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姚信敏(于凯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构想,以实施失联党员回归工程为突破口,全力解决党员管理遗留的历史问题,使我市党员队伍建设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下面我就失联党员回归的问题,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探索。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企业的“关、停、并、转”,催生了一大批失去党组织管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失联党员。这些失联党员,去向不明、工作不定、党费不交、思想不稳,成了党员队伍中被遗忘的群体。他们有的因找不到工作而自卑,有的因找不到组织而生怨。他们的埋怨,他们的牢骚,他们所释放出的“负能量”,足以让基层组织“地动山摇”。尤其在当前,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着宗教、邪教组织、非法民间组织的挑战。如果各级党组织不采取有效措施让失联党员归队,无异于把失联党员推向反面。因此,让失联党员“归家”,重新唤起他们对党的感情,坚定他们对党的信念,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有着重要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政令式”推动,确保回归工程高位运行。2013年,我市把失联党员回归工程作为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创新的“书记项目”,由市委书记刘小华亲自抓,并入选广东省书记项目库的项目,由广东省委组织部备案。2014年,我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处置不合格党员与失联党员管理结合起来,对坚持不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参加党的活动、不发挥党员作用的失联党员,依规作“不合格”处置。2015年,我市又把失联党员管理工作列为“基层治理年”的十项内容之一,同时列入县、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地毯式”排查,摸清失联党员基本去向。我市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发布《致全市失联党员公开信》,发起“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同时各级党组织开展“进企业查党员名册,进社区查党员去向,进派出所查党员户籍信息”的“三进三查”活动。通过排查,共找回失联党员16475名,并摸清他们的年龄结构、分布去向、就业情况和联系方式。
(三)“户籍化”管理,建立失联党员信息档案。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失联党员的年龄、职业、学历、就业状况、居住地、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造册。根据失联党员群体结构,分门别类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管理台账,全面掌握失联党员的信息。针对失联党员流动性强、联系难的特点,探索建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户籍化管理,及时更新数据库,实行实时动态管理,做到联系一个、掌握一个,管理一个,确保每个失联党员不离队、不掉队。
(四)“集群式”归队,布局失联党员管理关系。我市针对失联党员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为失联党员分门别类“安家”。对已退休或在家待业的失联党员,将其组织关系纳入到所在社区(小区、楼宇)党组织,实行“地缘”管理;对再就业的失联党员,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所在的工业园、商业街区、个体协会党组织,实行“业缘”管理;对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失联党员,为其建立新的党组织,实行“趣缘”管理;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失联党员,为其建立商会党组织,实行“商缘”管理。
(五)“人性化”相待,点燃失联党员激情。把失联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党员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每年分别由市、县、镇三级分期分批分类进行针对性培训。建立党内关爱制度,定期了解情况、定期访谈、定期慰问,以镇街为单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采取财政拨付、党费支持、相关部门资助等方式开展党内关爱,使失联党员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严格组织管理,对党员转接关系、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进行规范,严防失联党员的再次出现。
三、主要成效
(一)催生了优质服务载体——使失联党员有“家”可归。各级党组织对所辖党员建立了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失联党员与党组织不再失去联系。为让失联党员过上正常的“生活”,赤坎区专门设立楼宇党支部,让漂泊海外的失联党员有“家”可归。吴川市在珠三角地区等城市成立10多个商会党组织,接纳在当地务工经商的失联党员开展活动,使他们有“家”可靠。雷州市成立改制企业退休干部党支部,让43名失联党员重新回到党组织这个“关爱之家”、“温暖之家”、“活力之家”、“奉献之家”。
(二)弘扬了党的正能量,使失联党员自尊得到升华。我市经过3年的排查、教育和整顿,失联党员暗自加入宗教、邪教组织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失联党员隐瞒个人的政治身份而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不守纪律、不守规矩,时时处处随意发牢骚、讲怪话的不良现象日渐消失;失联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而不过组织生活、不参加党的活动、不交纳党费的行为不复存在。相反,入党自豪,作为党员光荣成为一种时尚,党员亮身份、做表率蔚然成风。农村党员家庭门口亮出“共产党员之家”的牌子,工人党员佩戴共产党员徽章,生产车间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霞山区一位年过九旬的失联老党员,听孙子为他读完《致失联党员的公开信》后,热泪盈眶,当即委托其孙子帮忙办理回归党组织有关手续,并主动补交党费。
(三)搭建了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失联党员的作用得到发挥。各级党组织通过搭建“小区综合互助平台”、“自主创业平台”、“老党员活动平台”等载体,为失联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他们或成为党的政策的宣讲员,或成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或成为协调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分子,或成为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建设的乡贤。吴川市归队党员同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一道为家乡捐资12亿元建设新农村和兴办公益事业。
(四)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使失联党员的形象得到重塑。我市失联党员回归工程受到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人民日报内参》刊发《广东湛江创新方法助“失联党员”归队》一文,详细介绍我市的具体做法,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组织人事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市主要做法,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共产党员网、人民网、中国基层党建网、光明网、中直党建网等国家级网站,纷纷登载我市的经验做法,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南方日报》、广东省委办公厅《每日汇报》、《广东改革工作简报》等省内报纸刊物作了详细介绍和推广。媒体的点赞、社会的关注,使失联党员多年来的心灵创伤和愧疚日渐抚平。一名在非洲务工的失联党员归队后,深有感慨地说:“在非洲的这些年,我感觉就像一个失去家的孩子,充满无奈和彷徨,虽然很想和党组织联系,但由于条件限制我只好把这份思念深深埋在心里。这次归队,让我这个浪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我不再感到无助和孤单,我会以党员的标准重塑人生。”
相关专题 |
· 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