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先锋足印·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何金玲:一声“何妈”,一辈子的爱

记者  祝大伟

2015年10月20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何金玲假期在宿舍陪伴留校的孩子。
  祝大伟摄

  “你还哭不哭了,那么老大人了,还哭得那么厉害。”刘小峰在给“何妈”的信中这样写道。他忘不了“何妈”为他送别时,追着火车边跑边掉眼泪的情景。

  今年44岁的“何妈”名叫何金玲,在吉林省孤儿学校成长、工作已30年整。1985年,没了父母的何金玲被送到省孤儿学校,此后被保送上了本校的财会专业班,当选学生会主席、1991年入党并留校工作。从最初的学生生活辅导员到如今的学生生活处主任,何金玲的工作没有离开孩子,她也一直是孩子眼里的“何妈”。

  刘小峰从孤儿学校毕业时,何金玲哭了,担心学生孙宏彬患上恶性肿瘤,何金玲也哭了。“当听到确诊是良性,和同事在医院楼道里抱头痛哭。哭完才想起来,好事啊,哭啥?”何金玲说。何金玲没少为学校里的孩子掉眼泪,也因此在车站、在医院……在她为孩子焦急的很多地方,被周围人误认为是孩子的母亲。

  无论是大病还是小不适,何金玲到医院就是个妈的角色,给孩子洗衣服、洗澡……尽可能照顾好他们。陪护生病的孩子是何金玲的家常便饭。碰上得结核病的孩子,孩子的亲属都戴上口罩,何金玲却尽可能不带,“不想让孩子觉得你嫌弃他。”

  20多年来,何金玲年年陪孩子在校过春节,甚至忙到大年夜的后半夜才回家,然而一声“何妈”就让她心里充满温暖,支撑着她为孩子不知疲倦地付出。

  “在我双手骨折送往医院的路上,何妈把我搂在怀里,她焦急的样子,我只在母亲的脸上见过。”曾经,性格内向的学生李春发连句感谢的话都不好意思说,却在直面全校的演讲时说出了对“何妈”的爱,这让何金玲颇受触动。

  学生孙欢把想见父亲的心愿告诉了何金玲。父亲进监狱后,孙欢就跟他失去了联系。孩子是儿童福利院送过来的,何金玲找到家里,没有亲戚,村里人也不知道关到哪个监狱。她又联系到省监狱管理局,辗转几个部门,用了两个月才找到孩子父亲。“总是在希望和失望中反复,可这是孩子的大事。”何金玲的坚持,圆了孩子的心愿。虽然,见面时父女哭得不成样子,返校后,何金玲发现孩子渐渐开朗起来。

  “背孩子”的功夫,何金玲一直练,只是现在感觉更有压力了。当生活辅导员时,何金玲最多同时带60个孩子。孩子什么时候生日,家是哪儿的,有啥病史……何金玲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张口就得说出来。如今要面对全校的1000来名孩子,她尽可能多地跟孩子接触,熟悉每个孩子。

  记者在校园刚见到何金玲时,还没等迎上去,她就被路边的学生围起来,大家“何妈、何妈”地叫着。“孩子在我面前‘放肆’惯了,特别是女生黏上就没完地撒娇。”何金玲说,“做孤儿学生工作,细碎、繁琐,有时甚至要改变孩子的恶习,却感觉无能为力。”

  那24年来,就没有想放弃过吗?

  何金玲说,家里的事没有理由不向前冲,对家里的孩子没有理由不用心,“感觉累过,但没放弃过。我也是孤儿,而且是党给养大的。现在,我是党员,又为党和国家照养这些孤独的孩子,孤儿学校早就成了我的家。”

  何金玲还保存着自己从孤儿学校毕业时老师的留言:“只有充满爱的人,才能幸福生活。”如今再提起来,何金玲对这话的体会更深刻,“爱在哪里?对于孩子,就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为他们做的每件小事里;对于我,一声‘何妈’,就是我一辈子享受的爱。”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0日 17 版)

(责编:秦华、赵娟)
相关专题
· 党建周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