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向周恩来学演讲

杨诗

2016年01月22日13: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马寅初有学问,也很擅长演讲,可是他由衷地佩服周恩来的演讲风度和演讲艺术。他说,“周总理自我批评的精神,坦率说出自己的社会关系,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用这样的办法来领导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在我看来是最有效的”。

著名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曾回忆:“对我个人来说,1941年春天在重庆发生的一件重大的事,就是周恩来发表演讲。”那次,周恩来的演讲主题是“国际局势和中国抗战”,地点在重庆巴蜀小学操场。韩素音不仅领略了周恩来的风采,还与在场的数千名听众一样,为他“解说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楚”而折服。

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发表了许多精彩的演讲,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给人以深深的教益。周恩来的演讲艺术,值得领导干部认真领悟与学习。

通俗、真诚,给人鼓舞和力量

演讲是在公众场所,就某个问题,向人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字义上理解,“讲”指语言,“演”指技巧。也就是说,语言是演讲的主要手段,技巧只是辅助手段。成功的演讲离不开技巧,但更离不开语言这个根本。

那么,演讲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周恩来精于演讲,深谙演讲之要义。他说:“口头宣讲要力求普遍、通俗和扼要。”普遍,就是要让大多数听众所接受;通俗,就是要用群众语言;扼要,就是要抓住重点。周恩来的演讲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9日,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来到灾区。10日,他在隆尧县慰问灾区人民大会上发表了《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演讲。

首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向群众表示慰问。然后,他说:“这次地震来得很突然。你们这个地方从邢家湾到耿庄桥是地震的中心。20年前,在抗日战争中,你们也受了损失,那是和民族敌人作斗争。这次是和地底下的‘敌人’作斗争。每个村庄,每个家庭都有很大损失。” 周恩来将当年的抗日战争与当前的抗震救灾联系起来,使群众很快从悲痛中振奋起来。

周恩来接着强调:“你们这个地方是洼地,过去改造得不错,现在要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他说,“重建家园光靠你们的力量还不够。你们县西部有好多没有受灾的庄子,巨鹿、宁晋、任县都有些没有受灾的庄子,可以来帮助你们。互相支援,过去打日本就是这样。重建庄子要建得分散一点,房子要矮一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要带头抗震救灾。你们组织起来,办法一定会有的。国家当然要支援你们。你们这个地方有30个公社、34万人受灾,现在已开进解放军两万多人,地方上的工作队和医疗队1万多人,共3万多人,十个人就有一个人帮助。真是一个有困难,大家来相帮,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来到灾区后,周恩来及时了解了受灾和救灾情况,因而提出了重建家园的具体措施,给灾区干部群众送来了温暖和关怀。

周恩来鼓励大家:“你们不是学过《愚公移山》吗?愚公能够移山,我们对现在的困难也一定能够战胜。”最后,他带领干部群众一起高呼:“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周恩来的演讲结束了,但是激昂的口号却久久回响。

周恩来是站在旧木箱上发表演讲的,没有讲稿,没有官话、套话和空话,语言通俗易懂、实实在在,充满了关怀、鼓励和希望。看到总理亲临灾区,聆听他真诚感人的讲话,灾区干部群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增添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力量。

通俗的语言、真诚的情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周恩来的演讲,总是能够达到如此神奇的效果。

亲切、自然,如春雨滋润人心

领导干部演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宣传和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让人听得懂、听得进、听得入耳入脑,领导干部必须放下身段、亲切自然、用心交流,而决不能居高临下、板着面孔、一派说教。

周恩来身居高位,却从不摆架子,不好为人师。演讲时,无论是对干部、知识分子还是对工人、农民、战士,周恩来都一视同仁,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有位民主人士形象地说,聆听周总理作报告,犹如和煦的春天,开启了人们的心扉;恰如微微细雨,滋润了人们的心田。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应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之邀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演讲,听讲对象扩大为京津地区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代表。

周恩来作了开场白后,这样进入了主题:“讲到改造问题,我想还是先从自己讲起。我中学毕业后,名义上进了大学一年级,但是正赶上五四运动,没有好好读书。我也到过日本、法国、德国,所谓留过学,但是从来没有进过这些国家的大学之门。所以,我是一个中等知识分子。今天在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大学同学面前讲话,还有一点恐慌呢。”当天,有些教师不知道周总理要讲什么,怀着不安的心情而来。听了周恩来敞开心扉的话,他们立刻消除了紧张情绪。

周恩来接着说:“拿我个人来说,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已经30多年了,也是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改造。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现在担任了政府的领导,还要学习和改造吗?是的,我还要学习和改造。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30年来,我尽管参加了革命,也在某些时候和某些部门做了一些负责的工作,但也犯过很多错误,栽过筋斗,碰过钉子。” 周恩来联系自己来阐发学习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比那种空泛地讲道理的讲话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演讲中,周恩来多次现身说法,从自己的家庭、身世,讲到自己也和大家一样受过旧教育,后来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思想觉悟参加了革命;在党的领导下革命胜利了,又如何抵制各种旧传统势力的袭击,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和革命的关系。他进而指出,知识分子要过好民族关、阶级关、家庭关。周恩来共讲了5个多小时。最后,他亲切地鼓励大家要从爱国的立场发展到人民的立场,发展到共产主义的立场,这才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应有的归宿。

周恩来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演讲,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与会者。马寅初有学问,也很擅长演讲,可是他由衷地佩服周恩来的演讲风度和演讲艺术。他说,“周总理自我批评的精神,坦率说出自己的社会关系,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用这样的办法来领导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在我看来是最有效的”。

专业、精辟,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有时候,领导干部会对某个领域如文艺界的同志发表演讲。“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这种场合演讲,除了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演讲能力外,还应熟悉和了解文艺工作(或其他专业知识)。如此,才能说出专业话、内行话,讲得有见解、有深度,实现有效沟通、引起共鸣。

周恩来是最懂文艺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演过戏剧、写过诗歌,参加革命后仍喜爱文艺,时常指挥演唱革命歌曲,还亲自策划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周恩来始终关心文艺事业,经常出席文艺工作会议,和文艺界同志一起讨论问题,发表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演讲。

1956年4月,浙江省昆苏剧团进京演出昆曲《十五贯》。19日,周恩来看完《十五贯》演出后对剧团同志发表讲话。讲话也是一种演讲。他开篇就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对人对事,并从政治和艺术两个方面,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周恩来阐述了《十五贯》的现实意义: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提倡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他还对戏剧应演现代戏还是历史戏等发表了意见。本是即兴讲话,周恩来却高屋建瓴,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5月17日,周恩来又在关于《十五贯》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这次是有备而来,系统地发表了五点意见:第一,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第二,《十五贯》是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了历史主义的要求。第三,《十五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第四,《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第五,《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

五个问题,多个视角,既专业,又深刻。周恩来从政治高度和艺术角度,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详细论述,而且语言生动形象。他以昆曲《十五贯》为主,也涉及其他剧种,包含丰富内容,分析透彻,意见中肯,有赞扬,有批评,还有期望。例如,谈到粤剧的革新成绩,周恩来高兴地说,“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谈到话剧,他直率地指出,最近演的一个“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还不够高”。

周恩来熟悉戏剧创作、表演的规律与特点,又有超人的政治智慧和鉴赏能力,因而其演讲思想深邃,立论高远,给人以正确的指导和深刻的教益。对此,当年文艺界的很多同志都有深切感受。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