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系列党课

“三严三实”是天天要面对的要求

2015年12月21日14: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本课提示:“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应该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

在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对于这些要求,我们应联系实际从思想上深刻理解,在行动上认真落实,以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

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先烈李大钊在敌人绞刑架下这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宣示,表明在共产党员心目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胜过生命。今天的世界上,马克思仍被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仍被认为是改变人类命运的最伟大的理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获得辉煌胜利的历史证明,沿着马克思主义开辟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真理,但不能穷尽它,而沿着其他道路前进,我们除了谬误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坚定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精神动力。但是,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表态,不是漂亮的口号。信仰贵真诚,理论重应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同脚踏实地完成一项项、一件件具体任务结合在一起的。今天,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客观标准,就是看他能否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只有把坚定理想信念与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相结合,才能从信念中汲取不竭的动力,把理想变成美好的现实。

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160多年前,《共产党宣言》就明确宣告,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我们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了自己印有铁锤镰刀的旗帜上。战争年代,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把一腔忠诚化作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和牺牲,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正如《西柏坡组歌·天下乡亲》所唱:“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去战场!”党和人民,就是这样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心连在了一起,力量凝结在了一起,从而创造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人间奇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许多新要求、新考验。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打牢立根固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犹如中医讲究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样,党员干部就能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心赤胆,带领群众同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滴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

不经意间的细节小事,更能反映出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下。种种细微“小事”背后,实际上都存在着克己奉公还是损公肥私的大问题。谋取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分公心;占别人一次便宜,就会留下一个污点。因此,传统美德提醒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宋代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诗人誉之为“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清朝的张伯行,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清官第一”。为了抵制当时官场上以送礼之名、行贿赂之实的歪风,他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古人严以律己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予以继承和发扬。敬爱的周总理一次到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他乘车由中南海西花厅先去北京饭店理发。理完发后,他提醒司机说:“从西花厅到饭店算私事,从这里到人民大会堂才是公事,你不要搞错了。私人用车都记账入册,月底从工资中一并扣除车费,绝不能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一次得知他的小儿子看戏没买票,他不仅把家人叫来训了一顿,立即命令孩子如数把票钱送给戏院,还举一反三,在第二天就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明确规定“谁看戏谁拿钱,谁吃喝谁拿粮”,“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款或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条条规定都具体明确,要旨就是任何干部、任何场合都不能自视特殊享有特权。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事物、坏事物,都有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就思想道德的修为而言,在细节小事上放松要求,必定会使小问题、小毛病越发展越严重,最终引起蜕化变质、不可救药。生活中众多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一再表明,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就必定带来“蚁穴溃堤”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践行“三严三实”,必须牢记“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

毛泽东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打扫和洗涤的办法,就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丢弃批评武器,就会使不严不实的“灰尘”越积越厚,致使一些人“面目全非”。有位高官身陷囹圄后恍然大悟:“假如当初自己身边少一些抬轿子的,少一些吹鼓手,多一些批评声、敲打声,或许自己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一步了。”这种晚到的懊悔,对后来者应起到鉴戒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强调批评要“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落实这个要求,我们应该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1961年,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赴河北省邯郸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与一个叫张二廷的农民拉起家常。张二廷见总理平易近人,就直言不讳地说了心里话:“这两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如果再这样搞下去,连你也会没有吃的。”张二廷的话真实地反映了特殊时期广大农民的艰难生活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并且直来直去,毫不拐弯,给周总理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周总理一直记住这位普通农民的话,后来一再对别人说:“这句话对我教育很大,我很受触动。这是我在调查中所听到的最尖锐的一句话。”后来,根据全党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的实际情况,党中央迅速做出了政策调整,带领全国人民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今天,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中,对存在不严不实问题的干部提出尖锐批评,帮助他们修枝剪叶,也许会使他们脸红、心跳、头冒汗,甚至感到难堪。但是,“严是爱,宽是害”,从对干部的长远着想、一生负责来看,这样的批评使他们难受一时,却会受益一生;他们可能记恨一时,却必定感激一生。所以,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三严三实”提出的要求:“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

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靠自身努力,也要靠党和人民监督。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要总结经验,健全体制机制,使各种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领导干部不同于普通群众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手中握有大小不等的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定滋生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这条规律不以任何人的善良愿望为转移。因此,掌权的人“全凭自觉性”行不通,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才能保证“有权不可任性”。来自群众的无所不在的监督最具威慑力,也最具“杀伤力”。近几年,正是靠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网络曝光,小至一块高档手表、一双高档皮鞋,大至多套房产、上亿资产,一个个腐败分子都被“顺藤摸瓜”,查了个“原形毕露”,最终落入法网。

随着监督体制机制越来越健全、完善,有的干部觉得处在“全天候”探照灯的照射之下,过去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现在变得“动辄得咎”,于是很不自在,心中不免产生“官不好当”的怨气。这种“闹情绪”的人,实在是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今天各级干部手中的权力,既不是像封建皇权那样世袭的,也不是个人奋斗挣来的,更不该是花钱买来的,而完全是由人民群众赋予的。党员干部只有弄清权力的来源,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人民的公仆,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筑牢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使用权力,使用得对不对,使用得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

“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是根除腐败的三种利器、三个法宝。有了“不想腐”的自觉,“不敢腐”的畏惧,再加上“不能腐”的约束,才能标本兼治,根除腐败,这实际上是对干部最大的关爱、最有效的保护。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因受贿3558万余元,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在悔过书中供认:“处在我们这个岗位上的领导干部,长期以来处于只监督别人、而自己却缺乏被监督的状态,全凭自觉性,一旦放松要求、自控能力下降,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不得了。”刘铁男坦言,每年他也作年终总结,也开民主生活会,也有廉洁自律报告,但基本上就是个形式,走个过场,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达到真正的监督效果。这个反面典型告诉我们,践行“三严三实”,领导干部只有改变害怕监督、躲避监督的消极心理,增强主动地、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才能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干部、好公仆。

《党支部书记》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