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王培安:对习总书记治国理念的几点体会与认识

2015年10月21日00: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培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内容涉及道路方向、理想信仰、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依法治国、文化建设、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党的建设以及工作思路和方法等十二个重要方面。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这些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一批通俗易懂但又思想深邃的语言,如“为民担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打铁还需自身硬”、“实践出真知”、“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无不体现着为民、务实、担当的思想,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理念。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执政理念,对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为民担当

习总书记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有担当精神。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现今在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庸懒散贪”的现象。有的好人主义盛行,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只摆谱不弹琴,只吹哨不上场,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一心只想当太平官、省心官;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道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有的为人圆滑世故,处事精明透顶,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抢得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

“心底无私天地宽。”党的干部敢于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敢于担当本身也是一种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为了党和人民事业,党员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

(一)涵养一心为公的正气。敢于担当,首先要出于公心,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一事当前,首先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而不能计较个人的名利、前途。有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还必须牺牲个人利益,这更能体现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冲在改革发展的一线是勇于担当;长期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地区,默默无闻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同样是担当。如果一事当前,先盘算自己的“小九九”,那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官避事平生耻”,是曾国藩的名言。党员领导干部更应深刻理解权力与责任的辩证法,始终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扣民生抓发展,把功夫下在为民解忧上,以积极的作为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永葆干事创业的锐气。习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精神面貌好、思路方法新、干事劲头足,发展就快、变化就显著;作风因循守旧、遇事得过且过,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有敢为敢当的精神,有善做善成的本领,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总书记十分强调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要有“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钉钉子,得钉到点上,连敲七八下才能牢固。对大事、难事、要事,要拿出拼劲和韧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二要“马上就办”。对民众承诺了的事就要赶紧办,拟定了的计划目标就得马上干,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就应立即改,干就要干出样子,干出成效。三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有定力和胸襟,认定的事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因成就而张扬,不因挫折而气馁,不因见效慢而心浮气躁、迷失方向,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三)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一个干部的担当、责任,最重要的是敢于承担难事、棘手的事、得罪人的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这都需要在党内大兴敢于担当之风,锤炼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的品格。

(四)夯实善打硬仗的底气。能力水平是担当的底气和根基。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既要有激情、有韧劲,更要办事管用。办事管用讲的就是要有能力、有水平。要下大气力苦练内功,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注重实践培养,把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作为提升能力、锤炼意志的阶梯。只有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之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又反复讲到了这一口号,要求全党同志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执政理念,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力戒空谈”、与小平同志提出的“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的思想一脉相承。

为政不再言多。现在的问题不是怎么谈,谈得已经很多了,也很好了,而重要的是怎么干。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党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党内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比较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我们全党力戒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体党员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就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真抓实干,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敢于担当。深水区的改革,不可能都是没有任何风险,必然会遇到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新常态下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特别是既要顺应调速换档的趋势,又要适应转型跨越的要求。越是在艰难困苦时候,越是在矛盾叠加时期,越是要拿出政治勇气和智慧,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直面矛盾。

(二)要真抓实干。要把真抓实干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作为一种纪律来要求、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真正把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切要从百姓利益着眼,从发展大局出发,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既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又要有开拓创新的魄力和勇气。

(三)要善于成事。既要勤于扑下身子调查研究,吃透基层和行业的情况,做好结合这篇文章;又要从全局思考和研究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攻克主要矛盾,达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开动脑筋、迎难而上,有能力、有办法予以解决,卓有成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在改革的大潮中有所作为。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记者招待会上掷地有声的话语。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一句中国传统白话,人们常挂嘴边;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首先必须把党建设好,把干部队伍建设好。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加强自身修炼,提高品德和知识修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今天我们党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发展的最大软肋。针对“四大危险”,克服发展软肋,我们要从四个方面使自身真正“硬”起来,即硬在本质、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先进。

(一)硬在“本质”,针对的是“精神懈怠”,强调在全党进行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时刻牢记党的本质。如果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与理想信念丧失了,我们的一切工作就“硬”不起来。由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方法,使党的本质真正“硬”起来。

(二)硬在“能力”,针对的是“能力不足”,即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建立学习型组织,强化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克服本领恐慌。一个党若缺乏驾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面对坚硬的“铁”是打不好的。

(三)硬在“作风”,针对的是“脱离群众”,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四)硬在“先进”,针对的是“消极腐败”,注重党的纯洁性建设,在反腐倡廉上敢下重手、打“老虎”,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我们党是一靠先进性、二靠执政能力安身立命的,如果丧失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就会失去执政地位。我们党自从诞生那天起,就注重先进性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在今天也遇到了挑战,就是存在“消极腐败”的危险,它浸蚀着党的纯洁性,丧失着党的公信力,需高度重视。这里,实质上强调的是“中国力量”。

有了这“四硬”,党员干部就可以振臂一呼“向我看齐,我乃榜样”,而不怕“台上我说人,台下人说我”;就能理直气壮地与腐败背道而驰,以清廉形象示人;就能大刀阔斧地兴利除害,整肃官僚主义作风;就能高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多出优秀政绩;就能带出过硬队伍,造就洁净氛围,做到风清气正。这样过硬的党员干部多了,风气的扭转,积弊的清除,信心的重树,自会日见成效;美丽中国的问世,小康社会的建成,便会水到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就会如期而至。

