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把普兰当故乡——记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普兰县县委书记高宝军

2015年09月25日14:16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把普兰当故乡

高宝军(左)慰问普兰当地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雪灾中,高军宝和当地官兵一起救灾。 (本版图片由普兰县县委提供)

湛蓝的天空,游荡着大团大团的白云;四周苍褐的高山顶上,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寒光……这就是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边陲之地普兰。

绿野四合,小河潺潺,牛羊马儿在悠闲地吃草,绿油油的青稞一浪浪摆动,白色的藏族民居在群山峡谷间星罗棋布……这就是秋野里展现出一派祥和、安宁图景的藏乡普兰。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平均海拔在4500米的阿里是高原上最艰苦的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屋脊”之称,而普兰县就坐落在阿里地区喜马拉雅和冈底斯两大山脉的峡谷中。虽然全县只有不到一万人,但它毗邻尼泊尔和印度,是一个三国交界、地理位置极为独特重要的地方。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高宝军,就是这个美丽边境小县城的“当家人”。

2013年6月17日,时任延安市市委副秘书长的高宝军积极响应陕西省省委的号召,启程赴任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县委书记。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天起,他就把普兰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两年多的援藏生涯中,他致力于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基本条件,致力于社会和谐稳定,更以一片赤诚之心与普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建现代农业示范园,陕西果菜普兰飘香

近日,记者来到普兰县占地28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但见140多座日光温室大棚、拱棚依次排列在孔雀河左岸,不远处是一大片在风中绿意葱茏的树林。大棚内,西瓜肥大滚圆、辣椒繁密青脆,西红柿在将近两米的藤架上正由青变红,两辆大卡车正在装车,这些带有普兰标记的鲜嫩瓜果蔬菜,不到半天就会出现在阿里地区其他县区的瓜果蔬菜市场上。正在自家大棚里为青椒浇水的普兰镇吉让村村民塔觉告诉记者:“普兰能有这么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高书记的功劳是最大的。”这位朴实的藏族汉子,提起高宝军时,竖起了夸赞的大拇指。

时光回溯到两年前,高宝军离开延安到达普兰的时候,正是家乡瓜果飘香的盛夏时节。然而,此时的普兰,瓜果蔬菜靠菜贩子们从新疆、拉萨等地长途贩运,大部分群众的饭桌上还是萝卜、土豆、白菜“老三样”,有的群众连极为普通的莲花白也不认识。

在来普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高宝军的脚步跑遍了全县的所有村庄,找出了发展大棚解决百姓“菜篮子”难题这条路。他不但请来专家测量水质,还将普兰的土壤标本送到西安做化验。在县委常委会上,他给班子成员算帐:“一斤土豆7元,一斤青椒23元,一斤草莓120元,这么贵的菜价老百姓怎么能吃得起?要让普兰群众吃上新鲜、便宜的放心菜,还得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一座座温室大棚开始在普兰镇吉让居委会加兴组开工建设。他一方面争取援藏资金的投入,招商引资,一方面成立普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请来陕西延安、靖边、咸阳等地的20多个果蔬专家做技术指导。经过两年的努力,总投资2450万元、占地28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铺展在县城南边的沃野里,示范园集优质牧草、温棚养羊、设施农业和生态林种植为一体,其中,占地1000亩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内,建起了140座日光大棚、拱棚,种上了西瓜、小瓜、圣女果等时鲜水果和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等时鲜蔬菜,还有被当地人誉为“软黄金”的藏药材玛咖等,品种将近40个。

示范园初建时,高宝军就为其注入了先进的理念:采用“支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管理模式,由公司牵头集体管理,村里的合作社参与,农户入股,实行土地集中流转,通过土地出租、基地务工投劳、免费向群众发放大棚、销售蔬菜4种途径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现在,塔觉不仅将自己的12亩土地以每亩1300元的租金租给了示范园,还来到示范园打工,每天挣150元工资;再利用跟着陕西技术员学到的大棚种植技术作务自己的3个大棚。“以前,我只知道种青稞,从来没有想过地还能这样种,还能这样挣钱。”塔觉说。

示范园的建立,让普兰镇吉让居委会加兴组为中心的6个村庄的农民几受其益,彻底告别了过去打工、种青稞的单调日子。两年来,吉让村的97户400口人,光示范园的收入就达400多万元。“我们的菜没有虫害,牛粪羊粪又多,加上陕西技术员的先进技术,蔬菜瓜果的品质特别好。”塔觉说话时露出洁白的牙齿,笑得特别开心。

