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许小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2015年10月14日11: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许小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科学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象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国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高气象预报服务水平,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力,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气象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一)深刻认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成功召开,确定了我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新任务。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对于做好气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环境、新需求、新变化,深化气象改革和全面推动气象现代化,积极培育气象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要抓住机遇,强化开放合作,多元参与,优势互补,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创新驱动,夯实基础,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内涵;要面向需求,改革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深刻认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面临的新机遇

1.消费需求变化,要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气象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模仿性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这种消费需求变化,将为释放气象服务消费潜力,激发个性化、多样化潜在消费需求,拉动气象服务产品供给,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提供新的机遇。

2.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开拓气象服务领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战略,有利于挖掘气象保障潜力、开拓气象服务领域。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内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必将成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活力,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内涵。

4.现代产业健康发展和安全保障的需求,成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新机遇。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城市、现代物流、现代交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将成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能力建设的新机遇。

5.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新引擎。

(三)深刻认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面临的困难和新挑战

1.气象重大核心业务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重大核心技术差距明显,天气和气候数值模式技术、再分析资料技术、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等代表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甚至还有拉大趋势。预报预测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气象预报的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定量化、精细化水平还不够高,极端事件和重要气候现象的预测手段欠缺。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有待提高,卫星资料定位与定标技术等需要进一步提高,天气雷达组网均一性指标落后于发达国家,质量控制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观测资料可同化和质量控制水平不高。应急减灾和公共服务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基础性核心支持技术缺位,专业化支撑能力不足,气象服务社会竞争力较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2.影响和制约我国气象业务科技突破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支撑能力明显不足,科技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重大核心技术仍未取得明显突破。业务技术体制和运行体制仍需要完善,业务布局与业务分工需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气象业务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气象业务科技管理机制亟待建立。配套管理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受到制约,气象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结构有待优化,相应的人事管理、计划财务、考核评价和绩效管理、业务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均有待进一步完善;有效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促进人才有效流动的人才开放合作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激发活力的激励奖励机制等需进一步改革。

3.新常态下气象现代化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台,气象部门双重领导以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下的经费来源与人员身份多元化管理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深化气象改革越来越牵涉深层次利益格局和体制格局调整。激发部门内改革动力,统筹设计和有效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突破深化气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任务十分艰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发展转向系统集成和成果应用并重的质量效率型集约发展。转变气象发展方式,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科技内涵,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相对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气象信息化工作步伐缓滞,推进气象信息化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力提高气象信息系统效率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气象信息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任务十分艰巨。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市场开放度不够、服务能力不强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适应服务需求,开发服务资源,改革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任务十分艰巨。

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新内涵

气象现代化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综合实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形势下,气象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以需求为引领,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涉及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管理、文化等诸方面,是全面的、协调的、综合的、开放的现代化。新形势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气象工作实际,瞄准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世界科技前沿这三个坐标,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建立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

(一)要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

1.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局”战略,强化科技和人才对气象现代化的支撑保障作用。要将气象业务现代化放在气象现代化中更加重要的位置。现阶段,要以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理念和方式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

2.大力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要加快构建业务现代化、主体多元化、管理法治化的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部门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调动社会力量,不断改进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解决无限需求和有限资源的矛盾,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效益。

3.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要构建保障气象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把各级政府在气象工作政策支持、财政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制度化、法治化;把气象部门履行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职能制度化、法治化;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气象工作法治化是气象工作政府化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是在全面总结过去气象工作政府化的基础上,结合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要在坚持和完善气象工作政府化的基础上来深入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要把气象工作政府化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通过制度的方式、法治的方式加以巩固,保证气象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要用信息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理念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

1.强化气象业务信息化,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存储调用显示分发技术、信息检索计算分析应用技术等,使各类信息来源更丰富、质量更可靠、互通更快捷、共享更充分、应用更有效。

2.强化气象业务集约化,就是要充分依托现代科技,整合、挖掘各类资源潜力,有效利用各单位、各领域、各层级现有的设施、装备、人才、技术,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工作分工、业务布局和服务体系,使管理更加科学、集约、高效。

3.强化气象业务标准化,就是要通过建立、修订和完善各类规范、制度和标准,推动气象探测、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分析计算、数据质量、预报预测、应用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投资建设、科学管理的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气象业务现代化的质量、内涵和效益。

三、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以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为指导,强化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思维。以《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要在分析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基础上,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立足实际,提出气象事业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以气象业务现代化为重点内容,明确2020年的具体目标,展望了2030年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基本建成适应需求、世界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法治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关键领域气象核心技术实现重点突破,气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气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事业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气象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建立天气和气候服务的全球伙伴关系,开展全球范围合作。气象信息化处于国内行业先进水平。营造出科技创新争先、优秀人才辈出、气象法治完善的良好发展环境。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提升。

