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卢雅娟:爱国,是一条不能分叉的路

记者 郝涛 曹宏琰

2015年10月23日13: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为一名荷兰新侨,她在推广海外华文的新征程上越走越远

2015年9月5日,纪录片“同根之旅”在北京举行首映式,多位抗日老兵面对镜头讲述了当年那段硝烟弥漫的斗争史。纪录片开创了海外华侨自筹资金,独立策划拍摄纪念抗日战争纪录片的先河。

卢雅娟作为荷兰区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负责人和“同根之旅”纪录片的总策划,为纪录片的拍摄做了大量的台前幕后的工作。

卢雅娟2002年赴荷兰,如今已是荷兰知名新侨,也是一名影视编剧、纪录片策划人和专栏作家,身兼荷兰Asian News《华侨新天地》副总编、欧华文教协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任、荷兰区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联盟负责人、荷兰欧通投资公司合伙人等。今年八月底还受邀回国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并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

位于北京国贸饭店的大堂茶座,眼前的卢雅娟一袭黑色的简约装扮,优雅而不失时尚,“80后”的她,一开口却显出了“过成熟”的思想内核。作为一名荷兰新侨,她在推广海外华文的新征程上越走越远。

把“事故”变成“故事”

早在学生时代,卢雅娟便出版了长篇小说《留学不留爱》,之后又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爱过飘零》和《温州情事》。同时她在荷兰还有一档记录华人故事的专栏《雅口吾言》,时至今日,她累积出版(出刊)字数超过400万。

在荷兰她是小有名气的华文作家,但她却笑称自己是一个“说书人”。

卢雅娟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温州素有“东方犹太人之都”的美誉,卢雅娟的父亲是一名农民企业家,早年在家乡协助兄长一起经营一家本土企业,但却在壮年之时突然撒手人寰。因为曾有父亲“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点亮人生”的期许,卢雅娟顶住家庭变故的打击,在伯父的资助下远赴荷兰求学,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2002年是卢雅娟离乡赴荷兰留学的第一个年头,父亲在世时,优越的家境及宠爱集于一身的优越感尚未消散,残酷的现实却已经“兵临城下”,“当年的我,二十出头,还是学生,父亲突然去世,远隔半个地球的爱情又被‘世俗’打倒,世界于我乃是一眼荒芜。一个弱小女子孤身在荷兰,无亲无故,在痛苦与寂寞之中,走在异乡交错的阡陌上,来路已断,去向不明,掩藏着孤单的心,混迹感很是清晰,我常常问自己:是该跺脚去沉沦,还是仰头阻泪,恪守说好的天真?”卢雅娟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虽然父亲不在,好在良好家庭教育的“惯性”让她自我勉励走出了迷思。生活的历练,更让她懂得了“自救”的功用。

“大多数人的性情都是外扩式的,对于‘人世之事’,往往忽略了‘自救’的功用、‘独处’的功用。”说到此处,卢雅娟拿开水壶来比喻自身:“我们在烧开水时必然知道,如果敞着盖子煮水,水壶内滚水长久作响,却总是不见跳灯。人生一如水壶,有时是需要闭合自己,潜入自我内心的体悟,才能获得思想的沸点。可是如常的你我的人生,总是以外扩的方式寻找思路、寻找宣泄、寻找自我,无法汇聚内压,无法自我救赎,所致那处缺口涌入了太多的空气,将‘翻滚’变成了恒久的过程,却永远不能煮熟自己的心。所以独处时积极的思考,把自己变成闭合的水壶,我发现自己其实早就拥有打开各种矛盾之门、痛苦之门的钥匙!”