退休老干部强巴桑珠告诉记者,今年6月初,夏季新鲜瓜果初上市,高宝军书记便把全县的退休老干部都邀请到了示范园内,带领大家参观完一座座硕果累累的大棚,还让大家品尝了香甜的西瓜。老人感叹地说:“我活了一辈子,真没想到,这些瓜果蔬菜就是在咱普兰的土地上长出来的”。

在示范园的另一端,一片生长得郁郁葱葱的生态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副县长确巴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片乱石滩,是高宝军发动县乡干部、驻军,拉土造田,挖石引水,硬是在乱石滩上建造出了这1400亩林木葱茂、湖泊相映的人间仙境,栽植的10多个品种的苗木总计已超过5万株,不但生长着当地的普兰柳、新疆杨,还有内地的青杨、云杉,更有陕北常见的毛头柳。不只是在示范园内外,县城大街上、乡村道路上乃至寺庙院内,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在夏秋交接之际,放眼农牧示范园,但见蓝天白云下,雪山大河间,白色的蔬菜大棚里,绿绿的菜苗、红绿相间高低错落的菜蔬瓜果竞相展示着丰收的景象;棚外的空地上,带有陕北地域特色的紫花苜蓿、荞麦花、黄菊花正迎风怒放,毛头柳舞动着轻柔如丝的嫩绿枝条……

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变得如画美丽

普兰是一个人口小县、财政穷县,但同时又是一个旅游大县、资源富县。

在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3座,4条国际大河发源于此,是阿里地区通往南亚陆路的国家一类口岸。特别是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错,让无数信众和游客为之神往。

在对普兰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高宝军首先会同几套班子成员,确立了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名县、西藏边贸经济大县、藏西生态园林城市、阿里农牧示范基地”的“四大战略”目标,首先从改善全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抓起。两年来,多方筹措资金3亿多元,修通了7条乡村水泥路,解决了县城和所有乡镇驻地的供水工程,建成了2000千伏的水电站,500千伏光伏电站和农牧示范基地,新建了570套农牧民安居新房,率先在全自治区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走在普兰县城和巴嘎、霍尔两个乡镇的街道上,但见邻街店铺窗明几净,单位院落鸟语花香,广场公园树茂草绿,街头巷尾井然有序。普兰镇党委书记拉巴财旺告诉记者,以前的普兰,县城和乡镇可不是这个样子,垃圾遍地扔、房屋凌乱在过去几十年是常态,而城镇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近两年在高宝军的主抓下才出现的。

2014年开始,县上投资406万元,启动了以县、乡为主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将垃圾清扫清运托管给市政环卫公司,利用援藏资金对临街的商家店铺门脸牌匾进行统一规范,对主要街道进行改造,使全县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根本改变。现在,普兰县城和两个乡镇分别被自治区和阿里地区确定为旅游服务型特色小城镇和精品小城镇,普兰已经成为阿里地区最干净的县城。

8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坐落在纳木那尼雪山脚下的多油村。但见沿路种植的青稞碧绿油亮,一栋栋白色的民居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一条穿村水泥公路正在修建,一座绘满彩色童话故事的幼儿园刚刚竣工,宽敞的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上空,飘扬着鲜红的国旗……眼前这美丽的乡村图画,勾起了高宝军的回忆。他告诉记者,他第一次下乡调研走进多油村时,这里还是一个没有像样的村庄道路、冬天吃不上水、用不上电、牛羊粪便到处撒、村风村貌极不整洁的小乡村。

2014年,高宝军将多油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多方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抓起,对多油村211户群众的房屋和庭院全部进行了硬化、粉刷,拆除了破旧房屋,清除了垃圾,统一规划修建牛羊圈圈和垃圾池,建设村民活动广场,种树种草,实现了柏油路到村、水泥路到组、自来水入户,照明电、移动通讯、广播电视全覆盖,使一个现代、美丽的新多油展现在人们面前。

38岁的欧珠多吉平时在村办的农机修理厂上班。记者随着高宝军来到他的家里时,欧珠多吉71岁的老母亲正患病卧床。看到高宝军,老人布满青筋的手紧紧地抓着高宝军的手,眼里闪动着母亲见到儿子般的柔情。“高书记是我们家的常客,来了不是送米送面就是问寒问暖问困难,”老人说。欧珠多吉告诉记者,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没有不认识高书记的,因为他常来,多油村里的每一个家都像他的家一样。

