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驻村“半期考”:第一书记们出实招

 

2015年10月15日10:07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驻村“半期考”:第一书记们出实招

  阅读提示:

  眼下,我省第四批下派驻村干部3年驻村期已过半,他们为村子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个三明市的省派驻村干部所在村。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子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锻造一支团结能干的干部队伍;精选精准扶贫项目……为了所在村的发展大计,驻村第一书记们纷纷亮出实招。

  破解“村财”难题

  “村集体收入难题不解决,扶贫的长效性很难显现。”泰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秀琦说,在泰宁,大部分的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存在“无资金、无资源、无资产”的现实情况。目前,全县有76个村存在负债、无任何自有收入的村5个。

  在当地干部看来,省、设区市派驻村干部来到基层,向上争取了不少补助资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但令他们担忧的是,驻村干部一旦期满回去后,这些村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如何走?“单是村里的基础设施运转和维护就需要一笔资金,而若没有村集体收入,难以为继。”泰宁县朱口镇镇长宁建勇说。

  怎么办?在领队张志坚的带领下,省直部门6位驻村干部想了一个好法子。每人利用从省里带来的15万元扶贫资金,再筹措5万元,6人一共120万元,集中在一起,打破地域限制,选择了区位优势明显的朱口镇音山村(高速公路出口附近)作为扶贫产业所在地。利用这120万元,再争取其他方面的支持,共筹集575万元,新建15亩的温控大棚。大棚建成后,租赁给中铁集团运营,7个村每村每年可获得5万元的村集体收入。目前,泰宁县政府已经和中铁集团签订协议,未来几年,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农业观光、采摘、科普项目将在音山村成形。

  “3年的时间很短,受限于资源、交通地理环境等因素,如果我们每个村都一股脑儿地上项目,成效未必好。如今,大伙儿把资源、力量集中到一块,抱团发展,利用大项目带动发展,受惠面反而更广了。”朱口村第一书记温曜圻如是说。

  泰宁县也大力支持该模式,县财政安排了1200万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基金,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安排帮扶资金,作为村集体投资股权,力争探索出不同类型村,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建一支团结的队伍

  “一个50多岁的人,能干些什么?”回想刚到村里的情景,来自省公安厅的第一书记蔡焕声记忆犹新。

  万全乡阳源村是将乐出了名的难点村:村级组织涣散,村务不够公开透明,村里矛盾重重。

  “以前,村书记住在县城,有事就电话遥控。村主任只会说大话,什么事都做不了主。”村民翁玉生说,许多事情一拖就是多年。蔡焕声意识到,首要任务就是强班子。刚到村里,老蔡挨家逐户了解村民最迫切的愿望。第一件事就是拿“村霸”开刀。

  阳源小学就在马路边上,围墙一直没有建起来,一下课,孩子们就跑到马路上,很不安全。其中原因是一户村民家的违章建筑,占据了操场的一块。在村里,大家都知道这户主是个难缠的人:他是村里聘用的出纳,却上山偷松油、长年低价租赁村集体房产,甚至暴力威胁进村收购鸡鸭蛋的外地人。

  警察出身的蔡焕声了解情况,搜集证据,历时4个月,终于让“村霸”低下了头。此事一了,村民们纷纷对这位第一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对村民反映强烈的村干部,老蔡发动全村党员通过民主表决处理。今年换届,选出了全新的村两委班子。阳源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拆违建、修桥栏、建老人院选址、群众上访等一系列难题逐一化解。

  “我要做什么事,都尽量告诉全村的老百姓,让他们给我提意见。”通过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阳源村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第一书记待不长,只有为村里留下一支团结能干的队伍,才能真正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老蔡说。

  美丽乡村与

  精准扶贫“两手抓”

  大基村位于沙县南阳乡西南部,向莆铁路、厦沙高速穿村而过。

  “刚来的时候正赶上厦沙高速建设拆迁问题,心里很没底。”省派驻村第一书记郑志铭感叹道。50栋房子,600多亩的土地,是郑志铭带着村干部一家家磨破嘴皮子去说服的。

  郑志铭说:“回头来想,这工作也不难。沉下心来与村民交朋友,做好村民的腿,当好村民的嘴,事事以村民利益为先,大伙儿最终都会理解和支持。”

  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带来了机遇。依托大基村未来将成高速互通口的优势,郑志铭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提出了建设高铁、高速沿途景观村的设想,并聘请县建设局进行总体设计。目前,部分项目已陆续开工,自来水厂、门球场等项目已建设完毕,得到村民的一致赞扬。

  村里还开展了养兔专业户带动低保、贫困户的“一帮一”精准扶贫措施。

  村委陈志飞从事养兔行业5年,是村里的专家,他的兔舍年销售额达50万元。在郑志铭的牵线下,陈志飞与林增魁等人建立了“干部帮群众”的精准扶贫小组。林增魁早年在外地打工,后因身体患有风湿,闲于家中。自从建立“一帮一”扶贫小组,他的兔舍年产4000多只兔子,年收益达七八万元。据陈志飞介绍,现在他已经将养兔技术分享给了2户低保户、贫困户。

  针对养兔户资金短缺问题,郑志铭同村两委一起整合了企业和村里共40万元专项扶贫基金,在县乡帮助下联系银行1∶5放贷,向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帮助。(记者 陈亮 通讯员 余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李放、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