村、企业(单位)结新村等方式,探索创新企业和非移民村与移民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途径。注重精准扶贫,组建产业发展专家服务团、创业导师团、农技指导团、信息发布团,通过现场指导、电话联系、网络答疑等方式对移民村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努力为移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致富门路。三要壮大集体经济。采取“产业+金融+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消除“困难村”“空壳村”。引导各县(区)依托县直部门或乡镇引进龙头企业,加快生态移民区的土地流转,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草畜、苗木、马铃薯、林果等特色优势农业,以点带面,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发展村集体经济,扭转村集体经济“空壳”现状。同时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并按国家税收政策减征、免征税费。金融部门加大移民村信贷扶持力度,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移民村延伸布局经营网点。

(执笔人:杨 靖、雷利军)

 

宁夏《共产党人》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