在75岁的多油村老干部其美多杰家里,老人告诉记者,多油村人口多,居住分散,过去十分穷困,一到冬天,水吃不上、电用不上是常事儿。这两年,政府关心老百姓疾苦,有病到医院,贫困户有低保,路通了,水管接到家里了,电的问题解决了,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过得舒坦。“中央有了好政策,还要有好的执行人,多油今天的变化多亏了高书记,我们这些边远地区就需要这么好的援藏干部!”老人说。

陪同记者采访的普兰县民宗局副局长、多油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扎西多布杰说,县上不仅加大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还整合了村上原有的预制厂、砂石厂、建筑公司3个合作社,更新了设备,发动村民入股,在当地修路建房工程中,优先使用合作社的劳力、产品,极大地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农民的收入。现在,村上建起了免费的幼儿园,村级合作社为村民的合作医疗埋单,众多的利好政策惠及多油村,这都是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告别多油,记者来到距离普兰县城18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小山村科迦,看到了偌大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直延伸到雪山脚下,山坡上,清一色的白色藏式民居静然默立,平坦的水泥路连接着家家户户。草地上,清清的小溪肆意流淌,牛羊悠闲吃草,羊儿撒着欢。

去年以来,随着陕西对口援藏安居工程的落地,科迦和普兰其他4个村、1个居委会的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工程都相继开工,乡村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位于神山脚下的巴嘎乡岗萨村是游客转神山的集结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群众自发地为游客提供转山运输服务。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倡导创建全国旅游文化名县的号召下,巴嘎乡从一个传统的牧业乡迅速转变为新兴的旅游小城镇,群众围绕旅游产业开门店、办旅馆、搞驮运、当背夫……一个个赚得盆溢钵满。据统计,全乡共办起旅店、茶馆等旅游服务门店387家,全年收入达到1600多万元。其中,仅岗萨村的牦牛运输队,收入就达950多万元,人均达到7000元。

8月11日,记者来到神山脚下的岗萨村宗堆山口,但见冈仁波齐依然掩藏在浓密的云雾里,右侧一条陡峭的山坡上,长满了青草和各色山花,谷底,宗堆河水哗哗流过,岗萨村显得特别宁静、美丽。上午10点多,一大队牦牛、骡马运输队从一米多宽的山路上徐徐下山,一时间,山口路边的茶社、商店纷纷忙碌起来。

岗萨村党支部书记、牦牛运输队带头人尼玛益西多吉告诉记者,每次转山,运输队都要驮着游客、信众的重负,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神山里行走50多公里,一个往返需要3天。群众就是根据信众、香客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利和服务,从中赚取劳务费。

随行的县政协副主席桑珠说:“像岗萨村这样的经济合作组织,全县有10多个,去年仅此一项收入就达3700多万元。相信在以高宝军为班长的普兰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普兰的城乡环境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的钱包会越来越鼓”!

倾心戍边与维稳,边陲实现和谐安宁

地处中、印、尼三国交界处的普兰县,边境线长,寺庙僧人多,加上神山圣湖的特殊宗教地位,一直是阿里地区乃至整个自治区的维稳重地。

近两年,高宝军结合县情实际,带领普兰全县干部群众,以“分裂活动零参与,边境山口零出入,公共安全零事故,刑事案件零发生,矛盾纠纷零积累,辖区群众零非访”的“六零创建”为抓手,启动了以“军警民支部联建、国防维稳知识联训、社会治安管理联防、边境安全防控联管、治安巡逻联勤、重点工作联动”为内容的“六联”工作机制,形成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处处有防范”的群防群管局面。

2014年以来,在遭逢12年一遇的塔尔钦马年转山、12年一遇的羊年转湖、几十年一遇的暴雪灾害、几百年不遇的地震灾害等情况下,综治和安全工作在阿里地区排名第一,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县”,“六零创建”、“八个清楚”等做法在全自治区得到推广。

围绕着神山圣湖和县城,普兰县共有14座寺庙,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科迦寺建成于11世纪初。上千年的风雪雨霜虽然斑驳了它的容颜,但寺庙依然庄严肃穆地座落在雪山脚下、孔雀河左岸,红色的殿宇巍峨耸立,七彩经幡猎猎飘动,寺庙广场上的转经筒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吱呀”不停地轮转里承载着信众们的美好祈愿。

