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先锋足印

宁允展:毫厘之间见“匠心”

记者 潘俊强

2016年02月16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宁允展在工作中一丝不苟。
  资料图片

“工匠嘛,就要凭实力干活,想办法把活干好。”这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动车组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常挂嘴边的话。

宁允展是国内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精度小到0.0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创造了10年无次品纪录,他和团队研磨的产品,装上了800多列高速动车组,奔驰10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5万多圈。

“定位臂”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很陌生。宁允展说,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而“定位臂”作为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人的“脚踝”。

磨这玩意儿有这么难?高速动车组运行时速在200公里以上时,“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按要求,必须确保定位臂和轮子对节点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定位臂”的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手工研磨是保证接触面间隙精准的唯一可行方法。

可困难就在于,经机器粗加工后,“定位臂”上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磨少了,精度不达标,磨多了,动辄十几万元的构架就会报废。磨多磨少都是个难题,“定位臂”成了困扰转向架制造的难题。

宁允展主动请缨,挑战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是党员,就该带头去攻克难题。”宁允展说。接下了任务,他就跟着了魔似的,一个星期没咋睡觉休息。也就是这一个星期,他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用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被同事们称为“鼻祖”。

能取得这么快的突破,与宁允展的基本功扎实不无关系。“工匠嘛,手上要有‘绝活’,不练怎么行?”宁允展说。除了在公司勤学苦练,他还有一处公开的秘密基地——他在家里专设“小车间”,3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里,家用机床、电焊机、打磨机……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这些玩意儿都是他在网上还有五金市场上自费买的,就是为了练手艺。

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且修复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是行业内公认的难题。宁允展琢磨着,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结合,看看能否发生“化学反应”——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能够有效还原加工部位,这就是他独立发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此后,宁允展又发明了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有了绝活,他也不藏着掖着,宁允展将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同事。如今,他的徒弟都是冲在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其中1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5人成为高级工,2人成为中级工。

有时候,同事、妻子觉得他工作起来有些偏执,有些疯狂,但就是这样的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成就了他在高铁研磨技术方面“一把手”的地位,才能保证疾驰的高铁列车的安全。

(责编:高巍、赵娟)
相关专题
· 党建周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