四、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培养好干部最管用最有效的办法。干部要成长成才,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锻炼中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中学习革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受到全党全军上下信赖和拥戴的革命领袖和统帅。他善于总结对敌斗争及党和军队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方法。他的革命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数次被党内的左倾领导排挤,但他从不气馁,人在山上,心在山下,时刻关注战火硝烟的军事斗争,默默无闻地做着苏区社情民情的调查研究,手不释卷地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总结成功和失败的教训,为党的明日做着准备。

习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和统帅,具有非凡的恢弘气度和坚强意志,他的系列讲话充满智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这是与他深耕基层、长期历练的经历分不开的。陕北农村插队7年,河北正定做县委书记,福建政坛历练17年,直到主政浙江、上海,习近平的从政之路稳健有力。他说:基层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一)实践锻炼是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越是广阔的天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们的才干。古人讲:“宰相出于州牧,将军发于行伍。”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呵护不能壮筋骨,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刻了解,缺乏对群众生产生活的直接体验,如果不补上基层这一课,很容易脱离实际。只有在基层实践中摸爬滚打、千锤百炼的干部才能够知民情、解民意,才能够担当落实“四个全面”、造福一方群众的重任。基层直接面对群众,熟悉基层、经过基层历练的干部具备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遇到复杂问题不慌不忙,成熟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挑战。也只有经过基层历练的干部才能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才能制定出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二)好干部是磨炼出来的。干部成长就是一个接受洗礼与考验的过程。年轻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经受考验,不断磨炼意志、锻炼品质、砥砺作风、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中,在处理难事、急事、大事、复杂事的过程中,多受历练、多接地气,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老练”。

(三)“自古雄才多磨难”。逆境和挫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什么时候都难以避免。历苦难而知周全,经挫折而长见识,对强者来说,磨难能使人更加清醒、更加理智、更加深沉,磨难能使人鼓起拼搏的勇气,磨难是一所造就正直人格和坚强品质的大学。党员干部要把逆境和挫折作为党性修养的历练,人生阅历的财富,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容面对失误和失败,在困难和挫折中培养“三劲”:干劲、闯劲、韧劲;磨砺“三气”:娇气、傲气和火气;塑造“三心”:包容心、平常心、责任心。

五、治大国若烹小鲜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主席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道德经》。习主席引用这句古语来表达治国理念,很有新意,很有针对性,值得认真体会。“烹小鲜”,最为讲究的是拿捏分寸,掌握火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正所谓急不得,也慢不得。有些领导干部却有这样的毛病:不是太急,就是太慢,稍不留神就做了“夹生饭”。有的急功近利,却偏离了实际;有的急于求成,却罔顾了民意;有的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此等等,要么制造了矛盾,要么掩盖了问题。在有的地方有的领域,群众最反感、最不满意的,就是这种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精髓在于实事求是。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样多的人民,国情的复杂程度世之仅见。治国理政,首先必须了解国情、尊重规律、保持定力。

一是了解国情。郡县治,则天下安;欲治大国,则先治郡县。要做好中国的任何事情,都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立足于千万个“郡县”的客观实际: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悬殊,等等。为政者必须俯身下探、摸清底数,方能有的放矢、科学施政。

二是尊重规律。所谓“烹”,是文火、细火,慢慢熬炖。小鲜用“烹”,乃是因为小鲜骨细肉嫩、易熟易烂,经不得大火烈焰,这是烹饪规律。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一条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即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尊重社会建设规律,坚持先易后难,坚持科学统筹,不冒进也不固守,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三是保持定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的时候,习总书记强调坚持“三个自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强调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而不能改的什么时候也不改。他强调,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不能割断,不能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同样,今天的改革与过去的改革也是有机联系的,不能用今天的改革批评过去的改革,也不能用过去的改革指责今天的改革。面对内外压力,面对众声喧哗,习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定力,不为错误思想所迷惑,不为纷争干扰所左右,要毫不动摇地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治大国如烹小鲜”,贵在实干、不懈怠、不折腾。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烹小鲜”的道理有共通之处。

一是贵在实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要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梦想奋进,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是力戒懈怠。“治大国”的复杂繁难,自非烹调小鱼可比。然而,在不可懈怠、保持勤勉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小鱼小虾下锅了,就懒得料理,优哉游哉玩去了,那就等着焦糊吧。执政也是如此。中国有 13亿人口,治理不易。可是有些领导昏昏噩噩、不思进取,何谈造福一方?

三是力戒马虎。“烹小鲜”,不偷懒是前提,不马虎则属要领。有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将小鱼和油盐酱醋一股脑儿倒下去,心急火燎舀上盘、端上桌。马虎,就是不谙规则,甚至罔顾规则。凡事讲个章法,无规矩不成方圆。乱来一气的结果,只能是糟蹋坏事。

(三)“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要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在这一前提下,在提升对发展的认识、完善发展的布局、提高发展的质量方面,为政者应有更大的作为。同时,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管好该管的,放手不该管和管不好的,赋予市场、社会、公民以更大自由和活力,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才能使民安居乐业而“不惑”。

我国当下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情况复杂,矛盾交织。一方面是成绩巨大,有目共睹;一方面又是问题丛生,既有长期努力但尚未化解的老问题,更有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用说,难题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予以解决。可是,改革的深度推高了工作难度,用一句行话说就是“中国改革中较容易的领域已经完成,只剩下需要攻坚的任务”。当前,如何平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恰到火候,无过无不及,最终达到造福而非滋扰民生?亟待我们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亟待我们具备“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从顶层到基层都投入严谨细致的调研谋划;亟待我们掌握规律善引导,把问题和麻烦消灭在萌芽状态,促成整个社会和谐共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