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思雄 孙 振
2015年12月08日1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敞开大门是形式,更要打开干部和群众沟通的“心门”
□戴党徽上岗非作秀,亮明身份就要时刻接受群众监督
□干部驻乡不能只是人在这儿,还须做到访民情解民忧
□每天写日志是一种督促,不能无事可做,还得把事做好
开大门,更要开“心门”
傍晚时分,沿市区鳌峰大道漫步,敞开的安徽宣城市委市政府大院让人驻足,旁若无人的走进去,却见绿荫深处,有小孩儿在玩轮滑,有大妈在跳广场舞,也有大爷在打太极拳……
“多少年了,每晚来这儿练拳已经成为习惯。”据市民张大爷介绍,老老少少的宣城市民,在这个花草如茵的大院里,赏过四季风景,踏过林荫小道,度过假日时光。
市委大院建于1982年,当时的宣城地区专员定下“规矩”,要求市委大院向市民开放,结果30多年过去,这个规矩一直没变。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冯大斌介绍,为方便市民锻炼活动,大院这两年又进行了不少“改造”:“改善办公楼一楼的公厕设施,增加了‘车辆慢行’的警示牌,关闭了车流量大的小西门,只留小门方便群众进出,免费为市民提供供电服务……”
开了大门,是否会妨碍到机关办公?
“无非是管理、保卫人员增加巡逻,多跑跑,有啥可能情况多问问,大院里绿树成荫,还有好多松鼠,这么好的环境因为妨碍工作就不让群众来,说不过去。”冯大斌说,“虽无明文规定,但时间一长,群众和机关之间也达成了默契,上班时间只有零星几个人会来活动,傍晚才是锻炼的高峰。”
而在宣城市委书记姚玉舟看来,开放大门有形式,但更要有内容,“敞开大门是种形式,更主要的是打开干部和群众沟通的‘心门’,后面有许多延伸,比如领导干部开展公开接访,及时回复群众来信、网上留言等,这些制度我们必须坚持做好。”
大门不设防,是否会有上访群众不期而至?
宣城市长韩军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一次政府协议就是在接访室签订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大门关掉,封堵、推诿没有用,敞开大门就要做到实质上的开放,倾听诉求,解决矛盾。”
戴党徽,主动求监督
去年7月5日,杨柳镇柿木村,暴雨,24小时降水达196毫米。
“快看,这边有党员。”宣州区杨柳镇党委副书记吴守友一到现场,就被群众围了上来。“当时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有两个养鸭户站在鸭棚棚顶待援,四周已被洪水淹没,我赶紧和几个消防官兵带着冲锋舟等救援设备赶过去。”吴守友回忆,“还好,去得及时。”让群众一眼认出的,是他胸前佩戴的党徽。
近年来,宣城推行党员干部上岗戴党徽制度,党徽如今已成为当地干部着装的一部分。
“戴上党徽,群众需要帮助时看见你,心里就有了底。同时,你也向群众作出了‘有事找党员’的承诺。”在宣城市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姜先进心里,戴党徽还意味着“求监督、求约束”。
“戴党徽上岗虽是形式上的改变,但绝非作秀,它是向群众亮明身份,大街上群众一眼就能认出你是党员、是干部,你的行为就要受到约束,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姜先进说。
“以前没啥感觉,现在戴着党徽,办砸了事,群众不会说你个人,但可能会认为党员、干部队伍有问题,这个压力就很大。”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胡继说。记者注意到,服务中心每排办事窗口,都能看到不少佩戴党徽的工作人员。
“政务服务中心类似‘政务超市’,涉及市区90%的行政审批等事项都在此集中办理,是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窗口,一言一行非常重要。”宣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江龙球介绍。
“如今,中心负责的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为3.2个工作日,群众服务满意率评价保持在98.7%。”江龙球说,“党员干部佩戴党徽,是一个再微观不过的小举措,但它提升了每个人的党员意识,让服务更贴心。”
驻乡村,还得办实事
乡镇干部,是离群众最近的“官儿”,如何让乡镇干部不走读、坐得住,宣州区杨柳镇交出了它的“课程表”。
每天必须至少有1名班子成员、1名副科级干部和两名一般干部住乡值班,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实行24小时值班,主汛期等特殊时期每日必须有至少1名镇主要领导值班。副镇长张江龙介绍,“干部驻乡不能只是人在这儿,还必须做到访民情、解民忧。”
华山村老村支部书记李贵宝,就在干部驻乡中,得到了实惠。
“李贵宝现在从事粮食加工收储,想扩大规模建粮食烘干设备厂房,但批地建厂房的申请迟迟没有答复。”吴守友介绍,“了解情况后,我们反馈到区国土局,后来区国土局同意批地,但提出‘要符合规划、不能占用基本农田、不能建商品房等开发项目以及必须先批后建’的要求。”
“李贵宝听说后非常高兴,现在,他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每年粮食加工收储的收入能有十几万元。”吴守友说。
在实际的驻乡磨砺中,干部也长了不少本事。
“以前执法时虽然让群众这么干、不那么干,但说不出个一二三,现在我知道了不少政策出台的背景,有时还能说出依据法律条文多少条多少款来解决某个问题。”杨柳镇城管中队队长何洲坦言受益颇深。
在张江龙看来,这主要得益于干部驻乡中“四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按照市里要求,在干部住乡值班期间开展集体或自学活动,让每个干部学经典、学法律、学政策、学业务。”张江龙说。
驻乡工作如何深入执行、确保实效?这就需要纪委的及时跟进。
宣城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纪委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乡镇干部驻乡情况明察暗访,对无故不驻乡的干部,一年内一次的,通报批评;两次的,诫勉谈话;三次以上的,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并予以组织处理。
记日志,督促多干事
打开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可以看到主页面有工作日志模块,下设日志荐读、日志通报、日志填写、工作汇报。如今,宣城市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通过这个系统填写日志、汇报工作。
“我们每天都要填写日志,一般人员向我汇报,我向镇长汇报,镇长向分管区领导汇报,一层一层报上去。”张江龙说,“每天都做了哪些事,怎么做的,领导要对我们的工作有个全面了解,并给予批示,这对我们自身是个督促,不能无事可做,还得把事做好。”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干部日志的管理更加严格。
“通过本单位局域网,我们每年要向全体干部职工公布工作日志,科室负责人每年公布两个月、科室工作人员每年公布一个月。”江龙球介绍,“如何保证记录内容的真实性?光有领导审查还不够,把日志晒出来,让大家都来看看,互相监督。”
“发现存在有工作日志弄虚作假、与事实不符、不按时上报等情况的,我们也会在公务员季度、年度考核中扣除其相应分数。”江龙球说。
而除了单位领导、同事之间对工作的互相了解、督促,干部日志还须“向群众亮相”。“对拟提拔为副县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人选,我们会抽取他两周的工作日志在《宣城日报》公示。”姚玉舟说,“就是要让群众了解干部的工作状态、决策过程,让政务更公开。”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8日 18 版)
相关专题 |
· 党建周刊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