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杨武: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基石

2015年10月19日16: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乐东经验” 践行“三严三实”

加快推进化解尼江两村60年历史积怨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卓尼县委书记 杨武

(2015年10月16日)

近期,中央各大媒体全方位、高密度、多视角宣传报道了海南省乐东县从“后进”到“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好评和很大反响。刚才,听了乐东县的经验介绍和大家的精彩发言,深受教育和启发。乐东县通过领导干部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深深地感染了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上下联动、团结一致、合力攻坚的工作局面,生动诠释了“千难万难,领导带头就不难”的朴素道理;通过持续改进干部作风,建立“县领导挂帅、机关干部驻点、镇干部配合、村干部参与”的四级联动机制,推动干部下基层,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的一线推进,充分体现了“作风正人心齐、风气好事业兴”的重大意义;通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下力气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深刻说明了“用真心真情真利益赢得民心”的精髓要义;通过全力筑牢基层基础,打出一套固本强基“组合拳”,采取“换”、“带”、“管”、“保”等有力措施,使基层组织有实力、党员有定力、群众有依靠,有力证明了“基层组织是党执政基石”的基本定律;通过做实做细思想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转化为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突出展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实践启示。

林北川同志在主政乐东以来,以亲民近民的意识、冲锋在前的气质、动真碰硬的决心、舍我其谁的担当、抓铁有痕的劲头、踏石留印的力度,在短短3年时间内,成功实现了社会治安由“乱”到“治”、矛盾纠纷由“堵”到“疏”、环境卫生由“脏”到“靓”、干部作风由“浮”到“实”、干群关系由“僵”到“亲”、党心民心由“散”到“聚”、基层组织由“瘫”到“强”的根本性转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短期内发生了脱胎换骨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令人折服的“乐东速度”和“乐东奇迹”。乐东巨变,不仅反映了以林北川为代表的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而且体现了当代县委书记的新形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党在基层的各项工作树立了标杆、做出了表率。乐东经验,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和典型引领作用,为我们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践行“三严三实”、强化务实担当、抓好基层党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长期以来,甘南藏区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缓慢、基础条件薄弱,各类矛盾纠纷易发多发,改革慢不得、发展等不得、稳定松不得的多重压力使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为艰辛的努力。甘南州所属卓尼县,总面积5400平方公里,境内海拔在2000至4900米之间,辖3镇12乡、97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其中藏族占63%。卓尼县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特征于一身,涵盖了整个藏区普遍面临的稳定问题、发展问题、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特别是位于卓尼县西南端的尼巴、江车两个毗邻村庄,山大沟深、偏远闭塞,祖祖辈辈过着游牧半游牧的传统生产生活。自1958年以来,因草场之争长期发生武装械斗,先后引发治安刑事案件46起,造成22人死亡、86人伤残,持续时间之长、死伤人数之多、复杂程度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州委书记俞成辉的直面矛盾、主动介入、积极作为,把解决“尼江”问题作为州县党委政府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注重用联系群众的方式介入问题争端、用换位思考的办法对待群众诉求、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加强沟通交流、用团结发展的手段化解矛盾纠纷,迅速打开了“尼江”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专此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尼江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要求总结做法和经验,面向民族地区推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用好群众路线大法宝。过去,为确保尼江地区社会稳定,党委政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往往采取大兵压境、严防死守的办法,两村一直处于维稳高压态势。2013年以来,我们坚持用群众工作的方法化解“尼江”纠纷,果断撤出驻扎在两村的1800名武警和公安干警,把相信群众、真诚与群众沟通的愿望第一时间传递出去,逐步拆除了党群干群之间的“无形墙”。2013年7月和2014年8月,两村群众因“搬牧”问题发生集兵对峙,武装械斗一触即发。面对复杂情况,我们冒着被冷枪误伤的危险,连夜赶赴海拔近4000米的事发地,与两村群众见面交谈、劝导说服,最终使他们放弃对峙、回归理性,避免了两次较大规模武装械斗。坚持民生开路,着力办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一批实事好事,最大限度地做好争取人心的工作。坚持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认真聆听群众的心头之怨、心中之苦、心底之气,让他们把心里话倒出来。近两年来,“尼江”工作组先后50余次深入尼江地区,与两村群众进行了200多次的沟通交流,看望慰问了“尼江事件”死亡者家属,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为彻底解决“尼江”问题打下了坚持的群众基础。今年夏季,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尼江两村群众近20年来首次实现和谐混牧,多年来水火不容、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僵局被成功打破。

