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文艺要有道德的力量

刘汉俊

2015年11月23日15: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日前也全文公布并指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首位,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工作,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文以载道,以文立德,是文艺的天职。“道德”作为文艺创作和文艺队伍建设的核心,被着重提出、反复强调。那么“文艺的道德”和“道德的文艺”是什么?文艺的道德力量来自哪里?

“文艺的道德”是指文艺作品所承载的思想份量、精神力量、美学价值,是文艺作品的价值所在。“道德的文艺”是指文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情怀,是文艺工作者的态度。

并不是所有文艺作品都有文化品质,并不是每一个文艺人都有文化情怀。文艺产品不等于文艺作品,文艺情结不等于文化情怀,制作技艺不等于创作才能,产品数量不等于艺术质量。衡量价值的标准只有一个:德,即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的力量,是否书写和记录了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是否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否表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一、时代是作品的生长土壤,社会是作家的立足根基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无一不是通过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时势变局而表现出厚重的思想。《荷马史诗》因展现古希腊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阶段的斑斓画卷而成为经典之作;意大利作家但丁的《神曲》因见证封建中世纪终结、现代资本主义开端时期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成为不朽之作;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因表达国难当头坚决抗金的爱国斗志而成为千古绝唱;曹雪芹的《红楼梦》因刻画日趋没落的封建家族里众多人物的命运而成为旷世名著;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作品也是因为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而登上艺术巅峰,思想性无疑是经典之作的“压舱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作家如果只关注“小我”就塑造不了“大我”,只关注自身“心灵独语”就加入不了“大合唱”、打动不了社会心弦;如果只专注局部细节、人性的弱点、社会的旮旯,缺乏背景的展示与全景的比较,就不会有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历史的横切面就是艺术的大观园,文艺见证时代、直面社会、折射政治,此所谓古之“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现实造就作家,时代成就经典。16世纪比利时勃鲁盖尔的油画《死神的胜利》、17世纪意大利萨尔瓦多?罗萨的油画《战场》、19世纪初英国菲利普?卢泰尔堡的油画《阿尔卑斯山的雪崩》,磅礴而精细的场面表达出人与灾难抗争的惨烈与苍凉,是艺术的经典,透视了人类的精神境界。人类的发展史、民族的苦难史、国家的奋斗史、社会的兴衰史、政党的成长史,都是伟大作品的原材料。没有饥寒交迫,就不会有《国际歌》的深沉、有力;没有山河破碎,就不会有《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激越;没有阴霾低垂,就不会有《红岩》的刚毅和《青春之歌》的无畏;没有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生活的担忧与担当,就不会有《长征组歌》的坚定与执着、嘹亮与豪迈。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是一个孕育鸿篇巨制、涌现经典精品的时代。改革波涛汹涌,社会浪花飞溅,世象绚丽多姿,鲜活故事俯拾即是,戏剧冲突随处可见,艺术元素层出不穷。只有关注时代、深入社会,才能悟到人生之“道”,创造有“德”之作。

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实践是检验作品的唯一标准

人民是文艺之母,实践是创作之源。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广大文艺工作者心中应该始终高悬“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个问号,从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到“人民是文艺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的人民属性从来就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宗旨。

文艺是关于人的艺术,人是文艺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人类长河的主流,是书写历史的主人、贯穿时代的主线、推动进步的主力,人民是文艺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文艺的繁荣源自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艺的立足点,也是生长点,深植沃土才能“百花齐放”。文艺之于人民群众,一如安泰之于大地母亲。文艺与人民脐带相连、血脉相通、根茎相交。因了人民的滋养,文艺百花园才会争奇斗妍花千树;因了人民的力量,文艺之树才枝繁叶茂成风景。

人民滋养文艺,文艺反哺人民。没有对俄国人民深重灾难的体察,列夫?托尔斯泰写不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没有行吟泽畔对兵荒马乱光景的目睹,屈原发不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呼;没有对底层苦难大众的同情,关汉卿写不出“苦淹淹尸骸遍郊野,哭啼啼父子两分离”的悲惨,发不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呐喊;没有对胶东农村抗战斗争、阶级斗争险恶形势的体验,对革命母亲苦难心路的体贴,《苦菜花》不可能成为感人至深的红色经典。路遥说,“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真实地表达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甜酸苦辣,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权益,这是文艺的责任和义务。

