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在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论坛上的发言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张士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贵在实行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015年11月21日13: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张士义(于凯 摄)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首先向获奖的这些代表们表示祝贺,也向四家主办方表示感谢。

听到上面五个典型案例的情况介绍以后,我是感到非常的兴奋。为什么呢?第一,这些案例使我增加了许多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感性认识,也为我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材料,也可以说是第一手的资料。第二,因为这些案例紧密地联系新的实际,散发着鲜活和浓厚的时代气息,引起了我进一步深入思考,甚至亲临现场去参观学习的兴趣。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我对这五个案例的认识和评价。

第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搞好管理工作。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党员队伍截至去年年底已经达到8779.3万,这样庞大的队伍怎样管理好。同时,也使我想起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苏联共产党在20万的时候拿到了政权,200万的时候打败了德国法西斯,接近2000万的时候,政权丢了,没了。当时大家觉得总结苏共的教训,总结得非常好。但是时间久了,认真再思考这个说法,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可能它的本意是想说,党员的数量多了,就不好管理了,就容易出问题。如果再往深处想一想的话,我昨天看完材料以后,做了一个数据的统计。1991年苏共垮台之前,它的党员人数是1900万,它的全国人口是2.9亿,党员和人口的比例是1:15.3。那么,我们2014年我们的党员人数和我们的人口13.4亿相比,换算一下比例关系,换算完以后,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个数字也是1:15.3,这好象是一个魔咒。如果是党员数量太多了,可能要出事。但是,当我仔细看了我们这些案例以后,我觉得那种说法不可信了。

党员管理队伍之所以难,一方面是数量太大、太多。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等,越来越多样化。社会阶层的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很重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地增强了。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上不注意,尤其是放松了基层的组织工作,那是很容易搞散的。但是值得欣慰和庆幸的是广大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不懈探索,攻坚克难、接续奋斗,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使我们党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保持了先进性和纯洁性,今天获奖的90个基层党组织无疑是全国43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的杰出代表。

从以上五个案例来看,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党员队伍的管理方面都有新思路和新的举措,可以说是在做党员队伍管理方面做了真功夫、大功夫、苦功夫,当然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党员的数量和质量,不是说数量多了就一定管不好,关键是是不是真心去管,是不是下真功夫。这五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第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贵在实行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特别是对党员实行单位和区域两个党组织的双重管理。我想讲讲,一个是全覆盖,一个是双重管理。我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因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这方面出现过问题。由于社会变动比较大,在80年代的时候,中后期,曾经受东欧国家的影响,东欧国家当时出现了一种什么现象呢?就是党员属地化管理,你这个单位的党员,单位不要党组织了,统统撤出来,你居住在哪里,就在那里进行组织活动。最典型的就是波兰,大家知道波兰的瓦文萨的团结工会,它就是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当然是共产党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他从工党撤出来以后就趁虚而入,建立了他的组织,在东欧剧变的时候,他很容易把这个政权就拿到手。这个时候,8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我们也觉得他们做得比较好,想学习他们这个办法。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在十三大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面,全国90%以上的政府单位党组织都撤销了,但是党员的属地化管理还没有来得及推开就出了问题,大家知道就是1989年的政治风波,这一下使我们党警醒了,我们不能走那条路。

实行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特别是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这又是以上五个案例的又一突出特点。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党从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和推广了。因为这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在这里想着重说明的是,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对于党员实行双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举了例子,把这个问题说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先进典型案例在推进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和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方面,他们的做法已经不仅仅是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创新,而是具有维护和确保党的生存和发展的这样的重大意义,这是第二点。

第三,我想说的就是,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当然,我们党十八大提出来,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推行“三型”,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党中央就反复地强调,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也变了,因此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方式、方法必须相应地加以改进或者改变。过去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应当结合新的实际,继续运用和发展,但是,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是必须有新的创造。以上这五个案例,可以说在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方面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有各的特色。广东湛江市委组织部实施失联党员回归工程,我就想起来一句歌词,回家的感觉真好。那种党员找到组织以后一定是这样的感觉。还有中央电视台倪萍主持的一个栏目,叫《寻找》,找自己的亲人,那种找到自己亲人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还有胜利石油管理局的党委建立党员服务社,他们通过建立96个党员服务社,有效解决了39000名的非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非在职的,没有单位的,是很难管理的。他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克拉玛依区从2008年就开始实施社区“红细胞”工程,主要是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上海浦东新区党委组织部是十二年磨一剑,精心打造阳光驿站也赢得了很好的影响。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党委从2009年开始就探索和推行村党组织+合作社党支部、产业党小组和能人党员的“1+3”党组织的模式设置,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的创新思路和做法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也使人受到很大的启发。这就给人感觉,只要努力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

最后我想说的第四点,就是一点期待。2010年的7月22号,中央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当时分管党史工作的中央领导习近平同志有一个讲话,很重要的讲话。他在这个讲话当中是把我们党89年的历史概括为三个史,第一,干事创业的奋斗史;第二,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史,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三,党的自身建设史。以前我们写党史书的时候,往往忽略党的建设这一块,但是现在,从修订第一卷到出版第二卷,我们都注重了加大党建的写作力度。可以说,我们这些案例,不仅仅是反映了党的自身建设史,且在党的理论创新,党的事业,这三史基本上都涵盖了。我要感谢大家,是你们的努力,你们的实践,给我们写党史著作提供了丰富的很有价值的材料。同时,对我们当前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提供了很有力的武器。这些材料,我们回去还要好好地更深入地研究、思考,我们以后在反虚无主义的时候,就不用费多大劲了,简单地说,你说我们共产党这不行,那不行,我们就一句话,请看事实。我说完了,谢谢大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