然而同学们和家人这时候都看不懂卢雅娟的内心戏,她开始热衷独处,“那时候我笃定地认为一个人内心的成长,甚至包括人生的一些智慧多半都是来自思考,正如那些得道的高僧,他们在一处深山的孤绝的庙宇孤独终老,日常也仅仅是扫地担水,却能悟出千年的禅机,也许就是因为他们和世界保持了距离,善于以独处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共处!当然独处是有区别的,有些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装满寂寞,有些人在自己的寂寞里装满世界,前者是消极的独处,后者才是积极的独处。有时‘寂寞’为我们清理出了广大的思考空间,为我们屏蔽了无谓的人事,为我们开辟出了人生的另一个‘维’。”

而这另一“维”就是写作,写作是她从小的爱好,2003年她在网上连载小说《留学不留爱》,本是独处时的消遣,结果看客颇丰,留学生更是共鸣处处,天天催促更新的声音簇拥着她写至了25万字,于是长篇小说《留学不留爱》就此完成了。

当年全凭兴趣从网络文学创作蹒跚起步,而今她的长篇小说《爱过飘零》的电影版权已签约北角映画,今年七月在荷兰完成了拍摄立项;另一部长篇小说《温州情事》的电视剧版权也已签约影视公司。因为对写作持之以恒地投入,现在的卢雅娟初尝到了作品成功带来的喜悦。

卢雅娟目前三部作品中都带有浓厚的留学元素或温州元素,对此她解释道:“我认为像我这种还处在初级阶段的作者,‘本我’才能赋予一本小说真正的灵魂。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理解了全世界,却不了解自己的故乡,也还是一种悲哀,所以我希望从原点出发,循序渐进,把书写变成一种学习‘了解’及渐次拓展的过程。”

在卢雅娟从事编辑工作期间,她还应邀开设了一档专栏《雅口吾言》,雅口吾言,即用“雅”的口说出“吾”的言。在过去的8年里,该栏目出刊数已达128期,从黑工故事到婆媳矛盾、从妯娌之争到离婚事件、甚至是劳务纠纷、学生求助,卢雅娟一次一次为那些无法言说自身苦楚或困扰的人“代言”,并抛出解决的“方案”,其笔触辛辣老道,80后的她常常被中年人叫“阿姨”。

卢雅娟坦言当年的自己也深深陷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而她也一直牢记父亲生前爱说道一句老话:“做人前半夜想着自己,后半夜得想想别人!”所以《雅口吾言》的存在是悲者间的“共振互勉”,而她也终于把“事故”变成了“故事”。

在该栏目100期的特刊里,她如此写道——

也许《雅口吾言》有时会是一支能帮你的痘痘消消炎的小小膏药,但它无法平复淤积,无法消除痘印,肌肤再生的能力,还是要靠我们身体的内在部。如何让痘痘归零?如何将痛苦归零?如何让矛盾归零?在过去使用了100次的这支消炎药里,我将它的配方公示如下:坚强、自信、理性、宽容。

传统媒体困境中的突围兵

在荷留学的第二年,卢雅娟不再依靠伯父的资助,她在异国褪去了“小公主”的外衣,开始半工半读,因为就读信息图像设计专业,遂与同学创办了“雅尚思图”设计室,接些设计小活维持生计。

2006年她在一家公司找了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总裁秘书。入职伊始,恰逢该公司下属的报社《华侨新天地》编辑部同事离职,因为中文功底好,卢雅娟被从转至编辑岗位,工作得到肯定之后便一直干了下来,时至今日,她已是《华侨新天地》的副总编。

《华侨新天地》是荷兰最大的华文报社,2012年已升至双语模式,以三周一刊的频率发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四国。因为《华侨新天地》每刊5万份的发行量、较高的商业价值与伴之而来的盈利模式,几乎成了当下纸媒界都“神话”,为此卢雅娟向在贵阳举办的第八届华文媒体论坛提交了《寻找传媒纸媒核心竞争力》的论文,并应邀在论坛上发言。