经常来寺庙的高宝军是本着一个目的来的:与僧人交朋友认亲戚。

普兰县的寺庙选址大都比较偏僻,曲古寺距离县城130多公里,交通不便,寺庙里的人吃水靠的是小推车拉、人背,遇到雨雪天气路面泥泞或封冻,僧人便面临着断水断路的情况;江扎寺傍依在玛旁雍错湖边的高山巅上,海拔在5300米左右,居危崖而临圣湖,使得江扎寺声名远播,人丁兴旺,然而,寺里道路崎岖,无论是转寺朝拜还是僧人自己,都只能徒步上山,生活补给的供给更是难上加难;吉吾寺没有电、贤柏林寺路不通……这一桩桩一件件急需解决的寺庙问题常常令高宝军寝食难安。

“我们的政府和干部要成为僧人的朋友和‘亲戚’,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用爱心来温暖和感化他们!”高宝军要求全县的14座寺庙全部由县委常委包联,他和县长每人包联了两个寺庙。

从内地筹集资金50多万元,成立了普兰民族宗教发展协会,帮助寺庙解决吃住行等生产生活困难,争取和感化僧尼。在他的积极联系协调下,江扎寺、曲古寺、吉吾寺、贤柏林寺的水、电、路、讯等困难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寺庙僧人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同时,县上还派专人专车,为寺庙僧人定期送上粮、油、菜、肉等生活必需品,并在市场上设置僧人蔬菜专供区,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到任两年多的高宝军,是县里来寺庙最多的领导干部,每年去各个寺庙都不下十次。

“他没有官架子,总是及时地给我们送些米面蔬菜来;也不嫌脏不嫌乱,席地往我们中间一坐,与僧人们拉家常,了解谁有什么样的困难,再想方设法的帮助解决。”科迦寺主持强巴赤列告诉记者。

8月12日,记者随高宝军去江扎寺看望生病的老主持,尽管山高路陡,但越野车沿着新修的砂石路一直开到了寺庙院内。来到老主持床榻前,高宝军详细地询问老人的病情,放下了一堆治疗感冒、胃病、气喘等常用药品,叮嘱老人好好吃药好好养病。临走时,他又把寺管会的工作人员和驻寺民警叫到跟前,一再叮嘱:“主持一旦病情加重,要立即送到医院看病,有用车不便等困难,一定要打电话告诉我,我一定给协调解决”。

把维稳工作作为第一大事的高宝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用涓涓爱心温暖僧人,用赤诚之心换来了寺庙阵地的牢固坚守。目前,全县的14座寺庙都成为县上的维稳阵地和宣传中心,41名僧人都成了县上的维稳成员和宣传干事。

由于普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边境封控一直是维稳重点。两年多来,高宝军走遍了各个通外山口和执勤点位,有的点位海拔高达5400多米,检查一次要徒步一天,但高宝军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坚持逐点逐山口检查安排。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边境执勤官兵的实际困难得到解决,为确保边境安宁打下了良好基础。两年来,该县无一例非法出入境情况发生。

灾难无情人有情,大爱温暖普兰百姓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这句话是高宝军的口头禅,也是他心系普兰群众、忘我工作的动力。到普兰任县委书记后,高宝军始终要求广大干部一定要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

2014年冬天,普兰境内连续下了6场大雪,累积降雪厚度达2米左右。冰天雪地,天寒地冻,老人生病了怎么办?群众圈养在露天的牲畜能不能抵抗寒冷?刚刚建起的大棚示范园能不能吃得消?高宝军心里装着的全是普兰老百姓的事情。每一场雪中雪后的道路上、街道上、农牧区、执勤点,都能见到他带领干部群众、驻地官兵一起指挥救灾、清雪的身影。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与尼泊尔毗邻的普兰境内震感强烈,民房受损,道路坍塌,雪崩、泥石流及山地松动等地质灾害多处发生。灾害发生后,高宝军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他连夜召开县委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并安排有关部门紧急筹备帐篷、药品、食物、机械等救灾物资和设备。

4月26日一大早,高宝军便马不停蹄地奔赴受灾牧区。通往科迦村斜尔瓦组的道路垮塌受阻,不能到达受灾地点,他一边抽调装载机等机械设备打通道路,一边带领乡上和相关部门的同志徒步翻越两道石砭,冒着碎石不断跌落的危险,来到了受灾点,指挥群众迅速转移。在不顾一切地疾行中,他的脚上、腿上出现了多处擦伤和碰伤,但他全然不在意。最终,斜尔瓦的群众及时转移和安置,受阻道路也在两天内全面打通。

帮仁村3组是一个比较偏僻的村组,受灾后,居住在危房中的5户群众十分危险。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宝军拉上帐篷和救灾物资,迅速赶往受灾村组。进到3组时,已是晚上时分,忍受着连日奔波的疲惫和4800多米高海拔气候的不适,他又动手和老百姓搭建帐篷。群众和随行的县乡干部看到县委书记这么有劲头,深受感动。大家迅速行动,不到两个小时,5顶帐篷全部搭建结束。

当晚,高宝军就和群众一起住在帐篷里,群众高兴地说:“这样的书记我们还是头一回见到。尽管帐篷里比房子冷一些,但书记的这片责任心和爱民情怀,把我们的心都温暖了。有党组织做靠山,有高书记做指挥,多大的灾情,我们也不害怕!”