文艺当赞美崇高、提振精神。历代中华儿女是崇高精神的创造者、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古代改造自然的奋斗精神、忠君忧民的爱国精神、仁义孝悌的博爱精神、天人相交的和谐精神、亲和包容的团结精神、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等,凝成不朽的中国古代精神;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甘国遭难、民受辱,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形成以救亡图存、民族振兴为核心的中国近代精神。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缔造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民族复兴等建设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精彩,都是中国精神的绚丽篇章,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聚合,是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讴歌、赞美这些精神,展示这些精神凝炼、形成的过程,展现人民群众的崇高品质和伟大壮举,这是文艺必须弘扬的“大道”。

衡量文艺的标准在实践,评判成果的权力在人民。实践是文艺要反映的客观世界,也是检验文艺的唯一标准;人民是文艺要描述的客体,更是享用文艺、验收成果、评判好坏的唯一主体。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决定文艺的影响力;对人民的影响力,取决于文艺的感染力。提高人民的满意度是文艺的着眼点,也是着力点。具有道德力量的文艺才能有影响力、感染力,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价值观是文艺的创作取向,道德观是文艺的灵魂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是文艺必须秉承的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华经典无一不承载着鲜明而厚重的政治志向和文化取向,无一不包含着对是非曲直、好恶忠奸的抑扬、褒贬和取舍,无一不包含对公平正义和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追求。先秦古歌《五子歌》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成为历代治国理政的警言;《诗经?蒹葭》表达的不止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是对崇高理想“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却“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追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因“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而成为历史巨著、文学名篇和治政宝典;人们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岳阳楼。有文艺不等于有文化,文艺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价值的核心是道德,文化经典因思想深邃、价值昭然、道德醇正而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道德观是价值观的核心,更是文艺的灵魂所在。文艺的审美观,当以道德观为轴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凝成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遗传基因;孝老爱亲、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知恩图报等汇成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一个“德”字凝炼出中华文化的核心。从《尚书》中皋陶的“为政九德”、孔子的为民“五仁”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讲官德,从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我们党确立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高尚的道德观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炽热滚烫的血脉里,奔涌在绵延不绝的文脉中。

国家观是价值观的最高境界。从《左传》所记载郑国子产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东汉马援将军“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壮志,到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爱国、利国、报国的国家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所表达的国家观,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传统国家观的升华。维护国家利益,培育国家意识,提振国家精神,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和中国人民的集体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感,是文艺的责任。

文化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文化观的内核。勇蹈实践、直面社会、拥抱生活、体察人心,是文艺获得价值的途径。扎根的深度决定立意的高度,融入的程度决定情怀的温度。只有深入实践前沿去感知人民的力量,我们的作品才能震撼人心;只有沉入生活底层去触摸人物的情感,我们的作品才能温暖社会。文艺要察人之未觉,思人之未想,源于生活而优于生活,起自垒台而高出垒台,从高亢处撷取强音,从精彩处提炼华章,从温暖处体验感动。

文艺的胸怀表现在讴歌“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有理想、信念、奋进、优美、励志,既要有黄钟大吕弦歌干扬的正大庄严来激励斗志,也需要浅吟低唱轻歌曼舞的舒缓伸展来安顿心身。深度决定高度,营养决定长势,文艺的根基表现在既通“天线”,又接“地气”。深入实践讲“深”,融入生活讲“真”,进入人心讲“诚”。把心埋进沃土,文艺才会带着地心的温度;让情潜入深水,文艺才会感知春江水暖。没有“深基”就不可能有“高峰”,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文艺的胸怀和根基,决定了文艺的力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艺的思想力量、道德底蕴、美学精神、智慧哲理,对引领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可替代。“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奋进的集结号,文艺当生发出强劲的力量,催生更多有道德的文艺,放歌伟大的时代,赞美伟大的人民。

(作者系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