卢雅娟说:“我们抚摸历史的纹路,会发现真正的发展从来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以破坏一种旧有产业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的产业,比如手机代替了传呼机,数码相机代替了胶卷相机。但是,如果说传统媒体的绝望是‘传呼机式’的,那么它的希望则可以是‘自行车式’。一如在汽车当道的今天,仍有许多人保留着骑自行车的习惯,就是因为它轻便与灵巧,且兼具生理锻炼的功能。所以我想,我们传媒纸媒只要找对位置,依然可以留守在时代的版图里。”

“自媒体有一个强大的优势,它可以让任何人变成记者,变成新闻源,它更深入生活的细部,深入新闻的现场,它让新闻可以‘秒制’。”她随后又抛出如下这个比喻:“既然传统纸媒的新闻如过期的肉,是卖不出去的,我们何不制作风味独特的腊肉,来延长‘保质期’,来再造自我的市场。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再拥有独家的时效新闻,我们却可以拥有独家的长效观点。这个‘观点’便是评论性文章。”

在卢雅娟眼中,中国人依赖网络,但并不全然信任网络。“自媒体就像淘宝网店,它必然更方便,纸媒就像商场专卖店,它更昂贵。但是我们很多人经过一定时间的认识以后,也许还是会选择昂贵的却更可信的方式。”

在分享他们报纸的成功之道时,卢雅娟表示传统纸媒需强化“独家形式”的概念,走“专业、深度、创意、集成”的道路。

“纸是轻薄之物,也是传媒媒体的沉重之物,但是也可以是时代的奢侈之物。正如现代人放弃了书写,惯用电子邮件,但是信封还是存在的,如录取通知书的投递,邀请卡的投递,信封是小众的,但是它的尊贵感恐怕就是纸媒日后的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晰意识到,纸媒是小众的!我们很遗憾,有些同行必然要退场。”

炎黄血脉的“同根之旅”

在文学创作和运营华文媒体取得一些成绩后,卢雅娟在荷兰的华侨圈子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她也无时不刻地在他乡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认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我们大多数国人开始聚焦抗战老兵的时候,卢雅娟已经默默关注这个群体四年之久。“我2011年就开始做海外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我们走访了一些地区的抗战老兵。当年他们一腔热血,十四五岁就参军抗日,但是战争年代变迁很大,战后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些残废了,有些住帐篷里。目前一些老兵没有生存能力,晚年处境凄凉。”卢雅娟接着说,“以前的老英雄为我们打仗,现在把他们忘掉是就是对历史的背叛,所以我一直在发动我身边有经济实力的朋友去做一些关爱老兵的公益活动。”而对于卢雅娟捐助老兵的细节和资金数额,她不愿细说,她只说:“慈善是不能标榜的,否者就是一个秀场!”

因为这份对抗战老兵的情结,卢雅娟亲自担任荷兰侨界“同根之旅”纪录片栏目组的总策划,今年四月份带领剧组赴北京和台北看望抗战老兵,并协助拍摄了两集《口述历史》。纪录片“同根之旅”已于9月5日在北京举行首映式,创造了海外华侨自筹资金,独立策划拍摄纪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之先河。

虽然在荷兰生活已有所成,卢雅娟至今仍保持中国国籍,对此她解释说:“除了一些国家的高端领域,比如某些国家级的实验室只能准许本国国籍的研究人员进入,在普通领域生活的海外华人,是完全可以持有该国绿卡与中国护照生活工作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呢?说白了还是关乎“利益”及”便利”的问题。所以这也反证了民族尊严感和原宗主义的意识对海外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非常淡漠的,这样的人拿着别国的护照去谈爱中国,除了用‘矫情’二字,也难以用别的字描摹了。”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目前走的并非一条康庄大道,于我而言加入荷兰国籍,去很多国家或能免签。但是‘爱国’是一条不能分叉的路,我们要永远对我们的国家认同、守护、期待!”卢雅娟此刻的眼神中充满坚毅和果敢:“我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未来的岁月,我将和海外的年轻一代炎黄血脉,一起踏上这段同根之旅。” 

《中华儿女》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