翻深沟、攀悬崖,高宝军奔波在全县每一个受灾村组。饿了,从车上拿一袋方便面;渴了,喝一瓶矿泉水;困了,坐在车座上眯一会儿——车,成了他的住宿地和办公室。

几日来不停歇的奔波,不规律的生活,加上大多数生活在4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使高宝军的身体十分虚弱。来到霍尔乡2组受灾点检查时,他一下车便晕倒在地。司机连忙扶起来,给他吃了10粒速效救心丸,才缓解了当时的险情。他强撑着微笑地告诉大家,下车下得太猛踩空了,请大家不要担心。事后,他又专门交待司机:“我的身体没问题,刚才只是高原反应,千万不要给同志们乱说。”有了高宝军的身先士卒,全县党政军警民齐心协力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确保了全县没有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

令科迦村1组村民尼玛欧珠自豪的是,县委书记高宝军是她家的“亲戚”。30岁的尼玛家里6口人,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3个孩子,全家没有劳力,没有收入,生活困难,全家人住在几辈人住过的旧土坯房内。高宝军下乡来到尼玛欧珠家里时,了解到了她家的实际困难,在她家由土坯房改建砖房时,除过县上给的扶持政策外,他个人还掏出1.5万元,帮助尼玛欧珠家摆脱窘境。事后,这位朴实的藏家妇女,几次把家里养的鸡、收的鸡蛋送给高书记,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与尼玛欧珠一样认高宝军为“亲戚”的,还有53岁的加央和57岁的索朗桑姆。加央家里住着84岁的母亲和88岁的姨姨,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两个孙子,一家老少三代8口人生活拮据,缺少劳力,没有收入。高宝军每次来到加央家里,都会把自己随身带的钱一古脑儿地塞在加央的手里,叮嘱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给孩子买些好食品改善生活。

住在吉让村的索朗桑姆一直孤身一人,生活困顿,高宝军第一次来到他的这位“穷亲戚”家时,硬是把自己的5000元钱给了索朗桑姆。后来每次到吉让村,也总是要带着菜蔬粮油看望她,并叮嘱干部多多照顾她的生活。感激涕零的索朗桑姆,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高宝军,便制作了一面写有“人民公仆”金色大字的锦旗,送给了他。

像索朗桑姆一样对高宝军怀着朴素感恩之情的群众很多,他们用同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谢意。在高宝军的书柜里,28面大红的锦旗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他说,这些锦旗不是奖赏,而是鞭策,每次抚摸锦旗上烫金的字迹,就能感受到老百姓的殷切期待,就更加增加了他前行的动力。

“把普兰当家乡建设,把藏胞当亲人对待。”这是普兰干部对援藏干部高宝军的评价。这评价也是高宝军两年多援藏工作的真实写照。而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高宝军,常常忽略了在数千里之外的亲人。

2014年,母亲两度做手术,他没有回去;2015年,妻子又住院做手术,他还是没有回去。对父母的牵挂、与孩子的交流只能偶尔在电话上说说。两年多援藏生活中,没有回家乡过过节假日,两个春节,在万家团圆的日子,他总是在做完了最后的工作确保普兰平安和谐稳定之时,才匆匆启程返回故乡看望亲人。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对于一个有血有肉感情充沛的七尺男儿来说,要有多么难的舍弃、多么强的毅力才能做到坚守?

在普兰工作的日子里,他以敏锐的观察、多维的思考,涉及普兰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文、风俗等,形成了长达20多万字的《普兰笔记》。在开篇的《普兰赋》里,高宝军深情吟唱:“藏西秘境,天上人间,水萦雪围,厚土高天……今日之普兰,环保县、文明县、平安县,殊誉满疆边;明日之普兰,大跨越、大发展、大和谐,明珠嵌高原!”

好一个“殊誉满疆边”、“明珠嵌高原”!这描摹今天、展望明天、气势如虹的字里行间,不正深藏着援藏干部高宝军对普兰的深情大爱吗?(记者 温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