加强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认真研究新常态下,气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重大工程和建设任务,围绕全面实现现代化做好项目设计和组织落实工作。一要抓好顶层设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上下同步展开,要注重国家计划的宏观性与各地计划的区域性紧密衔接。要结合当地情况有所侧重,开展重大问题专项研究。二要着重提高气象软实力。中国气象局 “十三五”规划编制思路是把工作精力从铺摊子、上项目、建硬件上转移到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业务技术的攻关突破上。各地要从“为提升气象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软实力支撑”的角度,认真分析实际情况,抓好“十三五”重点项目的统筹策划和论证,不断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三要统筹考虑科技和人才两大关键问题。各地在推进“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时,不仅要考虑重大项目的建设布局和进度安排,还要对现有科技和人才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制订配套的科技和人才建设目标规划,才能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项目能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中国气象局分别印发了《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气象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据此,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展了2014年度气象现代化进展评估,评估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国家级和各省(区、市)气象现代化发展现状,也为中国气象局党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同时,在评估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考核指标的科学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发挥气象现代化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需要按照进一步突出气象现代化发展重点和根本要求、突显气象现代化发展成效的原则,对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同时,组织国家级科技业务培训单位,跟踪分析国际气象业务科技核心技术能力和水平,学习借鉴其先进成果和经验。

统筹推进气象信息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完成气象信息化总体规划编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气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统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教育培训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资源和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完善数据标准、改进数据管理、加强信息安全、扩大信息开放共享,逐步构建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新格局。加强气象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业务信息化建设试点,推进气象信息化总体规划实施,推进“气象云”工程建设。建立气象信息化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二)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深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强化需求导向,重点抓好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按照《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部署,以国家级和部分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为试点,创新发展气象服务业务体制、服务供给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专业气象服务实体规模化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气象防灾减灾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健全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制度。以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及大城市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为试点,培育基层气象服务多元化提供主体。加快推进防雷体制改革。依法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防雷减灾在保障公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和创新方式为重点,试点带动,加快推进防雷体制改革,依法有序开放防雷检测市场,强化法规标准建设和市场监管。统一准入标准,制定出台全国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清理与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完善防雷相关法规标准及业务规范,加强防雷服务市场监管。

强化问题导向,积极稳步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改革气象业务体制,优化气象业务布局、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提升气象业务的效率和水平。通过试点建立省市县三级集约化的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制定气象业务系统平台集约化发展指导意见。落实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制作向国家级和省级业务集约的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体制。规范全国数值预报业务布局,制定数值预报业务发展改革指导意见。强化预报预测质量检验考核工作。建立预报员团队定量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科研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集中资源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深化气科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技术突破与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中试基地与业务用户参与成果评估,发挥学会等第三方机构在项目管理、科技奖励和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完善合作共赢机制,引导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参与重大核心任务协同攻关。

密切跟踪落实国家深化改革要求,提升管理效能。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体制、人事制度、财税制度及其他改革政策。配合中编办制定地方气象管理权力清单指导意见。继续推进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分类指导、上下协调、有序承接,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和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做到放管结合、监管到位。深化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完善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财务渠道,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解决气象部门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

(三)强化气象业务现代化上下衔接互动,开放合作

抓住国家级气象现代化这个核心和关键。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要以提高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水平和科技能力为重点,组织实施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跟踪分析国际气象业务科技核心技术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攻克制约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确保完成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实施方案确定的年度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并及时推广阶段性成果,发挥国家级气象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统筹省级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省级气象业务现代化,要以提升气象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带动全省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有序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依法有据大力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有效推进气象工作法治化。

强化各单位之间的衔接与互动,形成合力。要进一步梳理优化各单位的职责任务,强化上下、左右、内外的衔接互动,避免简单重复和缺位。各直属单位对于自身牵头完成的重大项目,要及时报告工作进展、反映存在的问题,在内设机构的指导与协调下确保工作进度。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部署,按进度落实好现代气象业务的建设与发展任务,并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切实抓好各项发展与改革措施的落实。各内设机构要针对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及时出台指导意见。

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制定新常态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计划及方案,深化省部、部际合作。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多双边气象合作,提升国际引智和培训工作水平。联合部门内外和海内外优势力量,集中各方资源,统筹部署重大研发任务,实施协同攻关,集中攻克核心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企业合作,促进全社会资源以及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合力推动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要全面落实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核心攻关任务。发挥中央财政科技资金效益,落实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做强部门科研院所,优化学科布局,构建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和协同攻关机制。加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围绕区域重大业务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优化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化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开放共享。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认定和分类评价制度。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和向技术标准的深度延伸。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制度。深入推进科技研发任务法人责任制落实。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围绕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组建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和团队的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双百计划”、强基工程和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开展人才政策执行情况评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加强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气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积极推进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强化法治建设,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法治体系,全面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