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口援疆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援疆干部来到西北边疆,为新疆建设发展增添力量,他们与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将陆续通过“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系列稿件,从援疆干部的视角,为广大网友讲述生动的新疆故事,传播真实的新疆声音,展现别样的新疆风采 。本期推出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系列之三:雪莲绽放。
从雅丹地貌的炽烈如火到雄奇天山的冰封世界;从浩瀚沙漠的神秘莫测到高原草原的一马平川;从杏花之城的娇柔妩媚到千年胡杨的铁骨铮铮;从阿克苏的人文风情到喀纳斯的湖光山色……神奇的新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极具冲突对立的风景包容在一起,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西域风光。
生活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的新疆人民,他们坚强、勇敢,他们努力、拼搏,他们团结、奋进,他们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奋勇向前,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建设出了大美的新疆。
60年沧桑巨变,60年勇往直前。2300万勤劳勇敢的新疆各族儿女自强不息,努力奋进,团结一心,在古老而青春的新疆大地上不断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坚强、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新疆虽然风景如画,但部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自然条件恶劣,但坚强勇敢的新疆人民却顽强的驻守在这片土地上,不屈不饶的为建设新疆奋斗着。他们像极了茫茫戈壁滩上的骆驼刺——不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强大自己,把自己的根系深深的扎入这片土地。他们更似盛开在戈壁滩上的雪莲花,越是冰霜满天,越是悬崖峭壁,就越坚强勇敢,越能开出绮丽鲜亮的花朵,越能发出诱人的清香!
吐鲁番拥有着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天气少雨干燥、将近50度的漫长高温夏日,以及拥有着能将火车吹翻的风力,因此得名“火洲”和“风库”。而吐鲁番地区中心医院妇产科的人员却十分紧张,只有8个医生,每个月分娩200多人次,手术近200台次,所有医生几乎没有完整休息过一天,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加班是常事。晚上熬了一通宵,第二天还要接着干。可是,她们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喊过一声累!她们不管有多累,只要病人需要,立刻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进入工作状态。
“男人干不了的活儿,我们能干好;男人能干的活儿,我们照样能干,而且还要干得更好。”带领着清一色娘子军的杨春玲主任如此说。面对一次又一次急危重症的抢救,她们既表现出了男子汉的坚韧不拔,又不乏女人的细致体贴。她们也随急救车去抢救各种病人,也在手术室里通宵达旦的奋斗,也常常因复杂疑难的病人和兄弟科室并肩作战。她们既具备外科医生的干练,有具备内科医生的耐心,还拥有儿科医生的细致。
这就是新疆基层的医生们,日复一日,她们用双手迎接着无数的新生命,用智慧驱走了一场又一场的病痛,用爱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心灵。在炎炎的烈日里,她们宛如坎儿井的流水,给你送来清凉。在严寒的冬日里,她们会用火焰山的热情温暖着你。
而位于东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且末县,则有一群勇敢的与沙斗、与天斗的沙海播绿使者——且末林业工作者。
且末县总面积l4.025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为全国第二大县。沙漠面积为5.38万平方千米,占38.36%。沙漠距县城仅2公里,风沙危害非常严重,“且末人民苦不苦,一天狂风四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这句民间谚语真实反映了且末非常恶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给且末人一个碧水蓝天,且末林业工作者前仆后继,在沙漠里谱写出绚丽的绿色篇章。
为了全面推进沙漠治理,且末林业工作者长期坚持在沙漠一线。在治沙的关键时期,林业局内所有人全部投入到治沙一线,一干就是10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所有且末人,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在春天植树黄金时期,一齐上阵,共同努力。那时,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波澜壮阔的植树造林画面呈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形成一幅波澜壮丽的画面。
目前,河东治沙站已治理沙漠9万亩,种植了梭梭、红柳、沙枣、沙拐枣、胡杨、银白杨等树种,并建立了沙生植物园,引进驯化一些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投资近2亿元的沙漠公园项目即将启动,届时河东治沙站将成为各地游客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沙海无边苦作舟,尽管困难重重,但在沙海中播种绿色是每一个且末林业工作者的使命,也成为每一个且末林业工作者的责任。面对荒凉的沙漠,面对漫天飞舞的黄沙,他们以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美丽的家园、勇敢的与自然作斗争。
努力、拼搏,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美好生活需要自己努力拼搏、变革创造,只有主动把自己融入到时代大潮中,积极向前,才能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新疆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两个努力”,这是新疆人立下的改变命运的誓言,排除万难的箴言,众志成城的诺言。
李玉梅,是哈巴河县的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心灵手巧、自强不息,带领老百姓创业创新,打造了一个世界级高端品牌——比羊绒制品更具品质和更加高级的“玉娜”驼绒系列产品,让哈巴河的纺织品变成了世界精品,让哈巴河群众摆脱传统观念,走向了现代社会。
1967年出生的李玉梅,只有大专学历,是哈巴河县绒毛针织厂的下岗人员。这个企业于1997年破产倒闭,“一夜”之间几十名职工生活没有了着落。李玉梅下岗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心态调整,决定自力更生,并把原厂的下岗女工全部重新组织起来,使她们重新就业。1998年,她凑了8000元创业资金,组建新疆哈巴河县雅居床服有限责任公司,以骆驼的优质驼绒资源为依托,专业研发生产驼绒被、驼绒旅游睡袋等系列产品。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实现了事业重生。2008年,公司在阿勒泰地区率先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公司驼绒产品被评定为新疆名牌产品,并通过欧盟最权威的纺织品oeko-tex stanrd100认证。2010年1月,公司“玉娜”商标被评定为新疆著名商标。而事业成功的她,没有忘记家乡人民,积极回报社会。十几年来,李玉梅领导的公司已向当地政府交纳税收近百万元,安置当地下岗女工40人,其中少数民族女工就业31人,同时还使当地牧民靠驼绒每年人均增收350多元。