第二,坚持依法办事大道理。长期以来,由于受宗教及部落宗法习俗的影响,法律在两村群众的心中几乎形同虚设,“习惯大于法律”、“法不责众”、“信访不信法”等陈旧思维和蛮昧行为普遍存在,武装对峙、打架斗殴、偷牛盗马等违法行为在一些群众眼中习以为常,村民甚至把违法犯罪分子当做维护尊严和利益的“英雄”。我们把法治建设作为解决“尼江”问题的有效措施,把两村挑头闹事人员、顽固分子和普通群众区分开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裁之以法,有效释放了“底线问题不能讨价还价、国法面前不容法外之地”的强烈信号。注重用法律法规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规范村规民约,既体现了法律意志和法治精神,又容易被群众接受,实现了政治原则、政策策略、法治规范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2012年发生的一起命案,直接影响着“尼江”问题的解决进程,如果处理不当,两村势必陷入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为此,我们认真汲取过去因证据破坏致使破案困难的教训,顶着群众上访闹事的压力,迅速固定证据,耐心细致地做好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成功劝导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自首,开创了尼江地区“命案必破、违法必究”的先河,打破了两村群众“草山纠纷无凶手”的习惯心理。

第三,聚焦团结稳定大方向。自古以来,有限的草山是两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加,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两村群众为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开始争夺草山,反目成仇。处理过程中,我们将“尼江”问题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让两村群众从狭隘、割裂的利益观念中解放出来,逐步建立 “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我们坚决摒弃解放前的草场“权属”概念,旗帜鲜明地指出历史上部落、寺庙草场的所有权早已废除,向群众讲清楚解放后民主改革的成果不能否定,草原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草场必须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再谈使用权的划分问题,坚决打掉一些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用草场权属说事,把问题引导到法治的轨道上来解决。同时,着眼尼江两村唇齿相依的地缘关系和历史上有婚姻往来的血缘关系,着力打好“亲情牌”和“真情牌”,充分掌握两村群众之前的因缘血缘线索,广泛搜集两村相互帮助、彼此扶持、亲如一家的典型史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对象,搞好牵线搭桥工作,做足以点带面文章,引导规劝他们深刻认识到血浓于水、爱大于恨的道理,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放弃仇恨厮杀,冰释前嫌、重修旧好,共同把两村群众一衣带水的情续起来、一脉相承的根接起来。我们把教育群众作为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团结的有效手段,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省州支持尼江两村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增强了两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格局。

第四,开辟转型发展大出路。尼江问题是因贫生乱的典型表现,归根到底是民生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两村因穷而争、因争而乱,越穷越斗、越斗越穷,几十年发展机会被白白耽误了,至今大多数群众都处在贫困线以下。我们教育引导两村群众“跳出尼江看尼江,跳出草山谋发展”,先后多次组织两村群众到江苏华西村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帮助他们开阔胸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脱贫致富奔小康上来。协调对接30多个省直部门,量身定做了《甘南中部(车巴河)流域特困片区扶贫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扶贫、基层政权、生态环保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确保总投资5亿多的项目落户车巴沟。研究制定各项奖补政策,向群众算好成本账、对比账和长远账,鼓励引导他们出售更多的牲畜,计划用2到3年时间完成减畜退牧任务,逐步把两村群众过度依赖草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以“百年藏寨”为品牌,加快推进两村特色旅游建设步伐,积极支持发展“牧家乐”“藏家乐”“林家乐”,大力培育以旅游为龙头的多元富民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业逐步取代传统畜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把教育和就业作为重要抓手,对考入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奖励资助,对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公益性就业岗位援助和技能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人掌握一技之长,确保更多家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第五,夯实基层组织大堡垒。过去,两村群众选举“两委”班子的标准是能带领全村人打架、为村里出头出气,加之两村宗族部落势力严重渗透基层政权,民间组织成了妨碍党在当地执政的“绊脚石”,“两委”班子成员不仅难以发挥正常作用,很多时候更是“打杀械斗”事件的直接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紧紧抓住基层组织换届的有利时机,从配齐配强村级组织入手,在广泛征求两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两村原“两委”班子进行了坚决调整,将一批能干事、会干事、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人员吸纳充实其中,把能人干将扶上台,并通过项目资金投入助其立信、依法打击犯罪助其立威,是他们摆脱民间组织和宗教势力的干扰束缚。采取个别突破、积极改造的办法,有意弱化孤立民间组织,该争取的争取、该打击的打击,有效挤压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使其逐步边缘化。注重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在两村建立党小组11个,使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末梢终端。值得一提的是,新当选的是尼巴村党支部书记和江车村村主任不仅是两村群众民主选举的结果,现实生活中两人还是表兄弟关系,这种思想上的同心同德、感情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力的资源配置,为“尼江”工作的深入推进和两村群众感情隔阂的化解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两村群众有事找支部的多了,找老人组织、找插箭组织的明显少了,村“两委”班子实现了由“瘫痪”到“匡正”的根本性转变,已经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和“桥头堡”。

今后,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尼江”工作的重要批示为统揽和遵循,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以林北川同志为标杆,认真学习借鉴乐东经验,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全力做好群众工作,努力提升党建水平,力争早日把尼江两村打造成团结稳定村、文明富裕村、坚强堡垒村、先进模范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