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禾红
“春天不是读书时”。
几年前,看到林语堂先生这句话时,一直心存疑惑,猜想或是先生故意隐去了后半句吧。直到在天山天池脚下的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民族乡大泉村下乡,偶遇牧民自发的马背叼羊赛,方知:“春天正是赛马时”。
农牧民叼羊比赛
新疆的春天很谦和,是从冬天的背后,很害羞似的,悄悄出现在某个午后。稍不留意,也许就会转身离去,突然,给你一个热烈的夏天。因此,在新疆感受春天,要比别处珍贵数倍,而在这个季节能亲历诺鲁孜节庆祝活动则更属不易。
诺鲁孜节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译为纳吾肉孜节。“诺鲁孜”一词来源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也叫春节。诺鲁孜节的传统仪式一般在3月21号黎明开始,男女老少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新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跟着,人们就要做"诺鲁孜饭",所谓"诺鲁孜饭",就是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从当天午时起,成群结队地相互拜年,等到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活动延续3天至15天不等,至今已有3千年的历史。
2015年3月23日,,我们20多位山西援疆干部来到了大泉村,正好赶上还在延续着的庆祝活动,成为迟到的祝福者。大泉村共有240多户,860多人,由原来的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大部分是哈萨克族牧民。另有24户汶川地震后的甘肃移民。村委会主任叶尔泰,是个高大魁梧的哈萨克汉子,红膛膛的脸,永远带着不尽的笑容站在大家身边,充当我们的赛场“解说员”,时不时地见缝插针,聊起村儿里的牧民刺绣合作社,偶尔还打听一下,“丝绸之路经济带”能给牧民带来的好处。
叶尔泰向我们介绍,整个庆祝活动先从念祷文开始,接着是宰羊做手抓饭,吃过饭,开始小马驹赛,然后是“姑娘追”、摔跤赛,最后的压轴戏是叼羊比赛。
牧民们长期在大草原上放牧,常常要和恶劣的天气、凶猛的禽兽作顽强地搏斗,保护自己的牛羊群。有时候,遇上暴风雨或者野兽来袭,羊群经常容易失散。这时,他们纵马赶来,一边应付紧急情况,一边把百十斤重的羊,俯身提上马背,驮回大队的羊群。久而久之,这种别具一格的叼羊技艺在生产发展中演变为精彩绝伦的叼羊大赛,成为草原人祈求幸福的一种仪式。他们习惯认为,吃了被叼的羊肉,能除病免灾,而且会交好运。而叼羊的优胜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在暴风雪中寻找失散的牲畜,他们能把百十斤重的羊只,俯身提上马来,驮回畜群。优秀的叼羊手是受尊敬的,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
大泉村的叼羊比赛分两队,每队20多名骑手,类似足球赛,中场开始,羊是双方之“球”, 赛场两边各有一个单根钢柱支撑的铁篮筐,只是裁判不明显,场地也无明确界限。比赛开始,马奔人喊,纷纷扰扰,争“羊”的骑手常常会突然冲入观众人群,热闹与骁勇非凡。印象最深的是飞奔马蹄下的滚滚尘土,仿佛天上的云,海上的浪,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比拼氛围,骑手与马时隐时现,昂扬的马首与变幻莫测的马尾,令人不由联想到“天龙”的型像,不知,这是否就是古人“龙马精神”的灵感来源。
看着比赛,望着飞来奔去的骏马和左冲右突的身影,我突然想到了张骞、玄奘,想起了成吉思汗、左宗棠,古丝绸之路上的阵阵驼铃仿佛又在耳边久久回荡。在这马来马去,尘土飞扬中,目光移开“叼羊”,回头低看,我们的住村工作队员、援疆干部与全村的农牧民,不论皮鞋、布鞋,不论黑鞋、红鞋,全都变成了“土鞋”,一律的“土”, 一律的“黄”,在这共同的土黄中,在那奔腾的马群里,大家一同呐喊助威、一起鼓掌加油。赛场四周,马、狗、羊,摩托、三轮、汽车,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衣服轰轰烈烈,欢笑熙熙攘攘,哈萨克语、汉语、维吾尔语,汇成一片语言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激烈的叼羊比赛是最好的锻炼方式,它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智慧的竞赛,既比勇敢,又赛骑术,更要讲求团队合作。叼羊赛,叼的是羊,也是快乐,赛的是马,更是精神。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更是新疆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团结拼搏、追逐幸福的一种精神。给我能量,让我终身难忘。(作者系山西省援疆干部)
相关专题 |
· 援疆干部讲述新疆故事 |