哈巴河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李玉梅的气魄不小,她凭借自身努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业之路,彰显了新疆人的时代之美。
而2011年新疆双语理科状元帕合丽娅·艾西拉甫则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传奇,22岁的她被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五所大学录取。
“这真是一块圣地,今天我来到这里。阳光月光星光灯光在照耀,她的面孔在欢笑和哭泣……”《未名湖是个海洋》在北大传唱不息。“就像这首歌唱的一样,北大一直都是我的梦,不过刚来这里还挺不适应的。”帕合丽娅说。
帕合丽娅英语不是太好。在入学后的英语等级考试中,被分到了最低的一级班,但也很吃力。而且北大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尖子生”,一个学期结束后,帕合丽娅成绩不是很理想。“那段时间,挺压抑,挺失落。”帕合丽娅回忆说。
从“很吃力”到考取世界最好的大学,帕合丽娅是怎样走出低谷的?她靠什么“化茧为蝶”?“现在的答案和几年前是一样的:坚持!” 帕合丽娅说,“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我有强大的意志力!”她不能接受自己成绩平平,于是每天拿出12小时来学习。大二上学期,她通过英语四级的考试,下学期,六级也过了。
不久,她又着手考托福和GRE,这场“战斗”战线拉得很长,足足8个月。“可以说崩溃了好多次,一直在准备,一直在努力。”帕合丽娅深有感触地说,“但是,有梦想,就能坚持。不是我爱学习,不是我方法好,最难得的就是坚持。”满分120分的托福,她考了113分;满分340分的GRE,她考了328分。
帕合丽娅在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绝地反击令人钦佩,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努力拼搏和坚持不懈令人赞叹,她身上闪烁的光芒是新疆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团结、奋进,共建美好的家园
回望历史,唯有团结稳定才是发展的前提。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造就了今日辉煌发展的新疆。民族团结之树早已深深植根于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今天,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正在天山南北呈现,一个个平凡的梦想,正在大美新疆起航。
“篝火能将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吓跑”,这句维吾尔族谚语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努尔顿.吐鲁生是土生土长在闻名全国的童话小城布尔津的一名维吾尔族民警,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是有13个干儿女。
许文强是努尔顿干儿女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如今已是黑龙江医科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每次回布尔津,许文强都不忘去看看他的“警察爸爸”。当年,许文强的父亲许明万从安徽来到布尔津县并在二轻局打工。当时,努尔顿的父亲也在二轻局工作。看到许明万初来乍到,工作和生活有很多困难,努尔顿的父亲便多方帮助,努尔顿对许明万也如兄弟一样。1999年,二轻局破产,许明万只能靠打零工生活,每月几块钱的电费都难以交纳。在努尔顿的帮助下,许明万开了一家石灰店,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对于努尔顿的热心帮助,许明万夫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01年至2005年,努尔顿调入刑警大队工作,经常外出办案,往往一去好多天回不了家。许明万就带上儿子许文强去照顾努尔顿患病的父亲。有一次,努尔顿外出办案回来,看到满桶的煤、满缸的水、摆放整齐的柴火和干净的院落,又看到许文强在自己家中很快乐的样子,努尔顿便拉过许文强的手说:“文强,我给你当干爸爸怎么样?”,小文强高兴地说:“好!”。就这样,努尔顿有了第一个干儿子。
努尔顿经常温情地说:“我从小也过过苦日子,现在看到这些可怜的娃娃,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贫困家庭,他们需要我的帮助,我就想帮帮他们。”于是,久而久之,努尔顿就有了13个干儿女。爱心需要延续,需要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在努尔顿的倡导下,爱心火炬愈燃愈烈,他带头创办了“爱心爸爸”协会,成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壮大到现在的40余人。
大爱无疆,爱心永续。努尔顿始终牢记,把对国家的爱作为永久的忠诚,把对人民的爱是当成自己终生的责任。认百姓为亲人,视各族群众为兄弟。努尔顿表示会继续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最真挚的行动去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用民族团结真情融化着边疆小城,诠释着人间大爱。
在新疆克州二中有一个“江西班”,是江西省第八批对口援疆教师一组的老师开办的,为教育援疆和推进克州教育的长足发展增添了活力,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来自江西的教师们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融入课堂,带入校园,如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质效、决胜课堂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克州二中强化“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通过“课前三分钟”、“民族团结月”等活动激励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下互帮互助、互学互敬,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团结共识、和谐相处,增进友谊、促进团结。
“怀揣一个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是高二(4)班(首届“江西”文科班)维吾尔族女生沙比海的励志名言。她的梦想是“做一名律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常常与地理课代表汉族女孩赵涣同学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作为班干部,沙比海在学校事事以身作则,勤奋刻苦学习,为老师分忧,为同学服务。作为一名维吾尔族学生,她处处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族同学亲如一家。始终坚信各民族团结一家亲。在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上,她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我们各族人民永远都是一家人。”
沙比海的好朋友赵涣说:“在新疆这个‘团结、互助、友爱’的土地上,我认识了一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女孩,那就是我的同桌沙比海同学,她热情、善良、大方。在学习中她是我的一个好帮手,在课间我们会探讨不会的难题,互帮互助;有时候我们还会在一起讨论维吾尔族的文化,服饰等,这时她总会耐心的替我解答。我俩约定今后我们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互帮互助,让新疆每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都感觉到温暖,共享微笑与汗水,共同为建设一个团结、幸福和谐的美丽家园而努力。”
小事之中见真情,平凡之中见伟大。“江西班”里的各民族同学和谐相处同进步,互敬互爱共发展,以实际行动成为民族团结的表率,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